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教育

分类: 有愛無礙

 

    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其含义为:将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康复寓于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寓于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当中,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利用孩子的内在需要作为推动力,有意识地抓住情境、利用情境、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通过各种辅助手段,让孩子实际地去解决各种实际有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结果对孩子进行自然强化,从而提高自闭症孩子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能力,提高孩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达到改善孩子社会功能的目的。


    1.生活中的动机、情境和解决问题


    动机:

    “孤独”是自闭症孩子对社会生活的拒绝,他们没有普通孩子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更缺少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参与欲望,因而,内在动机的缺失,是自闭症康复教育面临的首要障碍。孩子自身没有走出孤独的内在驱动力,因而就需要高强度的外在强制力去拉动孩子配合、参与训练。我们在训练中使用强化物,是为了缓解孩子对训练的抗拒,增强孩子的配合、参与度。对强化物的渴求,实际上是我们给孩子“制造”出来的“训练动机”,而不是孩子的“生活动机”。


    对自闭症孩子教育的思路应该是:充分地发现、利用他们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动机作为最好的推动力,在孩子有生活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示范、辅助,这是最好的办法。在生活动机的驱动下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既是训练过程,又是生活本身;既是训练过程,又是训练目的,训练与生活合二为一,过程与目的合二为一。这种生活中的训练直截了当,又是最符合自闭症儿童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剥夺孩子的动机,时刻让孩子丰衣足食,时刻让孩子处于动机饱和状态,然后再人为地制造动机去训练孩子,这无疑增加了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困难与曲折。


    情境:
    具体情境是支持自闭症孩子理解问题的必要条件。让自闭症孩子理解抽象的“关系”,不是靠语言,而是靠物质性的、直观性的动作操作来实现的,这是自闭症儿童长期停留在动作思维阶段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关系”认知,我们不能给孩子“讲”明白,而要立足让孩子“做”明白。关系是抽象的,但是情境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实的、物质的,离开情境,无法想象孩子怎样理解抽象的“关系”。


    我们为了攻克自闭症儿童的交往障碍,确实想了很多办法,虚拟了很多情景,但是,我们忘了最有价值的训练情境就在生活当中。在虚拟情境中训练出来的能力,需要一个向生活问题的解决迁移的过程,因为延长了孩子“学”和“用”之间的路程,这不是简化,而是增加了自闭症孩子学习的环节和困难。自闭症孩子更适宜在生活情境中直接学习。


    所有自闭症孩子语言表达都有自我中心化现象,有的孩子六七岁了,语言简单,不会提问,不会使用代词,更不会转述等,语言滞后是让每个家长头疼的大问题。怎么训练孩子的语言呢?


    爸爸和孩子商量好,星期天带孩子去奶奶家,这是孩子期待已久的,当爸爸领着孩子走到私家车前的时候,告诉孩子:爸爸下楼忘记拿车钥匙了,要求孩子回家和妈妈要车钥匙。


    这是生活的真实场景,但又是爸爸设计的训练,孩子如果不能完成这个转述,显然,去奶奶家的计划就没有办法实现,这个因果关系是孩子非常明白的。开始时,孩子并不能独立地完成转述的全过程,必须要给孩子将任务分解为“回家、敲门、告知母亲、拿到钥匙、返回、交给父亲”等几个环节,如果孩子能力还差,可以将每个环节再分解。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公式:出现生活情景(去奶奶家)——提出真实的问题(没有车钥匙)——必须解决问题(回家转述)——实现了转述的目的(拿到了钥匙)——对孩子强化转述成功的强化(可以开车去奶奶家)。只有给孩子转述的动机,只有转述是解决问题的必要环节时,转述的必然性孩子才能够理解;转述是否成功,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能去奶奶家,或者不能去奶奶家。在这种物质性的活动中,孩子理解了语言的作用,学会了转述。学习转述的过程也就是语言应用的过程,同时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离不开动机驱动,离不开动作直观,其结果是孩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到底是训练呢?还是生活呢?这是生活中的训练,这是训练中的生活。


