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法 |
|
C |
||||||||||||||||||||||||||||||||||||||||
|
|
|
|
|
|
|
|
L |
||||||||||||||||||||||||||||||||||||||||||||||||||||||||||||||||||||||||
|
|
|
|
O |
|
|
|
|
|
|
|
W |
||||||||||||||||||||||||||||||||
|
|
X |
||||||||||||||||||||||||||||||||
|
|
Y |
||||||||||||||||||||||||||||||||||||||||
|
|
Z |
||||||||||||||||||||||||||||||||||||||||||||||||
|
http://www.gjysj.org/mj_class.asp
http://www.gjysj.org/mj_show.asp?id=589
分类: 书法 |
抄送:省文联、省书协、省美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
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 2015年10月16日印
|
第四届山东省老年书法·美术大赛
获奖人员名单
书法类
一等奖(12名)
荆延生(淄博)岳晋荣(淄博)潘喜祥(烟台)鲁明福(烟台)
郑广钧(烟台)张冠勤(潍坊)李运山(莱芜)王经耀(临沂)
孙本珂(临沂)王守本(临沂)李耀柱(聊城)田景瑞(菏泽)
二等奖(23名)
张清盛(济南)张可勇(青岛)李庆河(青岛)田成军(淄博)
刘鸿福(淄博)贺祖荣(枣庄)张俊臣(泰安)张守智(日照)
刘希文(日照)韩京义(日照)齐泽光(日照)王焕璞(烟台)
曲利年(烟台)赵洪利(潍坊)刘洪森(潍坊)王百福(潍坊)
田太珠(济宁)褚志伟(临沂)许立平(临沂)尤作述(临沂)
马荣元(德州)王长兴(滨州)张宝田(菏泽)
三等奖(30名)
孟宪华(济南)王明岩(济南)傅宝銮(济南)张洪才(济南)
李宗益(济南)王连洲(青岛)刘其义(淄博)郗继玉(淄博)
刘建博(淄博)唐家敏(淄博)邵明耐(枣庄)李建存(济宁)
刘锡福(济宁)张 建(泰安)孙晋海(泰安)王兴如(日照)
王荣熙(日照)李业文(日照)张佃华(东营)李宗良(烟台)
聂胜利(潍坊)闫树章(临沂)刘学祥(临沂)尹启武(临沂)
李效贵(临沂)张益恩(德州)谷玉波(德州)冯长泰(滨州)
王新忠(滨州)郝建华(菏泽)
入选奖(112名)
翟振华(济南)凌云甫(济南)高鸿禧(济南)王谷成(济南)
傅丙戌(济南)韩玉安(济南)张育今(济南)杜孝先(济南)
孙大为(济南)胡大海(济南)刘允方(济南)石金昌(济南)
牟书津(济南)张传太(济南)薛 峰(济南)王洪山(济南)
王虎修(济南)周希圣(济南)刘嘉璋(济南)孙建新(济南)
王志杰(济南)唐曾宏(济南)李宗欣(青岛)朱元珲(青岛)
韩孝斌(青岛)杨先和(青岛)邵立华(青岛)苏学亭(青岛)
贾铭进(青岛)吴镜章(青岛)张廷友(青岛)李玉龙(青岛)
韩 青(青岛)孙天良(青岛)丁树亮(青岛)刘本强(青岛)
王世敏(青岛)周迅卿(淄博)丁兆琴(淄博)梁锡铨(枣庄)
王兆贤(枣庄)常兆生(枣庄)庄福民(枣庄)孙兴奎(枣庄)
张长友(枣庄)王德建(东营)苟瑞芝(东营)宋怀法(东营)
许廷仁(东营)李如发(东营)张洪珂(东营)赵 健(东营)
赵若林(烟台)刘学成(烟台)赵术经(烟台)刘生树(烟台)
孙建民(烟台)徐茂盛(烟台)杨保良(潍坊)张广乾(潍坊)
张福庆(潍坊)魏志亮(潍坊)陈国文(潍坊)马增芳(潍坊)
韩鹏云(潍坊)刘羽健(潍坊)赵明春(潍坊)李炳章(潍坊)
王玉庚(潍坊)李吉寿(潍坊)张安国(潍坊)丁树蕃(潍坊)
韩克绪(济宁)张普赞(济宁)王广雷(济宁)刘元珠(济宁)
王玉生(济宁)冯庆水(济宁)陈兰永(济宁)郑延安(济宁)
孙奎基(济宁)公信明(泰安)巩宪德(泰安)张 健(泰安)
刘高鹏(泰安)李传友(泰安)陈绪伦(泰安)席家芳(日照)
孙连贞(日照)韩治贤(日照)杨心源(日照)刘发明(日照)
贾孝成(日照)李志新(日照)赵瑞如(日照)高龙兴(莱芜)
张 顺(临沂)何 杰(临沂)朱宝珍(德州)于长岭(德州)
吕培才(聊城)侯继唐(聊城)陈西山(滨州)唐曲春(滨州)
唐由春(滨州)刘建明(菏泽)张传训(菏泽)刘宴军(菏泽)
生 超(临沂)王鸿昌(菏泽)刘恒铮(菏泽)王宝贵(菏泽)
美术类
一等奖(13名)
郭世秀(济南)栾振辉(青岛)赵瑞娟(青岛)伊善荣(淄博)
傅翠玲(淄博)孙兆明(淄博)司玉玲(淄博)刘增爱(泰安)
冯秀珍(东营)刘宗全(东营)韩日磊(烟台)赵培莲(临沂)
马金龙(聊城)
二等奖(20名)
刘 筠(济南)孙万喜(济南)王瑞云(济南)马纯惺(济南)
宋 敬(济南)张金胜(济南)胡世宝(济南)孙莲英(济南)
杨秀花(青岛)李景鸾(青岛)贾培军(青岛)檀风海(青岛)
邹秋欣(青岛)杨玉亮(淄博)边福恒(东营)王 晶(济宁)
