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诗寺。咏寺诗 |
分类: 文史随笔 |
利用外来宗教,浸入本身文化元素,成就独特社会价值的国度,全世界只有汉民族做得彻底且能完整的自成体系。唐代的佛教文化,深入的渗透进了庶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知识分子在俗欲的追求里,为求得心态的平衡
寄托,进出佛寺是为一种时尚,其对后人的影响深远。唐代诗人在描写寺庙的诗中文字虽异,但心境却大致如一。今日读来其中的趣味并不因时代久远而失去其韵味及感触。是诗人们的笔触下的人性中的意识常态所致,还是社会结构特性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有基本的改变所致?“不染心”是非常态,那么梦与白云游能成常态?因为都非常态,听钟磬声最好的效果,就是在不寂静时,安禅制毒龙,那是期望,惟此方不被城郭里的
笙音所惑?大概这些五言诗里的魅力或许就在此。而“常愿奉金仙”的凡人,能在禅房的花木里体念出“深”的不知有几许?!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静理,常愿奉金仙。---登总持寺阁,岑参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荫。看取莲花
标签:
自由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 |
分类: 诗词 |
Liberty
by Paul Eluard
On my notebooks from school
On my desk and the trees
On the sand on the
snow
I write your
name
On every page
read
On all the white
sheets
Stone blood paper or ash
标签:
鹳鹊楼王之涣 |
分类: 临窗诗话 |
宋.沈括《梦溪笔谈》有段谈鹳雀楼的记载:“此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益《同崔邠登鹳鹊楼》:“鹳鹊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共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猶恨速,愁来一日既为长。风烟倂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畅当《登鹳鹊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三位诗作者中,以王之涣最著名。
王之涣少时,任侠自放,与豪侠子弟交游,击剑悲歌,纵情饮酒。中年始折节读书,能文工诗。开元天宝年间,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迭相唱和,名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