    解决问题:
    训练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提高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一切训练的归宿。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呢?就在生活中。自闭症使孩子不明人间事理,采用不正确的方式去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时,表现出了独特的异常思维、异常行为与异常情绪,他们在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表现出了与常人的差距与冲突。训练的目的是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有教育训练也是为了给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准备,而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如果我们将生活中孩子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训练内容,比如,让孩子学会花钱买东西,这其中不但贯穿了认知、语言、行为、交往、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而且这是一个融真实动机、真实情景和解决真实问题为一体的训练,这既是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更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不管我们绕多远的路程,最后都要回到这个落脚点上来。那么,就不如直接从解决问题出发,就将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训练内容,直接提高孩子的社会功能。


    生活中有孩子的动机,生活中有真实的问题情境,生活中有真实的问题存在,生活中有各种现实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生活的机会,我们还要让孩子去学会和人交往,还要发展孩子的各种社会功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2.“把生活还给孩子”


    “星星的孩子”——这是一个听起来优雅,想起来却让我们冰冷彻骨的名字,它意味着孩子自我封闭而全然不识人情世故。那么,我们是让孩子离开生活情境去苦练、去修行呢?还是把他们拽进人间烟火中来养育、来熏陶呢?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差,学习知识的能力差,同样,他们在生活中解决买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他们在生活中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能力、生活中的自我服务能力等都很差。我们要思考的是:第一,孩子各个方面都需要训练,相比之下,哪些训练内容对孩子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呢?第二,我们的课堂训练、机构课程训练和生活应用怎样衔接呢?第三,我们到底要让孩子学会什么呢?如果我们要改善孩子的社会功能,那么应该训练什么,怎样训练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个妈妈给7岁的自闭症儿子制订的家庭训练计划中,密密麻麻写满了一天孩子要上的“课程”:画画、手工、识字、运动、游戏……内容非常充实,丰富多彩,但是,通篇都找不到孩子生活能力的训练,找不到生活中怎样训练孩子交往,怎样训练孩子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当问到孩子的妈妈:“孩子知道吃完饭以后剩余的食物应该怎样处理吗?”妈妈摇摇头:“告诉孩子上厕所需要把门关上吗?”妈妈又摇摇头;“训练过孩子睡觉前怎样做准备工作吗?”妈妈还是摇摇头……


    一个11岁的自闭症孩子,在普通学校四年级读书,妈妈说孩子做事主动性很差,理解性学习内容困难很大,从来不能够和同学一起玩。可是,当问及妈妈:“你让孩子自己选择过自己的衣服吗?”妈妈说:“从来没有,都是我让他穿什么他就穿什么。”“你带孩子坐过公交车吗?”妈妈回答:“没有,从来都是我开车送他上学,家里有车去哪里都开自己家的车。”“如果他没有带铅笔,他会向同学借用吗?”妈妈回答:“我从来就没有教过。” ……


    一个孩子,几个成人,如众星捧月一般,孩子的饮食起居、冷暖安危,从早到晚,分分秒秒,孩子被置于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还有保姆、阿姨、姐姐、老师一应到位,用爱的本能,用职业责任感为自闭症孩子筑起了温暖无比、安逸舒适的保护层,将孩子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隔绝于生活之外,然后又不惜重金走遍天涯海角给孩子寻医求药,将孩子投入严格的“训练”——“日子都让家长过了,训练都让孩子做了”,不知道有多少孩子长期陷入“训练”与“生活”隔离的状态中,不知道这是多少自闭症家庭的真实写照!


    “把生活还给孩子”,就是把正常的家庭生活还给孩子,就是把正常的社会活动还给孩子,就是把正常的幼儿园、学校生活还给孩子——将康复训练融汇在生活交往之中,将所有的训练方法,将一对一的个别辅助应用在社会功能的改善之中,最终实现自闭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的核心目标。


    “把生活还给孩子”,“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将辅助放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学习人际关系”,“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自闭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为最终目标”,当我们串联起这些通俗的判断以后,脑海中就会清晰地描绘出自闭症康复的道路:那就是“社会融合教育”。“众里寻它千百度”,走“社会融合教育”的道路,这就是自闭症儿童社会性康复的必由之路!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