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前段时间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泗洪县四河乡1.8万亩1100万斤大白菜以每斤1角5分的低价销售,却遭遇严重的滞销难题。全国各地柑橘、大枣、柿子、萝卜等多种农产品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低价滞销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很多人将此归结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一窝风”地去追逐某种前期利润可观的产品,供过于求,导致此种商品价格回落,直至无法销售成功。之所以农产品的曝光率高,是因为农产品必须在当季完成销售,保存储藏时间有限。但生产者无论如何低价销售,中间商也无意承销,消费者却感觉物价上涨过快,享受不到生产者降价的实惠。近日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购销差价那么大,需求也真实存在,为什么中间商却弃之如履?貌似丰盛的利润,却无人愿意去吃它的奶酪?是什么夺走了购销之间的利润,并最终阻止了交易完成?中间商之所以不愿意承担起交易的中介,帮助供需双方完成交易,当然事出有因,主要是还是其感觉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从中间商的交易开始,到交易结束,必须要承担大量的运输费用、耗损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公路
标签:
杂谈 |
人民币价值已出现透支,汇率是人民币的价格形式,两者的波幅波动趋势并不时刻一致。
德国证券专家科斯托兰尼有个精彩的比喻:股市中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就像是遛狗时人和狗的关系。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迟早会回归价值;就像遛狗时狗有时跑在人前,有时跑在人后,遛狗时人通常缓步向前,而狗忽左忽右、东走西蹿,正如股价的波动常常远大于基本面的波动。
人民币汇率也适用于这一比喻,更何况汇率的合成机制要比股票更复杂,原因是这条狗不是在乡间小道碎步慢跑,而是飞奔在国际市场这条熙熙攘攘的马路上,那里有很多国家的汇率都被放养,其中还有一条叫美元的狗王,不知道啥时候会被它咬上一口,间或有无数的资本猎人在瞄准枪口,枉论预防层出不穷的政治事件所带来的飞来横祸,回到价值这个主人身边需要更费周折。人民币作为特殊的货币商品,同样遵循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经济规律,外币和人民币互为“镜子”,用外币形式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并计价罢了,因此汇率起伏不定,双向波动是司空见惯的事,实在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市场有一个认识误区;既然人民币汇率和价值波动不一致,就交由市
标签:
杂谈 |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周四(12月8日)午盘连续7个交易日触及跌停.七个跌停很吸引人的眼球,加上媒体的渲染,无形将公众恐惧放大.但人民币汇率跌停和股票跌停含义上有天壤之别,按深沪市的规则,一只股连续七个跌停,十万元的股票市值缩水成4.79万元,跌去了51%;同样是十万人民币12月
标签:
杂谈 |
重庆晨报
过去的七月,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美国,担心美国两党为争取选举筹码明争暗斗,能否合作如期通过举债上限存在变数。美国国债是全球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与交易品种,美国国债市场将影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左右全球经济复苏。包括中国在内的债主持续关注美国国家债务违约风险,担心美国如果不能如期提高举债上限,不仅意味着美国政府将陷于无钱运作的困境,更意味着美国政府将无法偿还到期的国债本金和利息,将对债权国的资产予以致命一击,将全球金融资产、大宗商品价格拖入深渊,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现在美国债务危机已经上了岸,但世界经济却又陷于了另一个冏境;美国债务就是一头不死的怪兽,不提高举债上限固然是利空,但一旦提高也未必能构成利好。虽然美元日渐式微,但它充当主要世界货币,承担全球商品流通、支付、结算的重要角色并没有改变,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也暂时无人代替。美国两会通过举债上限降低了世界金融资产的偿还风险,却加剧了金融资产的波动
标签:
杂谈 |
重庆晨报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明显加快,目前境外人民币已高达万亿元以上,仅一季度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高达3603亿元,占去年全年的总量70%,预计全年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有望达到去年三倍。人民币跨境结算已收到实效,但其负面效应也在显露,须引起各方重视,均衡考虑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警惕因人民币国际化速度过快而危及货币政策目标和金融安全。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初衷是管住国内流动性,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缓解外部资金流入。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人民币必须具备跨境结算的支付手功能、长期资本的投资功能、作为一国货币储备的储藏功能。央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是想让人民币在境外修建一个蓄水池,这个蓄水池就是拿来储存人民币;再修一些水管,能够让水自由地流动,这流动的水就是“人民币跨境结算”。但很少国家主动将人民币作为储藏货币,人民币国债也暂时没有对外开放,这样一来,储蓄池职能基本丧失,水管流量过大则会回溢,一旦风吹草动,境外人民币就会回流国内,对货币政策带来冲击,并助推国内的通货膨胀。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2005《中国经济周刊》
全球化浪潮蔓延的时候,有哪一块市场能独善其身?跨国公司挟资本而来的时候,如何感动“上帝”成为他们的目标,而仅靠“脸谱”的中国化注定打动不了“上帝”。
市场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人类进化史。在农业社会,靠的是土地和劳动力打天下;在工业时代,靠的是机械和资本独步江湖;进入IT时代,除了这些要素,还要用智慧来赚取财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出来混的,得有点“文化”。
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坎坷前行的。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当某个产品在市场没有占据40%以上的份额时,是无权来制定游戏规则的。既然不能操纵市场,向市场归化就是其惟一宿命。而这也使跨国企业本地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某种功利:或出于降低成本需要;或出于享受所在国优惠考虑;或出于迎合所在国民族情感形势所迫……
市场不相信眼泪,相信的是诚意。在市场围绕着“顾客是上帝”这个指挥棒转动时,跨国公司不得不放下身段,考虑所在国“上帝”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既然来到东方,跨国公司若想赚取消费者的腰包,首先必须赚取“上帝”的胃口。于是,当跨国企业的全球化表情遭遇所在国的民族表情
标签:
杂谈 |
亲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