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老板读书了,回来让人事经理写出公司愿景和目标。人事经理不知道愿景和目标的区别于是问我。

目标大家都知道是啥意思,但愿景呢?人们经常以为愿景是目标的另一表述方式。当老板让他把目标和愿景都写出来的时候他就糊涂了。

其实目标也不简单,要理解目标的精髓应该从预算开始,到目标分解,到形成细节任务,到目标具象化激励,这绝非是流程性的而是贯穿着领导力的。先不多谈。

那么目标与愿景的区别什么呢?把握实相从功能入手。目标总是伴随行动计划、承诺和控制跟进,目标是理性的,目标是战略的实施部分。愿景呢,是使命的具象,是与价值观联系的,可以调动情感的。愿景可以帮助解释战略的意义。如果目标提供过程的满足,愿景提供事业的动力。

标签:

杂谈

 电视剧《对峙》男主人公利用自己女儿“钓鱼”捕捉江启文那场戏纯属添足之笔。想通过“无情”塑造的刚烈来表现“法大于情”的思想,实在是幼稚的。不仅因为这不是中国警察人格的现实,相比较美国的“人情与法”的处理也低级得多。在“人情与法”这个问题上,对这个矛盾的刻画远非《对峙》导演和编剧的功力所能胜任。
《幸福的终点》等很多美国的电影对这个冲突都有过展示,但是美国人的做法令人信服的是:它最终不是人情战胜法律也不是法律的威严战胜人情,而是在人性基础上找到了法律更深一层的意义。它既宣扬了“深刻”人性的伟大地位,同时通过对“法律哲学之本”的发现,而找到了法律与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中国百姓对很多传统道德概念理解已深陷教条。
“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个在孔子那里还是充满智慧的概念(问仁是论语的主题之一。很多智者对“仁”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仁”,搞清这些问题一直是修炼的目标),如今在民间已经沦为一个口号型的价值观。于是“仁”就不再是一种需要配合情景反复体会才能确定的智慧判断,而是简单地通过一些行为特征就足以表现的“价
(2006-03-22 21:30)
近代物理有个悖论,那就是在微观世界的某些属性是不能提前决定的,而是由后续发生的事情或者观察者所采取的手段决定的。并且这个事情或手段与结果之间是一一对应的,于是得出有意思的违反“常识”的结论:结果决定了原因。
这一现象在人类社群也有同构物。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就是极其主观的,这决定于彼此双方交换信息与情感时的表现。你对他人的看法往往只是你对交往中这种反应的评价,只是基于感受和判断。并且交往中你的态度和做法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了这种看法的影响,进而你的态度和做法也进一步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发生了影响。实际上你对他人、他人对你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一种相互关系的描述,你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因为你是关系的一方。
一个人好与坏由你决定。其实一些“恶棍”在妈妈眼里也的确是可原谅的。
感悟是:原来被你当成限制你成功的很多先决条件,其实都是你消极态度的结果。当你努力了,困难就退缩了,好像它本来就构不成困难。

最后,“结果决定原因”意义巨大!因为所有谋略思维,包括战略都是基于这点信念的!
战略与谋略家锁定一个结果(目标),然后以陆续出现的结果来调整“原因”(即行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