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至今已有建城史2300多年,自古就为军事重镇。北魏时称平城,是北魏的首都。北魏平城“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京都内有寺庙百所,僧尼两千。有为太祖以下五帝铸像的五级大寺;有“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的天宫寺,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正是当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凿寺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现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51000尊。最大高17米,最小的仅0.02米,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解放后大同逐渐成为一座煤都,担负为全国各地输煤的重任。大同的城市逐渐破败,天上长年有厚厚的一层黑气层,空气污染严重;城市里到处是垃圾渣土,污水基本靠蒸发。市区公厕里满地屎尿,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一种米黄色釉,开细碎鱼鳞纹开片的瓷器和它的窑址,故宫博物院派出以冯先铭为首的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山区进行考察,考察中意外地发现了在漳州山区存在有大量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
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考古部门在漳州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找到“克拉克瓷”、“汕头器”的古窑址,和明清时期销往日本等国的实物标本相对比完全一致的消息开始不胫而走。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众多的目光顿时投向漳州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所知的闽南山区县。当时在日本的关西地区也出土了一批“产地不明”的青花和彩绘瓷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东洋陶瓷学会委员长,素有“日本陶瓷之父”之称的縨崎彰一先生闻讯率领学术团体前来漳州实地考察,经与当地的考古学者共同考察漳州窑,一致认为,漳州窑是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的主要产地,占据了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的主导地位。縨崎彰一先生激动地说:“在日本,青花瓷器、素三彩香盒等被称为‘汕头器’、‘吴须手’、‘吴须赤绘’、‘交趾香合’等已经400年以上了,但是产地始终不明,平和窑址的发现,证明了漳州窑陶瓷在
锣鼓响啊,秧歌起呀,秧歌起呀 ......
今天真是高兴啊,我买到了心怡已久的明代红绿彩盘子!
说起明代的红绿彩。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瓷器品种,它比起明代的青花瓷,存世量愈加稀少。马未都先生讲课时说:这种明代的红绿彩被日本人叫做“大明赤色”,深得日本人的喜爱,被许多日本的藏家重点收藏。
而在国内的明代红绿彩瓷器,留存量已非常稀少了。我曾经多次在网上苦苦搜寻明代的红绿彩瓷器,竟难见踪影。
最近,我突然在网上觅到了一件明代红绿彩瓷器的真迹,千载难逢的机遇啊,我岂能放过?
刚看见这个盘子时,我心跳得很厉害,可惜到月底了,我的资金不够,只能等一等了。这期间,我担惊受怕,生怕有人横刀夺爱给买走了。前天终于开支了,我马上付款。几番周折,我终于把它买到手了,我的心也安了。
买到手之后,我仔细地端详着,这个明代红绿彩的盘子是先描画出了图案后,再往图案里添彩。这是明代比较著名的一种画法,叫斗彩。明宣德时的斗彩杯那是天价啊。(仔细看宋代小盏好像也有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