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意境
作者:飒露紫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意境,可用“外境雄伟,内境悲凉”来概括。正是这种雄伟和悲凉的交织,使其脱离了咏史的范畴,达到揭示人生本质的高度。哲学与诗是不分不开的,“思既是诗”,
这种意境交织在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传达到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这正是佳作不朽的原因。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大战役之一,赤壁之战及其参与人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一番又一番地吟咏。观苏轼以前的赤壁诗词,皆就事论事而已,或抒写当时场景,发英雄之感慨,或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作一些论史治国的启示,而缺乏的是哲学层次的归纳。如李白云《赤壁送别歌》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胡曾《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戴复古《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都属于此类。
巴丘最后一夜
作者:王俞
兵出巴丘,就是吴蜀边境。周瑜下令诸军暂停巴丘,一来做最后的整休,二来等候赞军校尉鲁肃押运粮草劳军。不料鲁肃已早一日抵达巴丘,不劳周瑜迎候,他已在码头上等候周瑜的帅船多时了。
子敬远远就看到周瑜扶着栏杆站在船头,一身便服被风吹得飞飞扬扬。副帅孙瑜戎装整齐,按着剑立在一边。一时也不顾官家威仪,扬着手高声叫道:“公瑾!异度!别来无恙啊?”孙瑜一边挥手示意,一边笑道:“子敬先生真是爽朗的人,换成子布先生,还不得处处讲究“色勃如也,足躣如也”?”周瑜听他调侃子布,想起张昭平日也真是一本正经的样儿,也不禁莞尔,道:“子布是研习《春秋》的泰斗,对孔子自然礼敬有加,子敬爱的是骑射击剑,别看他现在峨冠博带的样子,昔日也是一位恣意恩仇的少年侠士呢。”
说话间船已靠岸,当下老友见面自然分外热情,嘘寒问暖,安营扎寨,交割军务,又是一番忙碌。直至晚饭后,方略空下来,鲁肃便踱到周瑜帐中,品茗闲话。
周瑜和鲁肃是少年时就认识的好朋友。鲁肃对周瑜有
歌还没唱完,背后的议论又象雷声滚滚,听到有人说:“这歌声气势霆震,就好象周将军的魂魄又回来了……”
他的话带动起一片嘈杂:“陆伯言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封列侯者,更是难以计数。若周瑜在,恐是能封藩为王……”
胤碰翻了旁座的酒杯。
他连忙道歉,人们却上下打量着他,问道:“你是何人?如此年少竟也封为列侯?”
“我是……”胤望着众人,没一个人认识他,胤决定不提父亲,“我是骑都督周循之弟,都乡侯周胤。我能封侯赐爵,并非有功,只因我兄长不在世了,……,我父亲,也不在世了!”说着,他起身离开座席。隐约听见身后有人说:“怪不得看这少年仿佛在那里见过,原来是……”
他转折来到后宫的席座上,想和妹妹说几句话。鲁班却先印入他的眼帘,可能因为鲁班一身素衣很显眼。他想从鲁班身边走过,鲁班却起身一把拉住他:
“循!你回来了?”
她的眼睛里有些泪光,在模糊的灯烛下一闪一闪。胤觉得她的神情有点象自己的母亲。父亲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