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06-11-10 12:06)
分类: 戏剧资料
能乐与能狂言

此文节选自《日本演剧史概论》,作者河竹繁俊(1889~1967年),是日本著名的戏剧理论家。

        能乐剧的演出顺序是第一场称为“胁能”,第二场称为“二番目”,第三场称为“三番目”,第四场称为“四番目”,第五场即结束曲叫“尾能”或“切能”,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五番立”。在按正规形式上演的五场能曲目之间,还要各插播一出狂言。

        “胁能”上演的是神社祭神的神事能,也叫“神能物”,是取材于神社的缘起或和歌,在吉庆和庄严的气氛中表现祝贺的意义,按照“序”、“破”、“急”的构成顺序准确无误的进行。

        第二场能即“二番目物”,是男性能,也叫“修罗能”。大部分取材于《平家物语》或《源平盛衰记》,故事梗概一般是武士的亡魂向云游僧讲述自己战斗、战死的经过和修罗道中的苦难,最后由僧人将其超渡成佛。

        第三场能即“三番目物”,是女性能,也叫“鬘能”即假发戏,是五场能中最抒情、最富幽玄情趣的美妙舞曲,大多取材于《源氏物语》和《伊势物语》,以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为主人公,讲述她们对恋情的执着追求。

        第四场能即“四番目物”,表演的有“现在物”、“狂乱物”、“执心物”等,分类非常复杂,所以有人称之为“杂能”。“现在物”指的是那些不是以亡魂、妖怪为主人公,而是以实际存在的人物为主人公的能曲。“狂乱物”则是以那些因为对孩子的爱无处寄托而发狂的母亲,或为恋人而疯狂的女性为主人公的能曲,也有表现故意疯狂作乐的能曲。“执心物”是写亡魂或妖魔鬼怪化身对世人怀有难以割舍的执着之情的能曲。

        “尾能”(切能)是节目表演的最后曲目,多以鬼怪动物或传说中的龙之类的形象为主人公,表演类似“舞动”、“早舞”、“狮子舞”或者“乱”等动作非常活跃的舞蹈。

        能狂言,曾经被叫做“狂言”、“狂言能”、“能狂”、“可笑”等等,在这里,为与歌舞伎狂言区分开来,统一称为“能狂言”。

        关于猿乐内部的能与狂言的分离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我相信狂言的渊源比能更加古老。虽然从表演的形式上看,狂言是从属于能乐的,而从演剧史上来看,能狂言则比能乐更接近于主流。

        能乐是以歌舞为中心的音乐剧,而能狂言则是以滑稽搞笑为内容的科白剧。相对于极其富于象征性意义的能的表演技能,狂言的演绎是写实性的。能乐中主人公要戴面具,而能狂言除了特殊戏外一般不用面具。从装扮上看,能乐要求衣饰豪华绚烂,而能狂言的装扮则朴素而富于平民性。这样呈鲜明对比性格的能乐和能狂言在同一舞台上交替演出,真是意味深长且富有艺术效果。

        能狂言中有“本狂言”(独立狂言)和“间狂言”。所谓“本狂言”是指在两番能乐曲的表演间隙上演的独立戏。“间狂言”则是指在能乐曲目中,由能演员中专司狂言部分表演的演员“狂言方”表演的节目。在“间狂言”中,有应“胁”之要求解释故事缘由的“语间”,有应答提问的“会释间”,有独幕狂言“开口间”等几种。在“语间”中又有“居语”、“立语”、“末社间”、“早打间”等种类。这里所说的“间狂言”后来发展成为优秀的“本狂言”。然而,能狂言虽说是科白剧,却又拥有歌舞要素,在“本狂言”中还包含有“狂言谣”、“狂言小舞”等戏种。

        世阿弥(观阿弥、世阿弥父子是能乐上的集大成者)在《习道书》中说,曾经有个叫“槌太夫”的出色的狂言师。虽然不能确定槌太夫活跃的时代,但早于世阿弥很久以前就有不俗的名家出现这件事本身,就可以作为狂言早就独立并发展了的证明。另外《申乐谈仪》中还有这样的记述:“大槌、新座之菊,入上花者也。”“大槌”和“菊”作为名字广为人知,而“新座之菊”似乎是田乐的狂言师,“大槌”到底是指前面提到的槌太夫呢,还是槌太夫之父呢?不得而知。似乎可以推知,“新座之菊”出名时,是世阿弥年轻的时候,因为延年的保留节目里有“狂言”字样,所以可以认为狂言是与“连事”、“风流”等同一系统、共同上演的节目。

