古诗的声韵之美(六)声音的意义
徐健顺
押韵,是汉语诗歌形式的最基本特征。因为其他的形式特点,如对偶、整齐、比兴、回环、格律等等,都不是所有汉语诗歌的一致特征。所有汉语诗歌的统一特征,只有一个,就是押韵,而且是押尾韵。
(附带说明:上古个别诗歌有例外。《诗经》的个别诗歌是不押韵的,个别诗歌不是押尾韵的,这是有原因的,请恕另文撰述。在《诗经》以后,不押韵的汉语诗歌就几乎没有了。)
关于汉诗的研究,乃至关于上古音的研究,都是以押韵为前提的。但是,汉诗为什么要押韵?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解释。好像押韵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不然。世界上押韵的诗恐怕未必比不押韵的诗多,因为很多语言的诗歌不押韵。比如日语、朝鲜语的诗歌,是押音节数目的,基本不押韵。蒙古语的诗歌,是押声母的,也基本不押韵。苗语、瑶语、彝语、壮语等的诗歌,是押调的,也不押韵。欧洲语言的诗歌,主要是押重音的,很大一部分诗歌也不押韵。
实际上,各种语言早期的诗歌,其形式特征都只有
古诗的声韵之美(三) 声调的意义
徐健顺
在某校园看到这样的标语:“促进素质教育,建设魅力校园”,十个字中有九个是去声字,这样的标语、题目、词句,实在是屡见不鲜。“节能型迷迪车”,六个字
中五个阳平字,“家居装修新天地”,七个字中六个阴平字,而且这些同声调的字都连在一起,“绿地建设示范项目”,干脆八个字都是去声,大家都见怪不怪,为
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汉语,已经不讲究声韵之美了。这些词句,大家都是念的,或是朗诵的,一带而过,其中的声韵别扭之处,觉不出来。但古人是吟诵的,吟诵的
时候要拖长声音。大家试着拖长声音念一念上述词句,就会觉得拗口难读了。
现在的老师批作文,是从字句、结构、思想、手法上批改,罕有从声韵上批改了。“文章开篇,不该连用几个上声字”,“这句是表决心的,应该把最后一个字改成
去声字”……这样的批语,可曾看见过?然而在古代是很正常的。因为吟诵的时候,所有声音的特征,都会被放大,声音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也被放大,因此声韵用
来表达涵义,而声韵之美就是每个文人士子特别重视的事情了。
这次只谈声
古诗的声韵之美(四) 入声字的作用
徐健顺
上文说过入声字是短音,有顿挫凝滞之感。押入声韵的诗词,都是表达痛苦、坚韧、感慨、愤懑等情绪的。这次说说不在押韵位置的入声字有什么作用。
先看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一共有三个入声字:落、月、出。“落”字的使用很形象,而尤其突出的是“月出”两字。两个入声字连在一起,顿挫之感非常强烈,好似敲击之声,有突然而来的感觉,所以后面用“惊”字。如果前面不是入声字,月亮就好像慢慢地出来的,那就不会“惊”到“山鸟”了。
“一”这个入声字经常被使用,“一叫一回肠一断”、“千里江陵一日还”、“山一程、水一程”,“一枝红杏出墙来”,您把“一”读成短音试试,是不是跟读长
音感觉很不一样?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列出了唐宋诗中跟
古诗的声韵之美(一) 开口音与闭口音
徐健顺
语言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一种声音。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是无法完整地记录语言的。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是把语言只当文字来教的,只
从字面的意义上进行分析,加上社会背景、意象、结构等等,很少把语言还原成声音来进行教学。而实际上,汉语的古诗文,恰恰是吟咏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恰
恰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的。很多话,看着挺顺眼的,一读出来,就拗口了,更别说吟诵了。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声韵在表达涵义方面的作用,汉语古诗文的涵义离
开了声韵就不复存在。
怎样从声韵方面分析古诗文呢?这要首先对音韵学和诗词格律有所了解。声韵表达涵义的方法也很多,篇幅所限,一次只能介绍一两种。这里先介绍一种方法:开口音与闭口音。
古代有“四呼”的说法,把韵腹分别是、i、u、ü的字音称为开口音、齐齿音、合口音和撮口音。这对于细致的声韵分析很重要,但是我们做一般的古诗分析,
就不需要这么细致,只要能区分开口音与合口音就行了。所谓开口音,就是以、o为韵
她的學生經過六年語文學習,可以背誦十萬字中文經典和各類詩詞,語文水平遠遠高于國內學生的平均水平。
這裏轉發陳琴老師一份課件的部分內容,其中可以感受到她对教育的思考,对学生的关爱。相信这份课件中的内容對體製內學生的語文學習,乃至對海外華裔學生的中文學習,都會有啓發。例如陈琴老师的六年素讀课程安排,就非常值得参考。当然,如果是海外华裔学生,最好把小学一二年级开蒙的课程提前到4-6岁或者5-7岁间完成,原因本博已经多次解释过,因为海外有上小學後西文阅读超越中文阅读的压力,最好在西文阅读开始前完成中文开蒙,并且开始中文阅读。
陳琴老師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nanguojue
部分陈琴老师文章和相关报道转帖
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269&page=1#pid859152
陳琴:以儿童喜爱的方式诵读——“素读”方式例谈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
定义: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概括起来就是一种行为应该用一种类似的行为来回报。但“类似行为”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这个范围之内到底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也还是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因此一个小小的人情造成的负债感导致人们报以一个大出很多倍的好处的现象也是常常可以看到的。
林清玄
温柔半两
林清玄文《季节之韵》中禅之故事:
一粒榕树种子偶然落在地上,它对自己生命的未来感到迷惑,抬起头看见了一棵百年榕树--它的母亲--正昂然地站在蓝天的背景上。
祝新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博士,专从中文课程、教学、评估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当前主要研究中文课程、水平等级标准、能力导向评估、促进学习的评估、校本评估等问题。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大型的评估研究,并于香港、新加坡等地多个教育政府机构兼任中文课程论证专家、课程检讨委员会委员、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评估组成员、课程与教学法推行指导委员会顾问、课程评审委员等职。
发展性阅读,以理解及掌握阅读方法为核心。小学教学中的精读就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阅读。在教学与评估领域!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很多教师并不清楚阅读能力包括哪些细项。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到位。编制阅读试卷时多是仿照已有试题,不会特别考虑该评估哪些具体的阅读能力,而出现了很多试卷只能评核低层级阅读能力的现象。为此,我们从2003年开始着力发展一个简明的、教师易于操作的阅读能力系统,主要是提出阅读能力元素、能力层次、能力关系、评估方法等。该系统已在新加坡、香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