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一个美丽的期待
——谍战剧观后随感
□
看够了家庭情感剧只一味还原生活酸甜苦辣和如何使家庭和谐起来的简单解读之后,谍战剧在荧屏上的出现无疑让我们观众的双眼一亮它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迭起的悬念无疑是吸引观众的两大法宝。何况稍为年长一点观众本来就对历史题材抱有浓厚兴趣,现在播出的反映近现代生活的作品虽表明是“纯属虚构”,但多少总还带有一点当年的历史风云,能满足一下如我这样的观众对一些以往历史事件的窥探欲。就这样,我被电视荧屏牵着鼻子从《旗袍》、《借枪》、《断剌》、《在刀尖上行走》,一路看过来,直到看完《悬崖》。除了那一部被誉为经典的《潜伏》没看到,至今引为憾事之外,谍战剧可以说的确给了我极大的艺术享受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悬崖》是一部以人性真实为出发点的碟战剧,作为东方、天津、黑龙江卫视的开年大戏,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各大卫视开年大戏之首。就如一些媒体报道所说的:“2012全国卫视排行榜之首的谍战大戏《悬崖》巳登陆央视一套,观众追剧热度依旧不减,故事节奏更紧凑,
标签:
杂谈 |
了庵桂悟——一个将阳明学说传播到海外的日本高僧
□李建树
王阳明,名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因曾筑室于故乡余姚的阳明洞中居住,所以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以“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学说反对宋儒如程颐等人的“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唯心主义理论。阳明学说以其“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期以后影响巨大,还流传到日本,如新版《辞海》的注释中就专门谈到:“阳明学”为日本新儒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因以中国的王阳明学说为宗,故名之。可知王阳明学说在日本的影响之大。
那未,王阳明的学说又是怎么流传到日本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此人即为日本高僧了庵桂悟。
日本的桂悟和尚(1428-1514)号称临济门下第一人,出世于安养(由佛教界创办之安养净舍),出世后成了东福寺的主持。临济门也就是临济法门,为禅宗宗派中一个较大的门派,在日本,临济门下人才济济,了庵桂悟有“临济门下第一人”之称,可见他在日本的地位之高,也难怪他在83岁高龄的1507年还被日本幕府任命为第八次遣明大使,亲率团队横渡东海来中国赴任。
明正德一年(公元
标签:
杂谈 |
闲来无事,翻看近年工作笔记,在2004年的某一页上记着一条:2月14日上午,“中国作家看宁波”活动拉开序幕,在作家见面会上,有作家代表在致答辞时,即兴发挥了一下,说宁波真不愧为“中国梁祝之乡”,所以特别选择了2月14日情人节的当天来举行“中国作家看宁波”活动的开幕式,让我们充分见识到了宁波人浪漫的一面……
哈哈,这当然是人家的客气话,因为根据我当年参与组织接待工作的记忆,当初我们在安排活动日程时,什么都想到了,但就是压根儿没想到过2月14日还是西方的什么情人节!
为什么说宁波人浪漫呢?因为在作家们的心目中,“梁祝化蝶”的故事,早已成了文艺创作方法中成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的一个经典。
不过照我看来,我们宁波人嘴上没说,内心却是深得其中精髓的,比如“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这句老话,不仅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而且更为一代一代的宁波人在虔诚地实践着。但这句话若硬照字面上去看是经不起推敲的:你想梁祝爱情本身是个悲剧结局,两个恋人根本就未能“同到老”,那么后人再去那儿求“夫妻同到老
标签:
杂谈 |
闹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妈妈领他到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去报了名。
他妈妈认为:现在每个小朋友都会点才艺,除了功课学好之外,总得有点别的本领才好,所以她就问她的儿子:学什么呢?弹钢
标签:
杂谈 |
夏日当然有很多事情可以怀想。比如炎热,比如大汗淋漓,比如无处不在的蝉声。
