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07-07-01 09:06)
分类: 世相杂谭
 

                              幼态延续

 

英国人类-动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是我非常欣赏的学者。

他曾被认为是最惊世骇俗的学者和科普作家。1967年他的名著《裸猿》问世即大受欢迎,全球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但在某些地区,该书被教会查禁,裸猿被收缴和焚毁。

 

戴斯蒙德.莫里斯的不同凡响之处,就是从灵长类的角度研究人类,对人类的起源、基本特性、生活状态、行为模式加以考察,揭示出人性中动物性的一面,同时又从动物学的角度对人类进化至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另外,他从解剖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对人体的构造、器官、行为方式做了细致入微的自然主义手法描述,这也是他的著作被教会查禁的主要原因。

从1967年的《裸猿》三部曲: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开始,他陆续出版了两性异同、裸眼、男人和女人的行为观察等一系列专著。

 

他为了弥补《裸猿》一书中侧重于对男性的身体的描述,“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在裸猿出版36年后,以79岁高龄写下了《裸女》一书,向全世界女性致敬。

(本书已有中文版 施棣译 新星出版社2006年11月一版)

 

在《裸女》中,莫里斯谈到了人类越来越发达的“幼态延续”现象。

所谓“幼态延续”是指人类童年期行为的年龄延伸。

与数十年前相比,现在的许多专有名词都已经实现“年龄延伸”。如“少女”、“女孩子”一词,从前特指的年龄上限不会超过16岁的女孩,现在已经延伸到25岁以上;“男孩子”以前仅指15岁以下的男童,现在30岁的未婚男士有时也被称作大男孩。

行为方面更是如此。“我不想长大”成为畅销流行歌曲;大学校园里,大哥哥大姐姐们流行用奶瓶奶嘴喝饮料;儿童读物奥特曼、哆啦A梦成为青年人的最爱;在穿着方面,童装已经明显延伸到中青年阶层,对话用语也越来越低幼化,……这一切,可能与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有关。

莫里斯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并得出男人与女人“幼态延续”的不同表现方式:男人的外表体型长得象成年人,但心态象孩子;而女人表面看孩子,但心态却是成年的。

莫里斯写道:

    对动物学家来说,人类是没有尾巴的猿,脑容量还大得不行,他们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功,堪称进化论上的奇迹。当其他猿类还畏缩地躲藏在丛林中,忍受着自然母亲的拨弄时,数以亿计的人类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他们扩散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扩散的范围是如此之远,就像一场浩浩荡荡的蝗灾,大地的景色都为之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人类成功的秘诀,是他们那种能够在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甚至是非常高的人口密度当中维持生存的能力,他们可以应付生活本身带来的重压,并有能力在其他任何猿类都无法容忍的环境条件下繁衍后代。这种超强的相互包容的能力,再加上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使得人类总是在迎接——甚至是主动地寻求新的挑战。

    友善与好奇心的奇妙组合,是在一种奇妙力量的驱使下达成的,这种力量在进化过程当中被定义为“幼态延续”,它使得人类在进入成年阶段之后仍保有青少年时期的某些特征。其他动物在青少年时期都很顽皮,但在成熟之后,活泼、爱玩的天性就全然消逝,人类则终其一生都保有着贪玩的特性,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潘彼德,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飞侠”。当然了,人类在步入成年期之后,他们玩的很多东西都有着堂皇的名目,游戏的过程也不再是用简单的一个“玩”字来概括,他们更愿意称它为“艺术”、“研究”、“运动”、“哲学”、“音乐”、“诗歌”、“旅游”、“娱乐”……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所有这些活动都在启发和塑造创造力、冒险精神、探查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正是这些活动把我们提升成为真正的人类。

    在进化的趋势方面,男人和女人走的路径不尽相同,虽然他们在成年之后都保持着某些孩子般的特性,但这种特性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相比之下,男子在行为方面更像是孩子,女子则是在解剖学方面,也就是说是在身体机能方面更接近孩子。

    例如:同样是在30岁,男子出意外的概率是女子的15倍,这是因为男子更多地保持了儿童时期在游戏过程中的冒险天性,残留在他们身上的追求刺激的欲望比女性强烈得多。虽然这一特性往往让男子陷入麻烦,但它在原始社会阶段却是男子身上最可贵的财富,因为在狩猎时如果想要取得成功,男子就必须学习冒险并且善于冒险。原始社会中,女性的社会价值太高,不可以去冒险狩猎,部落当中的男子则处于可以做出牺牲的地位,日积月累的结果是,男子都被培养成了“冒险专家”——至少是朝着那个方面在努力,即便有少数男子在狩猎过程中牺牲了,那也不会影响一个部落、哪怕是很小规模的部落的生育率,部落还保留着繁衍发展的可能性,但倘若死去了几名育龄女性,那么整个部落的生育率会遭到直接的打击,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要知道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数量还极其稀少,生育率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

    男性的发明家也比女发明家多得多,那是因为冒险不仅仅是件体力活,更多的时候还需要运用脑力。发明的过程其实就是冒险的过程,发明家尝试的是某些未知的事情,而不是那些早已经过验证的、切实可用的东西。女性必须要比男性更警觉,在原始社会中,女性居于部落生活的最核心,她们的社会角色是负担起除了狩猎之外的几乎所有事情,她们不能承受任何严重的损失。在进化的过程中,女性越来越擅长同时兼顾多件事情;她们的语言交流能力越来越强;她们的嗅觉、听觉、触觉、对颜色的判别力都明显优于男人;她们变成了出色的营养师;她们是父母当中更敏感的那一方;她们的抗病能力也更强——作为母亲,她们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命运。

