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股票型基金

基金经理

尚志民

王晓明

长期以来我都在致力于寻找值得长期托付的主动型偏股基金经理,我相信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虽然可能很难,很少找着。然而最近听说的一件事,还是让我十分震惊。

一家北京大型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还有一家深圳中等规模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个人都有数千万资产交给阳光私募在打理。为什么没有交给自身公司?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在公司,目前根本管不好自己的钱。

尽管清楚多数从业人员都不信任自身这个行业,但这件事还是有些冲击。因为在我的了解中,这两家公募基金都有非常不错的长牛基金经理。听说这件事后,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标准。

 

标签:

财经

新价值

从容

私募

武当

“新价值?我们很少关注了,应该有大半年没跟他们接触了。”一家曾给客户力荐新价值的第三方理财负责人,近期对《投资者报》提及这家昔日的合作方却态度大变,并表示大部分客户已经将产品赎回。

不仅如此,本报还了解到,近一年中平安信托都建议客户回避新价值成长一期,去年下半年以来,投资精英之从容也被列为回避对象。而在最新的投资周报中,平安信托还把投资精英之武当、投资精英之尚雅列为风险提示对象。

新价值、从容、武当、尚雅,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无一例外是2007年成立的老牌私募,目前管理产品数量均位居行业前10。而在市场的波诡云谲中,用江河日下来形容部分昔日的

标签:

财经

基金经理

基金公司

6124点至今,市场已跨过了三年。三年一轮回,期间的基金业绩,也应该能较客观来反映一只基金的优秀与否,以及基金经理投资理念与风格的成败。正因如此,最近市场才对“6124以来净值实现翻身的基金”投以较多关注。

不过,相比三年以来实现解套的股票数量,偏股基金的占比显得微弱。在偏股基金中只有约10只实现净值回归,占比仅4%。而同期持有股票解套的几率已经超过40%,是偏股基金业绩翻身数量的10倍。

但这不意味着实现解套的偏股基金持有人只占总数4%,而股民占40%。从整个市值看,市场仍有腰斩幅度的下挫,而多数股市投资者,资金都套在了大市值股票上。

与之相比,资金量大的公募基金,通常要注重做资产配置来防范风险,因而在基金组合中会配置一些金融、地产、煤炭和有色股,而很难做到极端的配置。

这就意味着,那些目前净值超过6124点时的基金,一定持有非常多价格超越6124点的个股。如果不是组合中配置了金融地产等蓝筹股,

标签:

投资者报

基金公司

总经理

财经

  这是到报社后投入精力最多、参与的跨时最长的大型专题,从筹划到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最后的采写,历时两个月,主编到总编都参与其中。最终全面深入挖掘报道了基金业60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的背景、风格、规模和业绩等内容,形成了2010年10月11日这期的头版大专题《管理2万亿市值的人: 60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前世今生》。为了不占太多地方,现将主要文章的链接列出。其中标粗两篇为本人所采写,欢迎指教


  相关文章:

    基金公司总经理能力大pk

 

标签:

投资者报

基金行业

基金公司

总经理

财经

基金业共诞生110位总经理 创始者仅剩1/3

  《投资者报》记者  尚志科

  那是基金业的混沌岁月。一批批创业者,带着还未洗脱的草莽精神,为了光荣与梦想,不惜撞得头破血流,只为能在基金江湖开疆扩土赚得一片广阔天地。

  资产管理行业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他们很早就发誓要与海外大型资产管理巨擘看齐。但梦想未必总能照进现实。失败、挫折,让不少人遭遇滑铁卢。这里一样有物欲横流,一样会被名利场笼罩,从一个极端被拽到另一个深渊,极有可能是在片刻之间。

  时隔12年,基金行业已经历太多风云变幻。当初那拨人,有的依旧拼杀在最前线,有的早已脱缰而去,游入资产管理行业其他领域,或干脆销声匿迹,不管身后事。来来回回中,迄今已有110人先后坐过基金公司总经理的位置,60家公司平均各经历了两任老总。

  呼风唤雨有时尽,他们有时甚至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股东与董事不满规模业绩、基金股权被无情变卖、公司变革人事纷争,让他们被迫离开。今天,他们中的很多已脱离这个位置太久,留下的只有零零散散的江湖记

标签:

基金公司

总经理

实战派

投资者报

财经

实战派基金总经理:注重投研 业绩出色

  《投资者报》记者 尚志科

  他们曾在投资最前线奋战多年,见惯了市场上的刀光剑影。之后转换舞台,变身为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从投资高手成为三军运筹帷幄者,扮演的角色也随之转换。

  这意味着他们面对的任务更繁重,需要腾出更多精力跟股东打交道、打造精良的团队以及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他们肩膀上的责任,也不再只是投资的成败,管理规模大小、基金业绩好坏和团队是否稳定都成为衡量其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基金公司总经理的管理能力与个人风格,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所在公司的团队性格、产品风格及发展程度。我们所看到的是,实战派总经理掌管的公司,更注重团队建设、实战研究和产品创新,因而也拥有更加出色的投资业绩。