赵振祥(聊城)郗小英(聊城)田宝礼(滨州)甄守昌(滨州)
三等奖(30名)
刘振强(济南)杨英林(济南)李淑媛(济南)于振力(济南)
郑怀震(济南)陈金凤(济南)马南君(济南)王芯蕊(青岛)
丁 玫(青岛)姜秀珍(青岛)刘金和(青岛)丁凤如(淄博)
宋述行(淄博)沈锡淮(淄博)刘灵巨(枣庄)陈 姚(潍坊)
郭永增(潍坊)曹敏兴(潍坊)戴屹立(济宁)李振兴(济宁)
张淑敏(济宁)陈学刚(济宁)刘德见(莱芜)王新义(临沂)
高在成(临沂)刘宗征(临沂)周瑞英(临沂)吴惠芝(德州)
刘俊榜(菏泽)孟宪军(菏泽)
入选奖(101名)
刘 伟(济南)徐兆发(济南)王琪瑛(济南)窦连场(济南)
常英杰(济南)闫玉珍(济南)赵圣煜(济南)巩丙真(济南)
刘桂英(济南)王立坤(济南)赵元强(济南)刘光明(济南)
袭著和(济南)胡光贞(济南)刘春习(济南)李洪引(济南)
张国祥(青岛)王崇钢(青岛)郭宜秋(青岛)王鸿亮(青岛)
杨柏举(青岛)李玉照(青岛)孙少英(青岛)郭秀云(青岛)
马金福(青岛)刘春光(青岛)姜秀芳(青岛)许家训(青岛)
王佩璋(青岛)华光泽(青岛)孙东升(青岛)王忠毓(青岛)
卢清花(青岛)历建云(青岛)王 维(青岛)徐袖芳(青岛)
田新舸(淄博)钟秀林(淄博)种道斌(枣庄)朱广义(枣庄)
张云英(烟台)王德元(烟台)于万章(烟台)赵玉华(烟台)
马清良(潍坊)于宝祥(潍坊)石玉坤(潍坊)季成杰(潍坊)
裴秀岩(潍坊)范光富(潍坊)刘书民(潍坊)武际岭(潍坊)
冀群祥(潍坊)戚厚荣(济宁)李桂玲(济宁)朱兴玲(济宁)
刘广成(济宁)范继君(济宁)岳鹤启(济宁)高 慧(济宁)
尹逊元(济宁)朱伟明(济宁)张传义(济宁)孔祥华(济宁)
王敏莲(济宁)孙传仁(济宁)王传笃(济宁)张玉荣(济宁)
吴钦香(泰安)赵连成(威海)刘守叶(威海)费守坤(日照)
胡顺章(日照)张凌云(莱芜)张翠香(莱芜)张衍英(莱芜)
刘承香(莱芜)孟广智(莱芜)王汉佐(临沂)高俊英(临沂)
杨传忠(临沂)张洪宝(临沂)苏维国(临沂)祖因太(临沂)
于和顺(临沂)林化英(临沂)武善卿(临沂)杜长义(德州)
李丽英(德州)崔景玉(聊城)王晓霞(聊城)刘效国(聊城)
薄万安(滨州)鲍振华(滨州)王瑞莲(菏泽)刘桂英(济南)
毛天申(菏泽)于壮利(菏泽)赵方生(菏泽)胡化民(菏泽)
于景云(菏泽)
组 织 奖(10个)
济南市老龄办
青岛市老龄办
淄博市老龄办
济宁市老龄办
聊城市老龄办
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省直8组
济南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
潍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淄博市老年书画学会
滨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来源:http://www.sdpca.org.cn/zxdt/2015-10-16/20325.htm
标签: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集字对联 |
分类: 书法 |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
http://s15/mw690/001tSrxszy6Q1KTQqrc4e&690
http://s5/mw690/001tSrxszy6Q1KVpFL654&690
http://s5/mw690/001tSrxszy6Q1KWqmKEf4&690
http://s9/mw690/001tSrxszy6Q1KXh7gAc8&690
http://s6/mw690/001tSrxszy6Q1L3aujj65&690
http://s10/mw690/001tSrxszy6Q1L3ZJvbe9&690
http://s14/mw690/001tSrxszy6Q1L57CJ7fd&690
http://s5/mw690/001tSrxszy6Q1L60UlKe4&690
http://s15/mw690/001tSrxszy6Q1L70fD07e&690
http://s1/mw690/001tSrxszy6Q1L7LZlK90&690
http://s9/mw690/001tSrxszy6Q1L8yp28b8&690
http://s14/mw690/001tSrxszy6Q1L9U9414d&690
http://s8/mw690/001tSrxszy6Q1LSlSm347&690
http://s6/mw690/001tSrxszy6Q1Lfm8jb65&690
http://s6/mw690/001tSrxszy6Q1LkZlU9a5&690
http://s1/mw690/001tSrxszy6Q2Mn2nzac0&690
http://s8/mw690/001tSrxszy6Q2MnyF0Pb7&690
http://s2/mw690/001tSrxszy6Q2Mpyscp71&690