    各种因素联合发生作用的结果,造成了男子与女子在思维习惯方面的不同,成年男子比成年女子更“孩子气”,而成年女子在身体机能方面的提高要比男子小得多。男子的想象力更丰富,预见能力也高于女性,相比之下女性更敏感,更会照顾人……这些差异与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正相吻合,两性之间互为补充,这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女两性的差别非常明显,这也是基于双方社会分工的不同。要适应狩猎工作以及其他的重体力劳动,男子必须更强壮、身手更矫健,平均每个成年男子的肌肉总量在28公斤左右,而女子只有大概15公斤;男子的健壮程度通常比女子高出30%,体重比女子高出10%,身高比女子高7%。由于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的身体比男性更能承受饥饿,他们身体的大约25%是脂肪,这使得女性的身体曲线玲珑,男性体内的脂肪往往只占总体重的八分之一。

    体内包含着如此大量的脂肪,这正是成年女性在身体方面与青少年非常近似的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女性还保留了其他很多青少年时期的体征,这些对她们非常有益。在进化的过程中,成年男性拥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保护自己子女的意识,由于人类的孩子生长缓慢,要保持血脉延续,孩子们必须得到父母双亲的强有力的辅助。一看到孩子们稚嫩的小身体,父亲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对之百般呵护的天性,而这一点恰好被成年女性们利用了——女性的身体越是像孩子一般娇弱,就越能从他们的伴侣那里得到更多的呵护及照顾。

    不仅是身体特征与青少年近似,女性的声音特征也接近青少年。成年男性的声音频率基本在130到145赫兹之间,成年女性的声音频率则是230到255赫兹之间,换句话说,女性的声音几乎就是童声。女性的面部特征也更像是孩子,她们体表毛发的分布也与孩提时期差别不大,当成年男子眉毛日益粗重、下巴日益结实,当成年男子的胡须、鬓发越来越粗壮,并长出胸毛时,众多成年女性却依旧保持着光滑的皮肤、匀称的骨骼以及吹弹得破的娃娃脸。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随着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男性和女性在“幼态延续”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使得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日益显著,男子的行为方式更孩子气,但他们身体方面的进化已经变得缓慢;女性的身体越来越向孩子们靠拢,然而在思维方式上,她们比男性更加成熟。

    必须强调说明的是,人类的“幼态延续”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都要强烈成百上千倍,它是人类与其他物种最根本的不同点之一。虽然男女两性之间也有着很多非常现实、非常有趣的差异,但客观地说,两性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微小的,之所以我们要花费笔墨来剖析“幼态延续”在男、女之间的不同,是为了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女性的身体进化得更完善,在很多方面都比男性优越。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从解剖学上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女性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那可是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最奇妙雅致的生命体,我们得瞧仔细喽……

 

     莫里斯的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以前被上一代人斥为“老天真”、“小儿科”、“轻浮”、“装嫩”、“肉麻当有趣”、“浪荡”等中国传统观念所无法解释的全社会流行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崇尚“少年老成”、“举止端庄”、“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大家闺秀”、“笑不露齿足不出户”等封建礼仪规范,小孩子在客人面前稍有言笑,就会被斥为“人来疯”;而“轻骨头”,是对活泼女孩的恶贬,在从前,有可能嫁不到好人家的哦。

   鲁迅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谈到: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
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
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
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
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
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覗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
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
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
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
简直倒是没出息。“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假使
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
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
  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
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
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
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
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
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
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
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
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
“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
恨而死”而已。
  

  我们的官场更是如此。

  我的一个朋友,30岁当了处长后一本正经地劝戒山樵,“走路、讲话语速一定要放慢,一定不能感情自然流露,衣着要端庄整洁,要不苟言笑,这样才能镇住下属,才能显示领导身份”云云,结果,几年的角色扮演下来,人变得越来越乏味,而且“心想事成”,不几年就谢顶,整一个年轻老头矣。

 

    这一切,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

   许多内地人士,一方面非常看不惯上海女性的“作”、“嗲”,一方面又感慨自己的太太不够温柔体贴,看看莫里斯的论述吧。

   其实,上海女性虽然绝大部分都没有看过《裸女》,但她们先于国内广大女同胞们,凭直觉掌握了女性幼态延续的基本原理,“作”和“嗲”就是把女性最温柔最母性最孩子气的行为尽情展示给男性,把男人们哄的眉开眼笑。

 

   从幼态延续的角度看,男人在外表上应该尽可能象男人,而心态应该象孩子(但绝不是中国传统礼仪规范要求的孩子),而女人应该在体貌和行为语言方面保持孩子的一切特征。

 

  如果错位,女人外表和言行举止象男人,男人外表和言谈话语象女人,这可能在演艺界成为一时的流行(事实上正在中华大地流行),但真的在生活中,谁会娶雄赳赳气昂昂的男人婆、嫁兰花指纤纤莺声燕语的男人呢?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