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新诗鉴赏诗论曹雪芹 |
分类: 文选 |
曹雪芹是新诗的开创者
曹雪芹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在红楼第五回中写下了旷世奇篇——《红楼梦》十二支,连同“引子”、“飞鸟各投林”共计十四篇韵文。很久了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红楼中最抢眼的点睛之笔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标志着新诗的诞生!曹雪芹也用这组韵文为新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说它是新诗,就必须探讨与旧体的异同。依笔者观,相异处:在句式上它的文字不受限制,长短不一,呈散漫状态,杂言分布;在节奏上它没有遵循平仄交错的严谨定式,押韵时韵脚的选择和用韵显得宽泛;语法上没有刻意的省略和倒装;最显著的它是以口语为基础,而不是文字的堆砌。相同处:在同样以意象造境中,其喻比类推的手法没变;节奏还是回环的;同样情贯始终;同样讲究词语的凝练;最重要的它还是依韵的文字组合,声情并茂。对比(原谅我并未具体列举例句)后可以看出,这组韵文是旧体诗词的脱胎换骨。它显著区别于从前的古诗、骚、赋、乐府、骈文、古风、律诗
标签:
文化杂谈鲁迅教材 |
分类: 文选 |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在历史上影响久远,因为他代表的一种精神是一群人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的复制传播有时会形成准则,进而成为一种力量。正因此,他会倍受推崇走向崇高。鲁迅便是这样一个人。当他以高智慧面世时对五千年的社会做出的结论是“吃人”,他所做的是“救救孩子”!同时他也是自曹雪芹之后的又一文化高峰,以至能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是“红学”,还有一个就是“鲁研”(引文索引显示最多的是毛泽东和鲁迅)。在文言向白话的转变过程中,鲁迅的文章实际上也是现代语言的典范。因此选他的文章做教材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文化的传承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的传播,鲁迅的思想究其内核是去“奴性”,这与我们国歌所唱响的精神是相吻合的。中华民族要追求的独立自由在鲁迅的作品中得到完美
标签:
文化杂谈诗赏析白居易虚拟 |
分类: 文选 |
断章取义话虚拟——读白居易的《花非花》
白居易的《花非花》在古典诗词中是别具一格的。赏析时有人指出:此诗博喻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是情诗的一首佳作。还有的说它是一首艳诗,有的说它写的是梦境,更有的说它禅味十足。总之它的独特处在于朦胧,以至于此诗被说成是朦胧诗的开山鼻祖。多少年来对此诗鲜有确解。但人们确实喜欢它,正唯无解,益彰显魅力。全诗是这样的: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仅从字面上理解,对白居易来说只能是断章取义。这就涉及到阅读与欣赏的关键,是复原本义,还是可以照词引申?一般的理解是必须忠实于原著,但有时是不可能的。就拿此诗来说,谁能明白作者当时的心境?哪个人又会对哪部作品透彻无误?显然这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大家知道白居易是倡导新乐府的,他的诗作以讽喻著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