http://s9/mw690/001tSrxszy6Q2MpXJB6e8&690
http://s4/mw690/001tSrxszy6Q2MqkqTF63&690
http://s7/mw690/001tSrxszy6Q2MqMG8u56&690
http://s12/mw690/001tSrxszy6Q2MrdEnh0b&690
http://s10/mw690/001tSrxszy6Q2MrBFONf9&690
http://s13/mw690/001tSrxszy6Q2MrQ2BKbc&690
http://s5/mw690/001tSrxszy6Q2MxAjyI24&690
http://s16/mw690/001tSrxszy6Q2My1Qd18f&690
http://s2/mw690/001tSrxszy6Q2Myreet81&690
http://s14/mw690/001tSrxszy6Q2MyEcQB4d&690
http://s1/mw690/001tSrxszy6Q2MzjapO80&690
http://s1/mw690/001tSrxszy6Q2MzLFm030&690
http://s3/mw690/001tSrxszy6Q2MA9wJA02&690
http://s2/mw690/001tSrxszy6Q2MAllJv71&690
http://s8/mw690/001tSrxszy6Q2MAXQ3577&690
标签:
黑岩诗歌评论孟祥忠文化 |
分类: 评论 |
诗歌:闪烁“萤火虫的光亮”
——赏析诗人孟祥忠的诗歌
文/黑岩
在网络论坛上,常读到诗人孟祥忠的诗,可见,他是一位诗歌论坛上较活跃的诗人,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他写诗善口语,饶有风味;他写诗涉猎的题材宽泛,大到国内外重大新闻,小到自我,到“一棵树”,“一只空酒瓶”,无不体现着一种洒脱的“写意”风格。他的诗虽然短小,却有亮感,你读它,就像读到乡间迷人的“萤火虫的光亮”。
一、从题材上看,孟祥忠的诗歌充满着人性光辉、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他的诗歌触角,开拓了他的不竭的诗歌创作源泉。
诗人总是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对社会上的某种不公,心怀义愤,发表感慨,打抱不平。“你的泪水/是水做的刀剑吗/我的泪水/是洪水猛兽吗”。诗人把“泪水”比作“水做的刀剑”,比作“洪水猛兽”,可见泪水的“钢性”。命运是无情的,“当命运朝我们拳打脚踢的时候/哭是多么有用的出口”,这个“出口”设置得相当精彩。一般“洪水”有“出口”,这里,诗人独具匠心地设置了一道“出口”,使心理因为悲痛的宣泄而得到如释重负的轻松。当人们难以摆脱命运的“拳打脚踢”,人们只好用“哭”这种行为诠释自己,以此来调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心理上的倾斜。泪水是柔软的,同时又是坚硬的,当悲痛欲绝时,泪水“如狂涛巨浪/正在阳光下/寻找民主和自由”这是多么争气和具有民族气节的泪水。诗人赋予泪水“人格化”的力量,可见,诗人笔下的泪水绝不是一种悲哀,它代表着人的意志与自由,寻找着自由之门、民主之门,这样的泪水,已经上升到一种精神力量。(见诗歌 《我们的泪水正在寻找民主和自由!!!》)。
孟祥忠的作品,还闪射着他的人品。诗人以正义感面对世界,也以正义感面对自我。“当我是一个烂人/我应该走进街边的垃圾筒里”;“当我变成了一个大坏蛋/我请求一颗正义的子弹/及时击中我的心脏”,“ 当我仍然是一个讲良心的人/我会学路边的小草/枯枯绿绿”,三个“当我……”的句式,如排山倒海之力,表达出自己的磊落正义和道德良知。作为诗爱者,为什么常常为写不出好诗而愁绪连绵,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往往只注重“小我”,而忽视“社会”,忽视“人性”。假如像诗人孟祥忠那样,把写诗的视角面对社会,面对“人性”,积极关注民生民怨,还会觉得没啥可写吗?(见诗歌《检查自己》)写诗,要先讲究做人,做人,就要做个有正义感的人,敢于透视自我,敢于透视社会。做人,要正派,要心地善良。“心地善良/像满地的月光/问心无愧/是多么漂亮的房屋”,会做人,不一定写出好诗歌;但不会做人,一定写不出好诗歌。(见诗歌《失眠在深夜》)。诗人关注人性,关注良心。在街头巷尾,但凡谈“流浪”,谈“赚钱”,“忍不住聚拢过来了”;谈“良心”就马上走人。而诗人不同。诗人在流浪的过程中“扔掉了很多东西”,就是“没有扔掉良心”。(见诗歌《流浪》)
