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06-05-07 14:45)
分类: 夏伯尧简介

夏伯尧:上海共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咨询师,畅销书《大公司之梦》、《七层修炼》和《做强做大做久――万向集团成功基因和制约瓶颈大破解》作者

 

夏伯尧简历:

1987.81993.6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专长:数理经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运筹等。期间参加了国家八·五重点课题《国家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主持了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跨国合作课题《中国南方 102 市经济持续发展》中的重点课题。

1993.7—1996.6                   万向集团任职,历任子公司办公室主任,集团公司总裁助理和发展部总经理,主持了《万向集团九·五发展规划》和万向集团管理模式的系统化设计、专业化运行和精细化操作。

1996.7—1998.12                      历任横店集团开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股票上市工作组组长,传化集团管委会 秘书长等职,开中国风险投资实践之先河。

1999年                     万向集团任首席战略代表。

20003月至今      任上海共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咨询师。

 

       夏伯尧先生的优势是:“深厚的数理知识背景 + 系统的经济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 多年的中国一流企业高级经理任职经历”。尤其是经历了万向集团从3亿元销售额到100亿销售额的发展历程和万向管理模式从“单元U      集团化M型管理      集团化HM型控股模式”的演变过程。这种经历在中国的管理咨询界是极其难得和珍贵的。夏伯尧把从万向、横店、传化、中国黄酒集团等一流企业的感悟形成了其著作《大公司之梦》、《七层修炼》和《做强做大做久――万向集团成功基因和制约瓶颈大破解》,在中国的企业管理界产生很大的反响。从万向提炼出的管理模式在传化集团等都得以成功的应用。

阅读    收藏 

引自http://www.aweb.com.cn 2004年9月2408:08 央视国际

鳗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一直是国际水产生物学界的难题,所以被称作生物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鳗鱼的学名叫鳗鲡,它的生长过程极为奇特,先是在海水中产卵成苗,后又进入淡水成长,鳗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所以被称作是水中的软黄金。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鳗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中国天津水产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惠彬,从1959年开始就坚持这一课题研究,终于破译了这个世界奥秘,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鳗鱼的繁殖来说,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候,就是一个谜。

  1934年,法国的科学家就开始从事欧洲鳗的催熟实验。到了上一世纪60年代,日本研究人员开始大规模地研究鳗鱼的人工繁殖,他们甚至还专门制造了一艘一千多吨的调查船——静丸号——来寻找鳗鱼的海中产卵场,但是人们的研究始终没有任何结果。

  二十年后,日本学者写的关于鳗鱼的专著,在人工繁殖一章里,只有不到三页的叙述。这一章的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现在最盼望的就是鳗苗种的人工孵化并大量产生,如果它可能,那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要求短时间内解决,看来是不合适的,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只要投入多量的研究人员和经费,无论如何也能完成。”

在人工条件下,鳗鱼卵在成苗后,短时间内就会全部死亡。因此,“成苗不成活”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关键问题,要想克服这个难题,首先就必须找出鳗苗死亡的原因,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没有找到答案。天津水产技术中心研究员陈惠彬耗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终于破解了这个难题,为最终解决鳗鱼的人工繁殖铺平了道路。

……

  鳗鱼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水产生物,它出生在海水中,却成长在淡水里,每年淡水湖中即将产卵的雌鳗,都会沿江口或河口进入大海中产卵,产卵结束后,它长久的回游旅行便宣告结束,这也就意味着雌鳗的死亡。而卵在海水中成苗后,则开始逆河进入淡水中成长,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知道雌鳗究竟在大海中的什么地方产卵。

  陈惠彬:还有很奇怪就是,到了鳗鱼在海里繁殖完以后,它一定要溯河到海边的河口,成千上万的鳗鱼小苗,溯河到淡水,通过河流再进湖泊,这些鱼从哪儿来的。

  采用卫星,采用雷达遥控,各种方法都做了,可是它最终到一定阶段,这条鱼就在荧屏里就消失了,就不知道躲到哪儿去了,所以鳗鲡这条鱼就在生物界里,增加它很多的神秘感。

  那么越这样越奥秘,就越吸引了很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几代人,一代一代的接力棒,来寻找它的产卵场。

  虽然有许多前辈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陈惠彬来说,几乎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陈惠彬:这个课题在他们也知道,绝不是两年、三年、十年、八年能搞,就得搞一个中年、青年、中青年,如果再叫那些老先生,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时间有限了,这个课题不是一年两年能搞成的。

……

世界上每年鳗鱼的消费量巨大,被称为“水中人参”,它富含DHA,维生素E及胶原蛋白。日本是鳗鱼消费大国,由于存在着巨大市场,因此,天然鳗苗身份贵如黄金。

  每年到了鳗苗成熟季节,在中国长江口都有大量的渔民来捕捞鳗苗,甚至因此发生过流血冲突。由于无节制大量捕捞,鳗苗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五、六十年代,一艘渔船每天可能捕捞几公斤,而现在只能捕到几百条。

