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且说方苞《左中毅公逸事》“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之“甥”

 

    老同学邮问:方苞《左中毅公逸事》结尾“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这句中的“甥”应作何讲?愚见认为不能作“外甥”讲,而应作“女婿”讲为是。理由如次——

    1“外甥”说,必须得有婚姻关系。而查方涂山父方大铉与左光斗(以及他们的同辈与上辈)均未发现有娶妻纳妾于对方者,如此自然

关于杜甫律诗中的对仗四则

 

    1、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之颔联说:“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帽”就是“冠”,“冠”就是“帽”:合掌了。

    2、杜甫《江村》诗之颈联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棋局”之“棋”是名词,“钓钩”之“钓”是动词。用清代

              且说“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说(修订稿)

       在近体诗的格律中有一种大禁忌,那就是不可犯“孤平”。什么叫“孤平”呢?在现实之中存在着两种门派,或者说是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门派)观点是:“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见王力《诗词格律》)另外一种(门派)观点是:“‘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更顺畅地说,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按照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的“孤平”说,只有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型的首字拗仄,或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型的第三字拗仄,才叫出现了“孤平”。而出现了“孤平”应该怎么办呢?是五言者,则必须改本句的第三字为平声以补救;是七言者,则必须改本句的第五字为平声以补救。(因为是本句相救,于是也叫“本句救”或

                       且说“言身寸谢口天吴……”

       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听人说过这样的四句“解字歌”——

                     言身寸谢口天吴,禾火心愁竹付符,立木见親门口问,西示风飘古月胡。

       因为觉得新鲜有趣,又加之押韵,于是很快就记住了;而且还深刻在脑子里至今不忘。这是一种“拆字诗”(反过来说,也就是“组字诗”),有多种“版本”,如有作“言身寸谢子瓜孤”、“禾火心愁米且粗”、“禾火心愁门口问”、“立木斤新竹付符”的,等等。这当属文字游戏之类;其实,我们也可以照着编出许多来。如“水古月湖金助锄”、“羽田共翼木区枢”、“水车斤渐口乎呼”、“竹西早簟酉禾酥”、“水言午浒女朱姝”、“山委鬼巍虫古蛄”……

       近来见有人说,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慈母与慈

                  一个“都用‘五’来救”的拗救口诀

        (这个“拗救口诀”可以有多种表述;这是其中的一种)

       近体诗(以七言为例)有四种基本的平仄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写作近体诗时字字句句该平则平,该仄则仄,那该有多好;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也便有了所谓的“拗救”——“拗者何?不过宜仄而平,宜平而仄而已。”(见董文涣《声调四谱》)有的“拗”可以听便,而有的“拗”则必须“救”才能符合格律的要求。

近体诗传统的,普遍的,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拗救”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孤平拗救”——按王力《诗词格律》说:孤平拗救只发生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此句式中的第三字必须为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杜荀鹤《伤硖石县病叟》:“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

李峤《十月奉教作》:“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

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杜甫《雨晴(一作秋霁)》:“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不事兰台贵,全多韦带风。儒官比刘向,使者得陈农。晚烧平芜外,朝阳叠浪东。归来喜调膳,寒笋出林中。”

李约《岁日感怀》:“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新春几人老,旧历四时空。身贱悲添岁,家贫喜过冬。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

殷尧藩《久雨》:“云影蔽遥空,无端淡复浓。两旬绵密雨,二月似深冬。诗酒从教数,帘帏一任重。孰知春有地,微露小桃红。”

李远《游故王驸马

闲来无事,与诸君侃侃大山——朱元璋的一首《公鸡》诗​

       传说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首《公鸡》诗,说——​

            鸡叫一声为一更,鸡叫二声为二更。三声唤得太阳出,扫尽残星满天明。    

       写得何等的有气势!我说,鼠目寸光、没有远大抱负者,绝对吟不出这等诗作来。

       与此诗相关的还有这么一则传说:说是在明代开国前的一次庆功宴上,军师刘基刘伯温请朱元璋吟诗。朱元璋当即吟道:“鸡叫一声为一更……刚吟一二两句时,大臣们无不偷偷嗤笑:这是什么诗呀?这也能叫诗?但待第三句一出,下面立马鸦雀无声,而当吟完第四句时,则无论是文是武都早已拜伏在地、山呼万岁了……并说

标签:

佛学

且说“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说

 

在近体诗的格律中有一种禁忌,就是不可犯“孤平”。什么叫“孤平”呢?现实中有两派,或者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则为第三字)必

杂记一则——

苏格拉底逛街: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

 

标签:

文化

杂记一则——

且说“乐山乐水”的读音

 

《论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