诗人孟祥忠热爱生活,乐从生活中发现诗情,表达人格,表现人性。空空的啤酒瓶,在生活里真是司空见惯,而诗人孟祥忠看到后,不认为是发现了“空酒瓶”,而是发现了自我。“一个空啤酒瓶/多像我”“摸一摸它/多么冰凉/摸一摸它/多么坚强”,空空的啤酒瓶,它的空,它的“冰凉”,乃至它的“坚强”,都能抽取到与自我相一致之处。诗人正是从啤酒瓶中发现“人性”的东西,从“俗”中挖出“雅”的品质。(见诗歌《一个空啤酒瓶多像我》)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寰球上那么多人,“那么多人不是你”,所以不是你,是你变了,“你的点点滴滴/变成了夜空里的繁星”能吗?能。假如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变成蝴蝶飞走了都是可能的。思念情人,看不见情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夜空里的星星,那星星一定的情人的眼睛。而诗人连星星都看不见的时候,依然会有另一种“光芒”照亮内心,安抚自我:“房间里的灯/是你的心吗/照亮了/我的失眠”……。诗人用“星星”,用“灯”这样发光的“物象”,反衬出人物的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把坠入情网之中的情侣写得走火入魔。(见诗歌《房间里的灯是你的心吗》)
二、诗歌是需要修辞的。尽管有人否定诗歌需要修辞,但没有了修辞,诗就没有了想象。孟祥忠的诗歌,尽管有些口语化,但他的诗的确存在着一种修辞美。
孟祥忠的诗歌,运用了大跨度的比喻,这种比喻,称为“远取譬”,运用到诗歌之中,往往让你意想不到的,往往让你喜出望外。谁都知道,“零”是没有数目的代名词,用“零”做除数都没有意义。可是,诗人智从心来,从“零”这个抽象的数字上发现了诗意,独特而有创意地把“零”比作闹钟,能发出声音。我的数学老师曾言,“零”,在数学里是个“捣蛋数”,而在孟祥忠的诗里,却是不可或缺的非常有用的“物象”, “作为开头,给未来留下多少想象的空间”,而“作为结局,让人寒冷、疲惫、枯萎”,想想人生,想想创业的辉煌的起点,想想前功尽弃的灰心失望,诗人笔下的这个“胖肚子”的“零”真得不可鄙视。同时,孟祥忠的诗歌,注意了“虚实相生”。虚生实,实生虎,虚实相生,也是现代诗歌贯用的诗歌技法。请看:“一个有用的虚实结合人,踢走了零,笑起来”,多么有趣。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才能“踢走了零”,无疑,是从零开始,开创基业,实现一朝梦想。他们这种超越自我,抵达梦想的实际行动,用“踢走了零”这个虚实结合的动作去表现,有漫画味道,滑稽出彩。( 见诗歌《零》)。
三、孟祥忠的诗,把许多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把非理的转化为合理的,这正适应了现代诗歌某种特征
现代诗歌创作,允许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扯在一起生成诗意,就像化学上,两种不同元素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新的物质一样。“夜明珠/比我的身体便宜/功名利禄/比我的身体便宜”。这“夜明珠”便宜吗?它可是夜里发光的明珠呀!“功名利禄”便宜吗?它是可以加官进爵、高官厚禄的“乌纱”,冠冕堂皇的标志啊,可这些,在诗人眼里远比不上的身体的贵重。在诗人眼里,“健康的身体/是皇宫”,这大跨度的比喻,足见诗歌张力。(见《健康的身体是皇宫》)
在生活的磁场,有着许多带魅力的人或物,“我被你的魅力吸引住了”,这样的表述大概太一般,诗人孟祥忠言:“我被你的魅力网住了”,一个“网”字,使诗歌顿生异彩。“我”缘何被“网”住?是因为“我是你的网中之鱼”,“你是厉害的渔夫”,诗人以“鱼”与“渔夫”的形象,喻“倾慕者”与“与被倾慕者”的关系,从而产生惊喜之笔,为读者营造诗歌的欣赏空间。(见诗歌《网中之鱼》)
“名字”再抽象不过了,诗人却赋予新形象:“你的名字像两只萤火虫的光亮/我享受你的名字带给我的光明/你的名字像两个红苹果/我开始咀嚼你的名字”,名字是极其抽象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怎么能像“萤火虫”呢?可是,细细一想:“我”总在思念恋人,当看不见时,看到情人的名字,便是一种亲切,一份感动,心里就泛起神秘的、小小的光亮,这怎么不像“萤火虫”呢?恋人的心理是极其微妙的,看到恋人的名字,差不多就等于看到恋人的面庞,心里自然涨满柔情蜜意,这,又怎么能不像“红苹果”呢?所以这样比喻,说明诗人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追求“神似”,多靠“远取譬”实现的,是现代诗歌里常用的创作技法。
四、孟祥忠的诗歌,多了些异想天开。其实,这异想天开,简直是写诗的好东西。
应该说,这“异想天开”是一种“超脱现实”、回归现实的艺术手段。为了这“异想天开”,孟祥忠似乎用孩子的眼睛看生活、看世界。“滥吻我的狂风/可以把你刮到我的面前吗”,这就是一种“异想天开”。按实际来说,用“滥吻”这种“狂风”,“把你刮到我的面前”,显然不可能的,正是这种生活中的“不可能”,孕育了艺术的“可能”,也就是这种生活中的“非理”,才构成了诗歌中的“艺术真实”,从而实现了“理”与“非理”的有机统一。“和你相依为命是多么美丽的天堂”,诗人把抽象的、虚拟的,变成形象的、可触的。诗歌就是以这样的形象思维,去实现诗歌的重要使命。 (可见诗歌《天堂》)。