        平安时代的“新猿乐”是各种民族艺能的总称,从其中的咒师猿乐和《新猿乐记》中提到的“目舞之翁体”等艺能中分离出“翁三番”、“猿乐”等艺术形式,从而以舞、歌为主的艺能就产生了。显然,这些艺能最终发展成了“能乐”,但从《新猿乐记》中收载的其它几个具有讽刺意义的滑稽短剧来看,这些艺能也可以视为能狂言的源流。然而,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中期这段时间内,以歌舞为主的那些典雅的“能乐”比这种滑稽短剧更适合武家的喜好,从而得到特殊的发展。而能狂言的基础却没有这么容易地巩固下来。故此,可以称得上是能狂言脚本的东西,直到近世也没被固定下来。那时的能狂言只是被叫做“口立式”,当作即兴表演项目。虽说发展到延年阶段时,这种表演以“开口”的形式发展,并日趋洗练、巩固,而此时的能乐则似乎早已进入成熟时期。至于发展到像今天这样固定的状态,则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的事情了。

        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之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以讲述《太平记》等战记作品中的故事谋生的、居无定所、走街串巷的“物语僧”。他们不仅讲述战记故事,据当时的文献记载,他们时常“也为狂言”。这里讲的当然不是科白剧狂言,而是为了卖艺而即兴说唱的词句或吉利话。但无疑这些与世阿弥《习道书》中所讲的“即席性的”笑话等一起,构成促进能狂言形成的重大要素。

        在日本艺能史上,自古以来就对说唱艺术很讲究。前面提到过的《新猿乐记》中,著作者藤原明衡就曾举出当代猿乐艺能大家的名字,并试着对每个人加以评论,其中较有名的有评论某人“词甚鄙而时时至言失”,某人“词剩多而人人为呵欠”,某人“先胆而末无秀句”等等。这个传统被延年的“开口”等曲目所吸收,最终成为支撑能狂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狂言的流派,原有“大藏流”、“鹭流”、“和泉流”等三个流派,其中鹭流在明治时代中期消亡,现在只留下两个流派。“大藏流”是最古老的,根据其家元系图显示,这个流派的始祖就是大藏虎明编撰的《童草》中《正狂言》的作者玄惠法印。家元的传承曾一度中断,昭和十六年(1941)由茂山吉次郎重新继承。现在总共存在四家大藏流派:宗家、山本家和茂山两家。

        “和泉流”是由近江坂木的隐士佐佐木岳乐轩传给侄子源五郎的,江户时代曾侍奉过尾张德川家。现在,继承“和泉流”派的是野村家和三宅两派。昭和三十年以后,这两家在东京、京都、大阪开设能狂言观赏会,大规模上演狂言,掀起了能狂言历史上新的一页。

        “鹭流”发自足利义满时代的路阿弥,但关于流派始祖的说法不一。本来“鹭流”是从属于“宝生座”的,受德川家康命令,转而附属于“观世座”。自明治二十年(1894)左右鹭流家元鹭权之亟不再登台之后,此流断绝,鹭流狂言从此成为民俗艺能。

        能狂言以当时当代的生活为题材,以讽刺性滑稽表演为宗旨,立足于室町时代初期的民众生活,采用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语言,可以说是当时的“现代剧”。关于作品的数量,“大藏流”在明治以后废掉了二十番,现在有一百八十番,“和泉流”有二百五十四番。“大藏流”和“和泉流”对能狂言的分类方法不同,大致分来,有如下几种:胁狂言(如《末广》、《宝槌》、《福神》、《唐相扑》、《佐渡狐》等);大名狂言(如《荻大名》、《韧猿》、《入间川》、《蚊相扑》、《二人大名》等);小名狂言(如《寝音狂言》、《太刀夺》、《棒缚》、《附子》、《素袄落》等);聟狂言(如《水挂聟》、《二人袴》、《八幡之前》等);女狂言(如《伊文字》、《钝太郎》、《伯母之酒》、《花子》等);鬼狂言(如《朝比奈》、《节分》、《雷》等);山伏狂言(如《山伏》、《蜗牛》、《腰祈》等);出家狂言(如《宗论》、《无布施经》、《名取川》等)、座头狂言(如《月见座头》、《伯养》、《井砀》等);杂狂言(如《瓜盗人》、《花盗人》、《三人片轮》、《炼膏药》、《伊吕波》、《武恶》、《钓狐》、《卖昆布》、《老武者》等);舞狂言(如《叩钵》等)。此外,“大藏流”还有番外狂言,如《子宝》、《鬼之宿》、《白菊》等。“和泉流”的番外狂言有《鬼座头》、《见物左卫门》、《夷诣》等等。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