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创作谈 |
分类: 档案 |
为《小说月报》微信平台写的创作谈
病患的意义
——关于中篇小说《新冷空气》
嘉 男
2008年秋至2009年春,大半年的时光,我放下所有的事情,往来北京,陪亲人治病。我亲眼看到了这样一个群体:女人,二十几岁到八十多岁不等,手术、化疗、放疗,你出我进。她们表面上都静如秋水,有的还很乐观,甚至表现出夸张的快乐,但我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因而我写了短篇《假发》,发表在《山东文学》2013年第3期。是她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打动了我,而她们对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又让我感知到她们内心的悲情和无奈。
仅仅是这样吗?我知道,我的表达有些肤浅无力,笔头上的事情远远没有做完。我一直在想着这个群体,而在身边的现实中,又了解到更多的不幸的故事。因而,又写了中篇《新冷空气》。
这次,我把焦点对准了一个年轻女性韦娜,也引入了思考。病患突然改变了韦娜的生存状态,爱情、婚姻、生育、生存,一大堆的矛盾挤压着她,个人身份的悬置也加重了她对熟识世界的丧失感,一次次冷漠的刺激,一次次心理期望的失落,她会怎么样?我让她选择了坚强和独立,走出病患,她的精神也在成长强壮。
一段病患史,其实就是韦娜的成长史,是她认识男人、生命和这个世界的契机,也是她认识自己、思考女性命运的契机。女性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更容易感召苦难,更使人同情,更具书写的意义,但我无意以女性主义的立场来写这篇小说。我只是想说,死亡是痛苦的,绝望的,而生的好处也并不确定,但我们的灵魂却带着希望和好奇心,生来就懂得逃离死亡,拥抱生活,从这种意义上说,病患也是一种催人觉醒的教育,无论对女人还是男人。
2014/7/15
分类: 书籍 |
弗洛伊德榻上的挣扎与超拔
——读毕淑敏《女心理师》
嘉 男
因为失眠,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是:古人也失眠吗?一定不会的,这是古人的一种幸福。
古人没法有的那种幸福生活我们有,我们幸运地赶上了一个物质充足、精神繁复的时代,享受到很多的方便,看到和感受到了世界的百种花样;但我们也是不幸的,遭遇了太快的变化,生活越来越紧张复杂,内心却越来越难以满足,纷乱的事物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幸福感,人口流动、职业竞争、感情变故,让很多人抑郁、焦虑、恐慌、失眠。怎么办?在这些人性的幽暗之处,是否有一个美丽的出口?
回答是有的,那就是像关注自己的肉体健康一样,关注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努力与别人建立更和谐的关系,让个人幸福,让世界更美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动机,女作家毕淑敏推出了她的新书《女心理师》——一个青年女子如何苦扒苦熬,终于成为心理师的故事。
毕淑敏自认为这是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我看了并不觉得有趣好玩,因为人物的内心都是灰暗的、痛苦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沉重的,问题都是严肃的,哪里有趣好玩?她是指书中设置的一些小悬念和个别人物对话的幽默吧?她写得也很粗糙,学了多年的心理学、开过心理诊所的她,不知为什么在书中不怎么写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人物都是浮着的,缺乏重量和深度。但她写得很有耐心,像一下一下剥着两根老葱,一根是心理诊所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倾诉的奇异的故事,一根是女心理师贺顿与丈夫、情人和学术前辈的情感现状和过往经历。循序渐进地剥,最后抵达故事的核心,你便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心理学上内在的逻辑和出人意料的解释。就拿主角贺顿来说,她为什么要当心理师,因为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她童年时受到继父的性侵犯,成年后,对男人、对性,不冷也不热,找不到应有的感觉。
不过,《女心理师》有一定的意义倒是真的。毕淑敏让你明白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让你明白,那个地方是为你的故事保密的,你什么都可以说;那个地方是可以哭的,可以震天撼地的哭,然后痛痛快地出门,一头扎进新生活。最让你开眼的是,那个地方不是如何安慰你、开导你的,像春雨一样滋润你,而是要剖析问题,剖析心理的,把你剖析得体无完肤,鲜血淋漓,最后找到深藏的症结。我看到,也相信,这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我有个朋友也在学心理咨询,见面和我讨论问题,特别是我的问题时,就用她学到的技术,不断地刨根问底,步步紧逼,让我心里很不愉快,就是这点体验,我能想象,心理治疗的过程该有多痛苦。
从《女心理师》中知道,来访者坐在那个沙发或者催眠用的床,叫弗洛伊德榻,它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但必须使人舒服放松。其实,它是吞噬心灵的猎物,每一个来访的求助者,都受到心理师无情的剖析,都在上面经历了艰苦的内心挣扎,才虚脱地走出困顿,慢慢还阳,重新找到生活的路径。而心理师呢,也是人,也要面临生活的混乱,也要有焦虑、抑郁这些负面的情绪,也要求助更高级的心理专家,在别处的弗洛伊德榻上,饱受回忆的折磨,经受同样的痛苦。心理师是什么?毕淑敏说:“心理师就是为了那些对变化着的心灵,有着无穷关切和好奇心的人准备的行业,他或她还必须充满了探索欲和苦行僧般的奉献精神。你要比你的来访者更胜出一筹,更聪明更稳定,更深刻更诚实,也更有耐心。”所以,贺顿在那张床上理清了自己,结束了与情人的瓜葛,改善了与丈夫的关系,关闭了生意正红火的诊所,又去上学深造了。