“奔跑”,一般是人或动物的动作,在诗人眼里,形象的、抽象的,都可以“奔跑”。“ 不怕滂沱大雨/淋湿我的身体/我怕看见你的泪水/奔跑/我怕看见你的忧伤/笨拙地/移动”,这种“泪水”的“奔跑”,比现实的“流出”,不知道好上多少倍!还有,“和你在一起/我只想变成一只燕子/飞翔、鸣叫/让你也变成一只燕子/跟着我飞翔、鸣叫”。人要“变成一只燕子”,可能吗?可是,为了情感的表达,就需要这种“不可能”,打开情感的波段。(见诗歌《我怕看见你的忧伤》)
(博文为《诗潮》杂志论坛 精华帖推荐语)
标签:
黑岩原创诗歌茶茶色眼睛 |
分类: 诗歌 |
我爱茶叶爱上茶色眼镜
(组诗六首)
文/黑岩
1.我爱茶爱上茶色眼镜
可能是爱屋及乌吧
我爱茶叶爱上了茶色眼镜
常常把茶色眼镜当成茶叶
把茶叶当成茶色眼镜
它们各自的形态确有不同
却又是那么异曲同工
茶是热的,呷到胃里反觉清气甘爽
茶色眼镜的镜片是塑胶或玻璃的
却能把炽烈的阳光变得泉水般沁凉
我还得承认,它们的途径各自不同
茶叶常常与我的嘴巴达成故交
茶色眼镜常在我的鼻梁上架设金桥
若把茶叶从我的嘴巴上拿掉
或者让茶色眼镜从我的鼻梁上撤走
我马上会变得目瞪口呆
但是我必须彻底明白,茶叶就是茶叶
茶色眼镜就是茶色眼镜
把茶色眼镜当作茶叶喝掉倒也无妨
若把茶叶当作茶色眼镜戴上
马上会有人指责我一叶障目
2.其实,茶色眼镜是喝不掉的
其实,这茶色眼镜是喝不掉的
至多,能喝掉昨日残存的夜色
今日,我将把茶色眼镜还给鼻梁
装作光明里的瞎子,装作不认识这个世界
我就会变得淡情寡意,麻木不仁
就会回归东晋,变成桃花源里的隐者
怎能不认识呢?昨日
我还在这个世界里鬼混,喝得烂醉如泥
我只是把茶色眼镜当作隔膜
把世界看成一片虚幻
隔着如水的茶色,我看巷道树
看流水行人,看形形色色的花油纸伞
不知怎的,我看什么都是旧的
明明是今天却错认成昨天,前天……
明明是当代却错认成古代,前朝……
时光在我的眼睛里,怎么老是倒流呢
这是哪一种茶叶制造出来的茶色眼镜
这是从哪一种茶树里长出来的茶色眼镜
只戴了一小会儿便找不到北了
从此以后,我不再戴茶色眼镜
为了避免嫌疑,茶水我也不喝了
只知道吃饭,吃饭……
3.我喝了茶再戴茶色眼镜不是故意的
茶叶与茶色眼镜的距离是最近的
我总在喝茶与戴茶色眼镜之间徘徊
有人喝了酒就翻脸不认人
而我是喝了茶就不认人,只认得茶
其实茶与茶色眼睛是很友好的
在案桌上,茶与茶色眼镜都是我的近邻
喝了茶稍为延伸就戴上茶色眼镜
戴上茶色眼镜略为回忆就想喝茶
我喝了茶再戴茶色眼镜不是故意的
摘下眼镜想起喝茶也不是故意的
茶与茶色眼镜都有着茶色的皮肤
可不可这样表述:茶色眼镜是茶水的固体标本
茶水是茶色眼镜的液体状态
如果我戴上茶色眼镜而不喝茶
我这个茶客似乎就是冒牌的
如果我喝了茶而不戴茶色眼镜
由谁来证明我曾在世界上饮过茶
4.我戴茶色眼镜装作会喝茶
只呷了一口茶我就明白
茶是人种的,人是茶做的
人不种茶,生活会出现大片空白
种茶而不喝茶,精神容易枯萎
大概因我长着一脸书像
一不会种茶,二不会品茶
再高档的茶在我的嘴里也是涩的
但是我绝对不服这个世界是弯的
我戴上茶色眼镜纯粹装作会喝茶
你问我茉莉花茶多少钱一两
我把变成茶色的天空指给你看
你问我茶叶可销往哪里
我把巷道那株落花梧桐指给你看
你问我天下茶客知多少
我把大地上披着茶色的蚂蚁指给你看
看啊,我的茶色眼镜多好
能把遍地的阳光变作一杯乌茶
能把飞翔的喜鹊变作一只乌鸦
能把天上的明月变作一眼枯井
5.我把花茶取名夜茶好了
饮完这杯香茗
披挂夜色的小虫就叫了
叫得湿润,压倒明媚的月光
不知道杯子里浸泡的
是茉莉花茶,还是桂花茶
但肯定不是大红袍
我从来没有穿过这样的袍子
就把这花茶拟名夜茶好了
喝了夜茶我马上会夜不能眠
就会把宋朝搬到当代
把夜色喝得跟海棠花一样亮
6.我们喝茶,都把茶杯喝碎了
今晚我们喝茶,脸贴着脸喝茶
话吻着话喝茶
可能天花板发生倾斜了吧
都把茶杯喝歪了
把茶杯喝碎了
它掉在空中的时候还有没有碎
掉到水泥地板上的时候却碎了
怪只怪它落得太急
超过了我的眼疾手快
也许期望太长,而我们的胳膊太短
它落在空中的机会我一次都没有抓住
等抓住了,却是一地时光的碎片
标签:
黑岩诗潮评论中明文化 |
分类: 评论 |
“远取譬”的成功范例
——赏析诗人中明的诗《雨丝》(外二首)
文/黑岩
中明的《雨丝》等三首诗,给人的印象是用语虽然朴素,用譬惊人,很值得一读。
