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九十年代之初,我们的老师——一位历史学家——这样展望二十一世纪:理想主义的光辉已经暗淡,人类不再抱着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现实问题上去,当一切都趋于平淡,人类进入了哀乐中年。我们都不是历史学家,不会用这样宏观的态度来描述世界,但这些话也触动了我们的内心。过去,我们也想到过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也趋于平淡。这是不是说,我们也进入了哀乐中年?假设如此,倒是件值得伤心的事。一位法国政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我们这样理解他的话: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人生若只如初见 |
所谓的出没信息
并不是时常出没,变化多端的意思
这一整年都会在重庆度过
严格来讲,是在重庆的郊区
果然是山城
推开窗
就能看见山坡
在一路阻隔之外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比如蚊子,不用坐电梯
就可以轻易地突破八楼的海拔
在没有纱窗的窗外虎视眈眈
在重庆
主要的工作还是工作
偶尔有一点点空的话
我想,还是用来想念北京吧
最后想说明的是
为什么要一句一句的说呢
其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生若只如初见 |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若只如初见 |
这两天看《瓦尔登湖》,直觉这会是一本对我产生巨大影响和教益的书。只是读的时候有些小心翼翼,又有些紧张局促。那情景犹如见一位爱慕的女子,既担心不能很好的领略佳人妙处,又害怕露了自己粗鄙浅薄的底,再加迫不及待想快些通盘看过。反倒是翻看已看过的章节,却有轻松熟稔,也更能体会和感悟其妙处。
人们说,读《瓦尔登湖》必须内心宁静,处之于孤独方能体会作者梭罗写《瓦尔登湖》时的笔触。而人之于孤独,处置不外有三:一曰百无聊赖,茫然无绪,急于挣脱;二曰视若无物,安于寂寞,排遣自得;三
标签:
蜗居职业规划职场类型教育 |
分类: 职业规划成长 |
海藻:游离型
人如其名,由于缺乏独立人格或者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可以扎根于坚实土壤的能力根系,迷失型职场人就像大海里的海藻一样,很容易被一股较大的水流左右方向,随波逐流。海藻年轻,本性善良,从小受姐姐、
标签:
歌词 |
分类: 人生若只如初见 |
麦 田
作
作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标签:
史玉柱职业发展教育 |
分类: 职业规划成长 |
从脑白金之父到征途上市的职业启示
史玉柱是谁?你可能不很清楚,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你一定知道。这个史玉柱,用十年时间从安徽统计局的统计员成为《福布斯》榜上排名第八的富豪;这个史玉柱,在短短两年时间又从亿万富豪成为负债两个多亿的“中国首负”;还是这个史玉柱,靠着朋友借来的50万,凭借在网上被评为“第一恶俗”的广告让他的产品创下上百亿的销售额,重回中国富豪行列。现在的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在纽交所上市,身价超过了500亿。
职业的探索期:数学家的梦想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的怀远县城,父母是普通的工人。孩提时候的史玉柱十分的淘气顽皮。受当时十分流行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史
标签:
李开复梦想职业规划教育 |
分类: 职业规划成长 |
当你觉得“可惜”,人生就失败了
四年前,当李开复从微软中国跳槽去谷歌中国的时候,微软用一纸诉状使李开复从知春里到五道口的短短几公里走了半年。这一次,李开复再一次离开了奋斗四年的谷歌中国。据说开复这次是要圆自己一个很酷的梦想:和中国年轻人并肩作战,开启“一段更为大胆的、未知的旅途”。
开复这次的离职是舍掉许多东西的,传说中的千万美元的股票,只要续约就许以更高的职位。但我相信这次选择如其所说,又一次“追随我心”。
但我觉得,人生重要的不是承袭而是开启,未来是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而所有的过往都应当视作是句号。当我离开设计院的时候,面对6年的积累和还不错的收入,我对自己说,我才28岁,不可能有什么太可惜的事情。虽然以前积累的这10年
标签:
职业规划专业精神殡葬业招聘教育 |
分类: 职业规划成长 |
日前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受关注的就业相关的新闻。原本就业招聘的新闻早已经屡见不鲜。那则消息本身的内容也并无太多特别之处,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和争议的原因是由于招聘方所属行业有一点特殊——殡葬业。
消息称:今年上海市殡葬行业首场高校招聘会吸引了5000多名大学生冒雨参加,其中3220名大学生投出简历,竞聘418个殡葬岗位。原本被人排斥的殡葬业如今却突然成了就业“香饽饽”,不少市民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感叹“殡葬业的春天”终于到来,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务实;也有人质疑“大学生盲目择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放弃了理想,放弃了追求”。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殡葬业确实不是什么光鲜的行当。对进入这样一个被人唤作“晦气”的行业
标签: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