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民间道路
伊沙《岁末谈话录》
关于“幽默”
绝对重要。我们说某人“没劲”,在某些时候其实就是直接在说他没有幽默细胞,说某作品“没意思”,其实也指的是它因缺乏幽默而了无生趣的状态。谢谢妈没有把我生成这种人,自然也写不出那种因乏味至极而使读者备受折磨的作品。但现在有很多假幽默的人,把“幽默”当行头穿在身上的一种人。前两天和一朋友聊天,她说:某某很幽默,会讲黄段子。我就很怀疑她说的某某是否真的幽默(通过对其作品的了解),因为据我所察,大部分善讲黄段子的家伙其实一点都不幽默——因为缺这个,所以只好借助黄段子来显示一点什么,不过是人前的一种表演罢了。我以为真正的幽默是很高的智慧和很真的性情在日常状态下毫不经意地自然流露——拥有这个是天赐之福。
关于“勇敢”
《饿死诗人》刚出版的时候,包括之前诗集里的诗散发各刊的时候,确实“震”了大家一下——一生中有过一次那样的经历,是我的幸福。前一阵子我在某网站的论坛页面上,看到一位资深诗人在评价一位年轻诗人的时候,用了“勇敢”一词,我看那个年轻诗人的诗真没觉出有什么“勇敢”可言的,不就是用了一些代表性器官的名词吗?当年我用的时候是我一个在这么用,这
分类: 哲理思考
本世纪以来,整个汉语写作都处在两大传统(即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现代传统)的阴影下。写作者由于自身的焦虑,经常把阴影夸大成一种压力,进而把压力本身也夸大了,却没有正确对待真正的也是必要的压力,也即汉语的压力。我仅想局限于通过现代汉语诗歌,来探讨在这两大传统阴影下的写作。汉语写作的其他领域,大致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理解,但不一定完全一样。
与现代汉语诗人可能的幻觉相反,压力的最大和最直接的承受者,是中国古典诗歌写作者和西方现代诗歌写作者。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压力已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它已完全压扁了它的写作者,并催生了新诗。西方现代诗歌传统则压力过大,西方诗人都在顶住这种压力写作。现代汉语诗人的劣势,恰恰在于他们没有足够的压力,而这又恰恰是他们的优势,尤其是相对于古典汉语诗歌写作者和西方现代诗歌写作者而言。
诗歌传统是累积起来的。诗歌首先来自民间,来自无名氏。无名氏的民间诗歌,命名了世间万物。接着,有名字的诗人出现了。如果没有民间无名氏的诗歌,命名了世间万物,诗人就无从开口。在有了民间诗歌之后,诗人一开口,他就是在重新命名世间万物——以他的个人身份命名,打上诗人的印记。民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