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标签:
杂谈 |
心灵与画面共呼吸
——解读赵无极抽象画
文\孙雄飞
(一)赵无极与抒情抽象画
作家赵鑫珊在评述德国为什么会产生贝多芬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时,提出了一个“文化群落”的哲学概念,她认为没有任何文学、音乐、哲学是孤立的。“在地球表面空间某个地段,倘若你找到了紫花地丁、秋水仙和白头翁,你也就有可能会在那里找到玫瑰。”赵无极抽象艺术的成长发生在长年战乱后百废待兴的世界大环境里,法国又给了他发展的自由空间,所以,他的同学都说他是特殊的,也是幸运的。
赵无极的好友,郁达夫的儿子郁风曾说赵无极在学生时代的油画小风景已具有蒙克的风格,给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杭州故居的风景油画,还是妹妹的写生油画,他都不是简单地自然摹写,他画的是西画,可笔法中还常常带着中国画的韵味。
抗战时期,学校迁至重庆,他在那里结识了后来成为法国池努奇博物馆馆长的瓦迪姆·艾利塞夫,他十分推崇赵无极的油画。抗战胜利后,艾利塞夫把赵无极的20幅画带到巴黎展出,赵无极到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