读过不少描写雨丝的诗,像中明写得这么感人、这么透彻,这么有新意、入角这么新颖的,很是鲜见。诗人朴素入手,“远取譬”出奇制胜。诗人把细细的雨丝拟成电话线,这电话线伸展悠长,“从天上牵到大地”;这电话线架接巧妙,“有一根通到我的梦里”。诗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以实嫁虚,虚实相生,使得普通朴素的句子诗意横生。诗人缘何借雨丝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到底在哪里?说近很近,“不过阴阳一张纸的距离”;说远很远,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可见母亲已离别人世,对儿子仍牵肠挂肚,千叮万嘱,放心不下:“在外别惹是生非/受了气,忍一忍也就过去/该吃的要吃该喝的要喝/别经常的加班,问问老板的心是不是肉长的……”。多么质朴实而善良的母亲,充满人间真情,溢于言表,一个借雨丝打电话的细节,把母亲对儿子的爱发挥得像雨丝一样淋漓尽致。生离死别痛,人间真情在。“屋檐的泪水滴滴答答地流了一夜/你给我缝补的老枕头/湿了又湿的思念,今世无法晾干……”。“屋檐的泪水”“ 今世无法晾干”的思念,读来切实让人感动万分。
《牵挂》一首篇幅精短,情感深厚,很有力度。诗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不忘记故土情怀,“把自己回归成一棵树”,并且让“生命的根须”在“胸怀坦荡的泥土”里“纵横”,让自己的生命“在宁静的山岚中凸显青春的风韵”,可见诗人有着超脱的胸怀大略和试图展示生命丰采的膂力。最后,诗人以“树”拟“伞”,用生命之躯,为千里之外的浪子“撑一把伞”,落笔凝重深沉,扼腕有力。
《乡村气息》通过抓住乡间的“麦垛”、“脱下的麦粒”、“破旧的老风车”等典型物象,描绘了乡村的某个场景,很有古朴风味。诗歌用“象”朴素,用“譬”却是独特的:乡间的“麦垛”,沉稳,安静,“如田间劳作的父亲蹲在田埂上歇息”;打麦场上脱壳的麦粒,“宛若一座太阳岛”;童年的记忆,“像一根褐色的虫子/如今爬不进母亲乐滋滋的眼眸”;破旧的老风车,像“爷爷喂养的那头黄牯牛”。可以看出,这首诗以“远取譬”取胜。“远取譬”是一种艺术,不是无原则地求远。譬虽远,但神经相通;譬再远,也有一根“绳”连着。诗人所以把乡间的“麦垛”比作田间劳作的“父亲”,是因“父亲”与“麦垛”同有着古朴的秉性;诗人所以把“脱壳的麦粒”,是因为它们都像金字塔一样,都是金色的;诗人所以将“破旧的老风车”,比作“爷爷喂养的那头黄牯牛”,是因为它们都像慢慢落山的夕阳一样,很慢很慢。而最有意思的,是诗人化无形与有形,把“童年的记忆”比作“褐色的虫子”,“爬不进母亲乐滋滋的眼眸”,给人以痛感和沧桑感。同时,诗人的想象是大胆的,泼辣的,“麦粒”与“太阳岛”几乎是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诗人将两者扭接,构成的“譬”给人的思维空间大,这种想象力是非凡的,诚是一种“远见卓识”。
纵观全诗,诗人或用透明的雨丝作电话线给母亲打电话,或把金灿灿的“麦粒”,比作“太阳岛”,或把“老风车”比作“黄牯牛”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想象力,尤其是“远譬”手法的运用,拉大的诗歌语言的张力,创造的较大的诗歌品赏空间,读来耐人寻味。
(本帖为《诗潮》杂志论坛精华推荐语)
附:《雨丝》(外二首)
文/中明
密密麻麻的电话线
从天上牵到大地
有母亲的一根通到我的梦里
拿起话机
母亲慈祥的声音从天边传来
“叮嘱我在外别惹是生非
受了气,忍一忍也就过去
该吃的要吃该喝的要喝
别经常的加班,问问老板的心是不是肉长的
要我健健康康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母亲,你在那边,我在这边
却走不过阴阳一张纸的距离
借今晚多情的雨丝
把你的担忧、痛爱,联通到我的梦里
母亲,我们的老屋听到了我们的话语
屋檐的泪水滴滴答答地流了一夜
你给我缝补的老枕头
湿了又湿的思念,今世无法晾干……
《牵挂》
远离城市的喧嚣
把自己回归成一棵树
让生命的根须纵横胸怀坦荡的泥土
在宁静的山岚中凸显青春的风韵
难得你在千里之外
用身躯为我撑一把伞
《乡村气息》
一个麦垛
一副风景
如田间劳作的父亲蹲在田埂上歇息
一阵凉风从身上吹过
一股汗味酥痒的灌入我鼻息
打麦场上
脱下的麦粒宛若一座太阳岛
童年的记忆
像一根褐色的虫子
如今爬不进母亲乐滋滋的眼眸
破旧的老风车
独自站在老屋的一角
恍惚爷爷喂养的那头黄牯牛
散发着童年青草味的醇香
标签:
黑岩原创诗歌木刺文化 |
分类: 诗歌 |
我的身体掉进一根木刺
文/黑岩
你能进来,说明我破了
或者我没有破,是你从我身体的一角
敞开一条门缝,或者,门并没有打开
是你投机钻营钻进来了
不管怎么样,你进来了
是冒充我的愚昧,还是来我体内观光
其实我体内的座位爆满
我最大的风景是虚拟的石桥山林
你可以小憩于山林,也可以在山林偷窥
其实我的体内已没有多少豪华
除了心肝宝贝,只剩下小肚鸡肠窝囊肺
尽管如此,我的心依然不能给你
我还要呕心沥血制造搬动汉字
肝脏也不能够给你
我还要铸造侠肝义胆桃园结义
要就拿走我的小肚鸡肠吧
你可以去绑架一个无辜的人
要不,就拿走我的窝囊肺吧
用它打制纳新小窗
观察世态炎凉
是的,我的体内镶嵌着无数小窗
且能款款走动,但我不是火车
不可能将你的影子带入梦幻
最大的可能,就是将你带往墓地
你可以一针见血盗走我体内的血汗
还可以盗走我的昨天,那里面有诗歌
诗歌里的长城,在我体内辉煌了五千年
标签:
黑岩原创诗歌卖碗文化 |
分类: 诗歌 |