这给了我们一些信心,在国外,一个心理学博士要经过几年的实习才可以正式从业,中国的心理从业人员门坎真是低,但是,如果心理师们果真都能像贺顿那样敬业,那样去为难自己、超越自己,那我们的疑虑就会小多了。其实贺顿这个女人并不让人觉得可爱,她与情人过夜冒充处女,与丈夫结婚是为了要房子开诊所,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与学术前辈违规发生性关系,但她不甘沉沦,为了自己的目标马不停蹄,探索,挣扎,努力,在心灵的困境中寻求突围。这正是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人们所应采取的态度。
恐惧、有限性和孤独感,是现代人类普遍的心理感受,日后,我们的烦恼将有增无减,徘徊与失落在所难免。《女心理师》会为许多人开启另一扇可行的门,会有许多人在心理阴暗的日子,不只求助于信仰和宗教,也会找一个心理诊所走进去,坐到弗洛伊德榻上。但我们得明白,心理师也一再强调,人要解救自己的精神,最终还得靠自己的力量。
2007-4-9
分类: 书籍 |
北宋梅,南宋菊
嘉 男
北宋的梅花,一样的风韵逸群,一样的暗香浮动,但对才女李清照来说,那是无忧而幸福的生活见证。饮酒,斗茶,踏雪,赏花,作词咏梅,整理古器书画,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到45岁。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至多,那些梅花瓣不过负担了才女的一些思念、离愁而已,那也是在赵明诚出游或在外为官的日子。日后,想想年轻时的小情小调,真是清淡如云,也只有单簿的梅花载得动。
45岁,是李清照生命的分割线。这一年,公元1128年,李清照所面临的情形是:金兵已入侵两年;她和赵明诚住了二十年的青州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高宗即位于南京;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于是,她逃难南下,开始了后半生的漂泊。
历史将一个极善赏花、极善言愁的女人分成两瓣,一瓣留在了怀忧中的北宋,一瓣在动荡不安的南宋飘零。
第二年,赵明诚病故。国破家亡。一个孤独的女人带着丈夫的遗物在战乱中奔逃。没有男人的女人是无助的,那些心血收藏一路散失,被小贼偷窃,被奸官骗走,更令她惶恐的是,有人污陷她以金器通敌。为了表明心迹,当金兵一路追赶着高宗,李清照带着最后一批古物,也一路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庭。陆路水路,积下多少国愁家愁。
但这厚积的愁、沉重的愁,已远非梅花担得起。在南宋伤痛的土地上,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停歇处,李清照偶尔咏梅,也是想起了赵明诚,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说的是北宋时代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又怎能足以表达孤独女子的百结愁肠?
李清照的目光越来越多地停留在菊花上,不肯离去。
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说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公元2001年初冬,淡淡的阳光斜打在我居室的榉木窗框上。我读宋词。读这些踏过八九百年尘土的句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句子。我想,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一个女人绵长的愁,绵延了千古,那是闺阁私愁与国愁绵密的交织。南宋的菊花就这样负载起了才女的愁苦离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人怀疑唐诗宋词的经典性,直到又一个千年开始,纯净的唐诗还在用于儿童的启蒙,但我怀疑,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宋词?因为谁再读宋词,好像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了。
宋词是一件艺术品,现代的匆匆忙忙的人们已没有时间更无心境把玩,现代人不需要它。需要花,需要酒,但不需要词了。人们没有苏轼那样的壮怀,没有李清照那样的深愁,没有陆游那样的忧愤。但这不是词的悲哀,也不是现代人的悲哀。宋词永远在那里,等待极少的人触摸,等待继续流传。在这个流行文字快餐的时代,我再一次触摸了它,却是因为这个女人。
一部《漱玉集》,一篇《词论》,她使那个时代自以为是的男人们瞠目结舌。当然宋朝有品位的男人还是欣赏女人有才气的,但只能是小才气,她的大才令有些人不安和嫉妒,她对词坛名家的品头论足,招来的只能是忌恨。她犯了那个时代做女人的大忌。可一个人的旷代才情又如何压得住呢?她还忍不住要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教给一个聪颖而颇有淑质的少女,但少女谢绝了,理由是:才藻不是女人的事。
被少女谢绝一年后,一代才女在故土难归的失望中,在极度孤苦和悲凉中,悄然辞别了乱世。这个世界从来不懂得保护英才,包括任由一个女人的著作秋叶般飘零散失,我们能看到的仅是一叶。我们只能一叶知秋。
秋是菊的季节,直到初冬。我已经穿上了大衣,我们办公大楼的门前和走廊还摆放着菊花,白的,紫的,黄的。如果在心中做一个选择,我选白的。黄的,是李清照的。
(200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