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黄昏,我对着西方的山线和从上而下的金色阳光, 久久凝视,久久徘徊,久久流连。。。
我心里说: 这一次,我不告诉别人,我学会自己珍惜,珍藏。
于是,我又反问自己,说:不是学“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么?
这些珍惜,珍藏,又算怎么一回事呢?
于是,我告诉自己: 那么,这一回,我的布施,我的示范会是:
示范一种“珍惜和珍藏”的情怀。
什么叫:学佛法?
那就是两个字: 亲自。
任何事情一旦亲自,亲力,亲为
就总是那么: 质感。
而我,也许似乎从来不会变
像是入了一种什么定。
禅宗说: 只记花开不记年。
禅意说: 但闻花香不谈悲喜。
禅客说: 这一年都忙得忘了更换年帖。
但学佛的人靠谱, 谨记的终归是谨记的, 不变的终归是不变的,也许这就叫: 定。
但新浪博客越来越不熟悉,越来越不好操作,越来越被遗忘, 这却是事实。
而我却在想:尽管如此,我还是应当更新,保持着初来的样子。
如今,各个群梵呗和读诵经书,已经四平八稳着。 《心要法门》和《金狮子章》更是被大家奉为圭臬。
而日日持诵,讲解,演绎,指认,回向。
耕耘者就是耕耘者。
也许,这就叫:信受奉行。
也许,这就叫: 尽形寿。
传陶渊明不谙音律,却在家里置了无弦琴一张,其实就是一块木头,逢朋友欢聚,酒至酣时,陶渊明便会在木头上抚上一曲,自己很是陶醉,有时甚至会感动的痛哭流涕,每当这是,他就会和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可见其人的豁达与超然物外。另外,他还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语。
唐白居易《夜凉》诗:“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琴一张。”明洪应明《菜根谭》:“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琴弦,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琴书佳趣?”清曹寅《宋牧仲中丞见招奉和二韵》之一:“中丞独儒雅,示抚无弦琴。
据说,介琰仙翁在方山的时候就开始种茶和制茶,因此“方山茶”被称为是“神仙遗种”,但未见有史书记载。直到唐元和年间(806—820),方山寺里有个叫“怀恽”的有德高僧,被宪宗诏至雍京章敬寺,法号“章敬法师”,并礼请麟德殿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