  出海调查是他们最初的工作,看似平静的大海有时会威胁人的生命。

  陈惠彬:大海非常美,大海非常奥妙,大海也非常无情,我在跟海洋打交道这些年里头,在海上碰过好几次,很危险的海浪,我们有一次都灰心了,都讲,每个人都报销了,因为浪很大,船的机器坏了,船也不是很大的,那么每个人都写下遗言,都装在一个瓶子里,塞上盖,放漂流,因为这个瓶子在海上,它是会漂的,总会漂流到靠岸的。

  那么当时就失去信心了,就觉得我们回不去了,另外在海上这个暴晒,太阳很厉害,又是海水很咸,晒得我们几乎都像刚果比亚赞的黑人了,只剩下两个眼睛是亮的,都很黑,脱皮,一层再一层地脱,脱得这个手都不能碰手了,就很疼的,另外海水再一卤,在甲板操作的时候,海水再一浇一卤,那样的滋味,大家好像觉得大概是,他们比喻的和中美渣滓洞的刑罚也差别不大。

  我有一次在调查的时候,掉下去好几次,喝了咸海水太多,就没声音了,上船给大家讲的是哑语了,比划了,那么像这种时候,对我们做海洋工作的人,家常便饭。

  很快陈惠彬的研究就有了突破,她成功地繁殖了大量鳗苗。

  陈惠彬:结果,我第一年就繁殖几十万苗来,在世界研究这个的历史,是没有的,你根本没搞过,你第一年根本,根本就搞不出什么来。

  但是,很快陈惠彬就意识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陈惠彬:孵化出苗以后,它在三天内成活,第四天就死得一条都没有了,连死尸都看不见。有一次,非常笑话,就是繁殖很多,部里非常高兴,就来看,他们司长啊统统就过来,那么前一个钟头满满几十万苗,到处都是,我就去车站接他们一下,回来,一个钟头,就是它那个关键点,第一个死亡高峰关键点,一下他们几个司长一到,连死尸都没有,水就光光了,我一见着,我也傻了,前几个钟头满满的苗,怎么突然都没有了呢,我们的司长说,陈惠彬你搞什么鬼名堂,我们浩浩荡荡来看你几盆水。当时我就哭了,我说,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奥妙到这样的程度,这才知道,这个题的难度,不是一般难,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大科学家,终身的奉献都没有结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遭遇了这个挫折后,陈惠彬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陈惠彬:我也从这回开始,就扔掉原来那个技术路线,就知道这个技术,要用一些很新的,高新技术,扔掉原来的技术往前走。那么在1988年以前,就是19851988这一段,进展得很快,但1988年以后,就很困难,所以一开始走入市场经济了,搞我们这基础研究的没有奖金。这个科研经费,尽管部里算提供不少,但是当时是很守法了,不会把科研经费拿去发奖金。

面对屡次的失败,对与这样一个短时间内不可能成功的研究课题,许多人坚持不下去了,他们离开了课题组。随后的几年里,陈惠彬便成了一名“孤独的长跑者”,……

阅读    收藏 

让我们看一下一则来自GOOGLE网的报道:

日本在鳗鱼人工繁殖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时间: 2004-05-29

过去只能从幼苗开始养殖的鳗鱼,最近世界上已初步成功地实现了由鱼卵到成鱼的全程养殖,该消息由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养殖研究所(三重县南势町)的鳗种苗研究组的田中秀树等人在日前发表。
田中先生等人在平成11(公元1999)已成功地将养殖的日本种鳗鱼取卵进行人工孵化,进而培育为幼生,随后即致力于把幼生培育成鳗苗的技术开发。该研究所开发出混合了鲨鱼卵泥及维他命、矿物质等适合幼生成长物质的饲料。为了要保持水质的清洁,把它放在一个不会残留吃剩的饲料、不会污染水质的圆柱形水槽来培育,结果在孵化后250天开始变成长约55毫米的幼生,约20天后变形成鳗苗。
目前为止已有20尾成功地变形为鳗苗,最大的长成约为20厘米的鳗鱼,预计应该可以顺利长成跟普通成鱼一样的大小。甲中先生也表示“只要世代地培育,也可能可以改变品种”。
   
引述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冢本胜已教授的话,“鳗鱼的全过程养殖已经努力了将近40年,这绝对是划时代令人赞许的成果。在渔业及资源管理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是因为能成功地从卵培育成强壮的幼生,并开发了饲料。不过该批幼生的生长时间约比天然的时间要长两倍,大小也稍微小一点。如要在渔业上实用的话必须把这期间再缩短。假如进一步调查天然鳗鱼的生态的话,应该可以活用到养殖上头。”