http://s8/middle/50ebab86ha2517c6bb766&690
买碗卖碗
文/黑岩
1
在大街上
在被小喇叭放大的叫卖声里
我看见一只只碗都是空的
这些碗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空的
一只搂着一只,一只领着一只
谁都不知道就要被人卖掉
他们只相信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只相信变得盈实,端在穷人或富人手里
2
大街上的这些碗都是空的
卖碗人不说
买碗人不怨
他们只知道
买碗,卖碗……
3
饿意袭来,我不完整了
谁在我的体内挖了一勺
让我变成一只空碗
而卖碗人仍在街头叫卖
一声追着一声
一声撵着一声
我提着一颗心脏在跑
我提着一颗头颅在跑
我提着一颗灵魂在跑
身居闹市
真怕被人不明不白卖掉
我一边逃离,一边暗骂
这卖碗人,真不是东西……
4
回到家,第一眼看到的是碗
原来我买过碗,也卖过碗
没卖给别人,卖给了地板
这说明我没有出卖别人
只出卖了碗
我出卖碗不是故意的
我没有出卖别人也不是故意的
毕竟啊,我的饭碗都不是铁的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诗歌圣坛的一盏明灯
——赏析明灯空间的诗《城市的春天(外二首)》
文/黑岩
读到明灯空间,眼前不禁一亮。首先是他的名字亮,然后是他的诗亮。我不知道,是诗映亮了他的名字,还是他的名字映亮了他的诗。或许是感应“互耀”吧,随了某种机缘,他的名字与他的诗同时发亮。近日恰好读到诗人曹东先生的一首诗题为《许多灯》的一首诗:“许多灯,在我身体的房间/亮着我轻轻走动/它们就摇晃/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我不禁觉得,明灯空间也一样,身体里亮着一盏灯,映亮自己的感觉或者知觉。
从明灯的简历可知,明灯是70后,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气管理专业,去过36个国家和地区,这让我更加相信,他曾认真地亮过,而且现在依然亮着。关于他的诗歌,他追求以最精准纯粹的词语,真情描绘波澜壮阔的心的海洋。有了这个初步印象,再赏读他的《〈城市的春天〉(外二首)》,的确有种纯粹精练之感。一般写春天,往往要写春天的柳丝,柳丝下的河岸,河里的流水,流水里的石头……,而《城市的春天》不。《城市的春天》打破了常态:诗人笔下的这个城市的春天,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全诗从头至末没看见生机、没看见色彩,看到的只是衣衫褴褛的“蹩脚的诗人”,“凌水河”里的“一具狗尸”;听到的是“铁器敲打的声音”,在寒风中叫卖灵魂的声音。从“四周传来铁器敲打的声音”可以看出,这个城市在忙碌,同时,这个城市充满着噪音;从“凌水河漂白了一具狗尸”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狗不再是宠物,而是一具白尸,充溢着一种恶臭气息。这个城市里有诗人,也有小商贩。商贩无休止地叫卖,不过为了“换取一顿丰盛的晚餐”;这个城市里有诗人,他们“衣衫褴褛”着,“蹩脚”着,那样“声嘶力竭”,却“依然不能抵达城市的心脏”……。这就是诗人在“密密的雨”的雨中看到的城市,没有一丝生机,诗人最大的感觉是:“这个春天很是突兀”,那样不尽人意,诗人却从中“炼”出了诗意。诗人写雨之密:“容不下一丝风”,写商贩叫卖商品,说成“叫卖灵魂”,短短的小诗,或夸张,或通感,有语言张力,表达真实到位。尤其最后一节,诗人写了两种“叫喊”。一种是商贩的叫喊,一种是诗人的叫喊。商贩的叫喊是“叫卖灵魂”;诗人的叫喊是“声嘶力竭”,或低俗的,或高雅的,其叫卖的结果都是糟糕的:迎着寒风,“叫卖灵魂”者,是为了“换取一顿丰盛的晚餐”;力透纸背、“声嘶力竭”的,却“不能抵达城市的心脏”,多么离谱,然而这首诗正是在这离谱的矛盾对立中释放出盎然诗趣。
《沉思》写得是寻常物,呈现的却是不寻常的构思。诗就写了一只蚂蚁,一只鸟。换言之,是写了一只地上跑的,一只天飞的;而有趣的是,地上爬的受阻,善飞的却“卸下了翅膀”,短短的诗歌,折射出意味深长的哲理。尤其是鸟儿“卸下了翅膀”,只有“鸟巢在飞”。鸟儿的翅膀是用来飞翔的,鸟儿不再飞翔,等同于“卸下了翅膀。诗人总是把自己的辩证观融进自己的诗里:“鸟卸下了翅膀”,却有鸟巢在飞;“水流不动”,而“石头在动”。静与动的关系使诗歌充满灵动。