  但风格使然,也会促成这些实战派老总不太擅长营销。更有甚者,不少总经理会直接插手具体投资事务。但总经理干预过多,不仅无益于公司发展大局,还可能导致投资业绩不尽如人意。

  《孙子兵法》云:

标签:

财经

美国

基金公司

共同基金

债券基金

近日,晨星公司发布了过去一年美国共同基金“安乐死”的数目:414只。
    在消失的414个共同基金中,大部分属于股票型基金。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基金消失的背景,是过去12个月中标普500指数上涨7.1%。但低利率和股市疲软促使投资者逃离股票基金,而将新资金大规模地投入到债券基金之中。
    这一景象与国内当前市场有相似之处。过去两年,国内国债指数和企业债指数都经历了持续上涨,在股市疲软之下,债券基金凭借较高的收益持续吸引了投资者的青睐。无论是在发新基金中的占比,还是募集规模上,债券基金都更胜一筹。不仅个人投资者将资金转向债券类投资品种,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最近几个月也在增持债券基金。
    另一边,国内市场也有迥异现象。根据约翰·伯格《今天的共同基金产业:回到未来》中的数据,在2000年到2002年间美国共有900只共同基金消失,到今天美国共同基金消失的数目则更多。这意味着,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美国共同基金持有人,在不赎回基金的情况下,手中基金的名称和所属公司发生了变更。
    与美国投资者相比,国内基金持有人或
标签:

基金

etf

管理费收入

银行

客户维护费

财经

《投资者报》记者 尚志科

    谁是上半年基金行业的最大受益者?亏损近4400亿元的基民可能众口齐答:'旱涝保收'提取管理费的基金公司。
  错,其实'闷声发大财'的是银行。
  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上半年60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合计149亿元,但作为基金资产托管方和主销售渠道的银行,从基金行业赚取的利润保守估计在2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赚钱冠军。
  根据《投资者报》记者的采访调查,基金公司只能从持有人身上'拔毛',即提取管理费,而银行却有双向收费渠道:来自基金公司的客户维护费,来自广大基民的托管费、申购赎回费。
  上半年,基金公司从管理费中提取14%,即21亿元,通过客户维护费的形式'贡献'给银行;广大基金持有人上半年累计给银行提供的托管费收入为26.22亿元。
  这两个数字加上不完全计算的偏股型基金申购费、赎回费各124亿、25亿,意味着银行上半年共从基金业吸走近200亿元不同形式的费用,高于基金公司149亿元的管理费收入。或许是银行过于强势,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对这一数字缄口不言,部分甚至讳言银行在其公司基金销售中的

标签:

基金经理

季报

股票基金

股票

常言道文如其人。在阅读他人文字时,常会滋生似曾相识的感慨。其实用到评价基金经理风格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能是趣味相投的原因,每逢基金季报披露,笔者对于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回顾与展望部分,总是迫不及待的查看。尤其是对某些曾有过交流,对外界保持一定距离、观点与市场普遍看法迥异的基金经理,读来更是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在报刊或网络媒介上,经常能看到大量基金经理对市场和投资的言论,但很多时候媒体上基金经理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来自于其本身。实际上,迫于营销压力,基金公司市场部往往会利用基金经理现身说法,来提升自身营销的效果。部分甚至并非基金经理的观点,即便有,也会与本来的内容不相符。
    很多时候,正如基民对基金惨痛不可理解,基金经理的处境更是处在多重压力、误解的包围之中。季报中的内容是他们少有的在安静状态下对外界提供的精华观点。因而基金季报中的表述,为广大投资者了解所感兴趣的基金和基金经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关注某类基金品种,如股票基金中的蓝筹基金、中小盘基金的投

标签:

债券基金

发行市场

股票

   转眼之间,债券基金再度成为基金公司争相抢发的品种,也成为投资者寄望下半年的最好选择方式。事实真是如此吗?

  债券基金在上半年取得大捷,加上基金公司把宣传精力从股票基金转移到债券基金上来,让市场误以为债券基金开始赶超股票基金发行。而证监会公示的8只在审基金产品中,有5只债券基金,一度引爆了市场对债券产品的热情。而实际上,今年以来债券基金发行数目,在今年新发行的70只新基金中占比非常小。

    笔者统计发现,剔除A、B、C类份额,2010年至今已成立或目前在发的债券基金仅仅7只。今年第一只发行的债券基金鹏华信用于4月才开始首募。应该注意到,自去年12月大摩强收益债券发行结束后,债基发行市场一度暂停5月之久。而在上半年债基行情中,基金发行市场更多集中于股票基金,与市场热点恰相反。近期债基慢慢占据基金发行市场主力,目前又是不是布局债券基金的好时节呢?

  笔者以为仍要吸取那句老生常谈规律的教训,“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从发行市场看,左右当前基金市场发行热点的,更多的在监管层和基金公司本身。但他们这个行为本身很少能够提前布局宣传的所谓的机会。相反,在发行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