 

从以上报道可见,鳗苗的人工繁殖问题全世界到现在还是没有解决,日本的突破还不能转化为商业价值,而且很可能这样孵化出来的鳗苗已经变态了,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了。而且我们也感受到了高鳗苗人工繁育的艰辛。

实际上,我国对鳗苗人工繁殖问题也是非常重视的,可以说,从197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列位五五、六五、七五、八五全国重点科研项目。

因为我在万向集团发展部,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大量的推荐项目,一接到这个项目,我就被吸引了,你想,若是能突破这一世界难题,那么对于全世界的生物界都是一个重大的影响,而且也能重大的经济效益。据专家称,我们化点钱,养它1000来条成熟母鳗,按照那时的价格,就算是200元一条,也只要20万元左右。每条母鳗可以产卵80100万颗,其中大部分可以孵化出仔鳗,可以孵化出至少五亿条仔鳗。问题是坚决仔鳗的存活问题,若是这个问题成功了,只要20%存活,就可以孵化出一亿条鳗苗。按照那时的价格,低算也有10亿元的价值。可见,只要存活的问题坚决,母鳗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利润有多高了。

对于此事的可能性,我走访了有关专家。关于鳗苗人工繁殖为什么一直没有突破的原因,他们的分析是这样的:

1、其实,我国在这方面在全世界是领先的,因为我国有纵深的地域,有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更有条件比日本更快突破。

2、至今没有突破的原因之一是,虽然国际对鳗苗人工繁殖很重视,但是由于经费少,每年只有20万-30万元,而且又被分散到珠江所、长江所、上海水产研究所、天津水产研究所等几个研究所,这么一点经费,就是人头费一分,出几趟差就没有了,根本不可能搞深海试验、模拟生态环境等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3、研究人员严重青黄不接,年轻人不愿冒终生都搞不出来的风险,而且激励机制不足,所以,年轻人不愿加入这个研究。

经过我们的周密调查,有关专家认为,鳗苗人工繁育可能就隔了一层窗户纸,说不定那天一同就破,因为他们一致认定,人工孵化的鳗苗不能存活的原因是人类没有找到象母乳那样的鳗苗的“开口食”,这个开口食要是找到了,那么鳗苗人工繁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自然界的一些奥秘当你发展了他以后,他就不神秘了。我也觉得,这个世界难题在我们手上破解可能已经很接近了,因为我们整合了各种原先都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独立优势资源:

其一,我们已经把原先承担过国家相关重点课题的主要专家都网罗进来了,包括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研究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主要专家,尤其是上海水产大学的A教授,经验最丰富。而且他们都热情不减,愿意把自己终生研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其二,我们找到了成功地人工繁育了四大家鱼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的B研究员。现在我们餐桌上非常普遍的四大家鱼(包括鲢鱼、鲫鱼、草鱼等)原先也都是不能人工繁育的,是B研究员为主解决的。他具有非常宝贵的关于鳗苗人工繁育的经验和思路。

其三,也就是最关键的是我们找到了中国海洋研究所的C研究员,他参与了著名的中国“向阳海洋考察船”20次(每次出海费用20万元)的出海考察,他也入迷于鳗苗的人工繁育,是个有心人,一直暗中带着这个谜,顺便收集鳗苗的相关资料。他基本上可以确定了鳗鱼产卵场的大致区域,采集到了仔鳗各个变态阶段的标本资料,而且都已经绘制出了图样。尤其重要的是,他可以基本上判断鳗苗的开口食可能是一种只有他知道的藻类。

其四,也是很关键的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与鳗苗产卵繁育环境很相近而且没有被污染的地方,即东海靠近太平洋暖流的枸杞岛。尤其好的是,该岛上有一个属于浙江嵊泗县的投资了500万元的养殖试验场,可以作为仿真模拟试验。嵊泗县有关部门表示只要哪个企业愿意投资介入这一伟大事业,他们愿意把这个养殖事业场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

这样,实际上,企业要是能投入这一后期研究,实际上他已经相当于免费拥有了价值4000万元的出海考察所获得的资源和价值500万元的试验基地。也就是说,可以生去了相当于4500万元的投资。

专家们最后表示,要是有20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三年左右时间,他们有信心取得突破,五年之内可以产业化(当然产业化投入远不止此数)。

我很早就耳闻横店热衷于高科技投资,在科技方面的投资不惜工本,如果传闻属实的话,那么横店应该会对给项目感兴趣的。我第一次跟徐文荣接触时,就向徐文荣详细介绍了有关鳗苗人工繁育的情况。听我介绍时,徐文荣和另外二位陪同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徐总作深呼吸状,压低声音,异常激动地连说“此事要成了,那可不的了”,当即拍了大腿,说:“区区200万,说定了,我们投了。”

2004.11.14,杭州,23页,1122015180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