蝉鸣是一种最廉价最普遍的夏天音乐会进行曲,小时在学校上课,如果教室外刚好有一片树林,那它们的叫声便会与老师讲课的声音伴我昏昏沉沉地瞌睡。有时实在太闷热了,有人提议开窗,将教室的南窗一扇扇地全部推开,这一下可不得了了,蝉鸣声会随着南风轰然而进,哦,那可真是一阵声嘶力竭的尖叫和轰鸣:“济——济——”力道大得就像要将教室的屋顶掀起来。它们在树杆上大声地歌唱:“济——油!济——油!”或者单调地“济——济——”。
蝉,古书上称之为蜩,较小的称为螗。它可是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的歌手。一入夏,窗外的树丛中就开始传出蝉的叫声,几声领唱过后,紧接着蝉们在那绿意氤氲的夏之歌坛便一个个地登台尽情演唱了。
首先上场的是蟪蛄,俗称麦吱儿,它体形小,仅只手指尖那么大,白肚皮,背上有斑点——是一种生物的伪装术——这斑点一长,它贴在树皮上时就让捕蝉者发现不了啦。它的歌声比较胆小保守,“唧唧唧,唧唧唧”地唱着,因此也有人管它叫
标签:
杂谈 |
赵挺的小说带着一种时代性的气味。他的写作,是想给当代生活留影存真。
《我与世界无关》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赵照为代表的高三学生,经历着即将高考的特有环境下的日日月月。他们在高三倍感压抑,面对的是整天的课时和习题。这时制度和梦想发生了偏差,究竟该怎么办?赵照渐渐感觉周围的一切与自己有点格格不入,他有他自己的理想,可现在除了做作业和上课之外,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时候他认识了恬儿,他很喜欢恬儿,可恬儿是一个好学生,是个遵守制度,主张好好学习,将来准备考个好大学的好学生。两人虽然都喜欢对方,可矛盾重重。后来赵照慢慢发现恬儿也并不像自己原先所想像的那种“好学生”。她竟然也有着与赵照一样的想法,并且能理解赵照,这使赵照觉得压抑的环境下渗进了一丝新鲜的空气。可是当他们高考结束之后面临选择时,两人又再次出现了矛盾……
高三的生活对所有的高三人来说是枯燥乏味无聊的,赵照在这种制度和空气里以自己的方式挣扎着,期间还有胡章令、陈小露、杨大河、董浩杰、老吴老姜等人物出现,与赵照一起上演着一部“我为高三狂”的成长悲喜剧
标签:
杂谈 |
我有一部珍贵而难得的藏书——《八十年家国》,著者为旅美老作家赵浩生。
说来话长,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常常是通过赵浩生和董鼎山两位旅美作家的文字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外国人究竟是怎样看待我们中国的。那时候每个单位都订着几份《参考消息》,《参考消息》一到,我最先翻阅的便是刊登有赵浩生和董鼎山散文随笔或梁厚甫时事评论文章的副刊版面。
1973年,赵浩生经周恩来总理特批,首次以海外归国观摩的专栏作家身份抵京访问。故土风情的印象以及与众多旧雨新知的畅谈,令他文思泉涌,写了不少文章在美国的媒体上刊出,世界各国又纷纷转载(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所见到的《参考消息》上的赵浩生专栏),其影响之大,为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始料不及。自此之后他几乎年年都应邀回国访问。
我是在2002年11月参加浙江作家代表团访美时,在位于康涅狄格州纽海文市市郊的赵浩生先生的家中见到他的,那年他已经82岁了,但身体很好。当我们驱车到达时,他已穿着短袖的
标签:
杂谈 |
又等了一会,见我们厂长还没来到,刘主任怕客人着急,于是又亲自为他斟茶递烟,并且说:“对不起对不起,请你再坐一会子,香烟慢慢煤煤其,一忽儿我去拿宁波肉包来。”客人一听连忙摆手说:“不用不用,我早饭吃过的。”
我们听着,心里真是很着急,不禁想:这老刘
标签:
杂谈 |
梦燕的散文集是他人生惦记的轨迹,如他自己所说,人生有太多的惦记,人的一生几乎是在惦记中度过的。
童年时惦记玩耍的伙伴,惦记家里有母亲正在为自己准备好吃的食物;惦记新年还有多少日子才能到来,惦记穿新衣,拿压岁钱,惦记丰盛的年夜饭。
上学之后,惦记每次考试后自己的成绩,惦记入团申请能否通过,惦记能否上一所好的学校,惦记假期中所读过的一些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命运,好人是否得到了好报,坏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成年后,惦记自己的工作成绩能否得到领导的赏识和信任,惦记能否晋职加薪;惦记孩子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和理想的人生伴侣;惦记外孙能否进入一所好的幼儿园,并遇上一个好的老师;惦记辛苦一生的母亲在把我们扶养成人之后,她老人家自己能否健康地安度晚年。
是的,他笔下所有这些惦记也是我们这些同龄人所共有的,或者共同经历过的,他什么都写到了,但据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