《梦》的写作是纯静的,似乎能看到一种“纯蓝”。“夜莺”,“父亲的皱纹”,母亲“搭凉棚”的手,在诗人笔下活现。浓浓的乡韵,淡淡的乡愁,给这首小诗增添了些许活力。从此也可看出,诗就是诗,诗的语言总是独特的,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功能。“一只夜莺悄然飞起/燃烧的羽毛丰满整个夜晚”,夜莺翅膀上的羽毛能“燃烧”吗?也许在散文里它只能飞翔;在小说里,可能构成扫尘用的羽毛掸子,而在诗歌里,羽毛却会“燃烧”也就见怪不怪。诗就是一种“非理”扭曲下的“真理”再现,许多“是”的潜质,在诗歌里偏偏要用“非”来体现。这样说来,一只夜莺的羽毛的“燃烧”也就不足奇了。“燃烧的羽毛丰满整个夜晚”,这个句子特出彩!整个夜晚,就因羽毛的燃烧饶有意味。太有意思了。在某种情况下,写诗就是一种做梦。“现实”里实现不了的,在诗歌里却能实现。人所共知,夜莺喜欢夜里飞翔。诗人偏偏在写了夜莺之后,写到可爱的父母:父亲的皱纹,如春天展开,奇特,新鲜。在春天,连父亲的皱纹都变得那么鲜活而有魅力。“母亲在路口手搭凉棚”可更厉害,能“听任家园无限扩张/水声绵延……”母亲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具有神话色彩。
写了夜莺之后,诗人笔锋一转,让笔墨落到“夜莺”身上,“一只夜莺绕着村庄歌唱/在溪边的月光中濯洗”。真神:在月光里能夜莺能够“濯洗”,可真是“月光如水”呀!这一洗倒不要紧,虫子都不打瞌睡了,而在聆听这铮铮的“濯洗”之声,似乎比看仙女洗澡还过瘾呢!“窗外早起的群鸟/为一条虫子争吵得面红耳赤/那只夜莺的翅羽开始凌乱”这是写鸟,其实更是写人,写农人。农人这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大致像虫子一样,在日暮奋争,有时候也像“窗外早起的群鸟”一样,“为一条虫子争吵得面红耳赤”。
明灯写城市,写乡村,常常在灯光里沉思生活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他追求光明,同时不回避生活里的暗,他写“料峭的凌水河漂白了一具狗尸”,同时写“父亲的皱纹如春天展开”。他写“一只鸟如雕塑,静候另一只鸟飞来”,同时也写“窗外早起的群鸟/为一条虫子争吵得面红耳赤”,这足以说明,明灯的诗歌空间是立体的,抛却诗歌的某种虚伪,在眼前鸣响着的是一种真实。这似乎是明灯的一种追求或者职责。
作为明灯,他常常懂得:诗歌是需要空间的,需要足够的空间存放光明。明灯正是在诗歌领域里,深度地开拓着这种用来存放光明的空间。相信,明灯开凿的那方空间会越来越阔,越来越亮,越来越璀璨照人。
附明灯空间的诗
《城市的春天》(外二首)
文/明灯空间
这个春天很是突兀
密密的雨居然容不下一丝风
四周传来铁器敲打的声音
料峭的凌水河漂白了一具狗尸
城市里,有人在寒风中叫卖灵魂
以换取一顿丰盛的晚餐
一个蹩脚的诗人衣衫褴褛
他声嘶力竭,依然不能抵达城市的心脏
《沉思》
河谷,一只蚂蚁在沉思
无数闪光的斑点,阻挡了它回家的路
悬崖边,一棵树,一只鸟卸下了翅膀
鸟巢在飞,水流不动
风静止,石头在动
一只鸟如雕塑,静候另一只鸟飞来
《梦》
一只夜莺悄然飞起
燃烧的羽毛丰满整个夜晚
小径幽幽
乡土的脉络渐渐清晰
父亲的皱纹如春天展开
母亲在路口手搭凉棚
听任家园无限扩张
水声绵延……
一只夜莺绕着村庄歌唱
在溪边的月光中濯洗
一条瞌睡的虫子在聆听
朝霞匆促
窗外早起的群鸟
为一条虫子争吵得面红耳赤
那只夜莺的翅羽开始凌乱
标签:
黑岩诗歌评论悠悠文化 |
分类: 评论 |
“在诗歌的结尾等你”
——赏读诗人悠悠的诗
文/黑岩
“太阳移了下位子/天就冷起来”,“感觉到冻的时候/手机动起来/整个人儿动起来/零下三度的思念/谁的叮咛在歌唱?”
这,就是悠悠的诗。寒冷的天气里,给人打个手机,打出这么多诗意。
悠悠在临淄档案局工作。十年前,我把个人诗集《黑岩石》交档案局收藏的情景,她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并不认识她,更不知晓她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大概与她置身于书籍的海洋不无联系吧。她的诗歌功底深厚,大出我的意料。临淄文学朋友我都了如指掌,而悠悠这颗诗歌新星,是我做了文学现场版主之后才认识的。
我喜欢悠悠的诗,更喜欢悠悠的人品。担任文学现场版主后,与悠悠打交道的机会多了,交谈中发现她是个直言不讳的人。一首诗映入她的眼帘,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不喜欢阿谀逢迎,她希望真切地听到别人批评的声音。她阅读他人作品,也往往一针见血,指出不足。仅就这一点,我自愧弗如。大概在诗歌评价上,深怕得罪人的缘故吧,我十分避讳言谈他人作品之短,回帖时,也总找出一句半句亮眼的应酬过眼,仔细想来未必好。
赏悠悠如玉的人品,再品悠悠的诗,始觉她的文品一如人品。她创作的诗歌作品,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几近写真,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和刻意雕琢。她的诗,在我看来是真正的诗,不像许某些诗,第一眼看是诗,再看一眼就不是诗了,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诗的味道。悠悠是60后的,而且2004年才开始尝试写作,尤以散文、小说为主,2008年才痴迷诗歌。短短二年诗龄,能写出这么深厚、真挚和具有质感的诗,其诗歌创作潜力难以估测。这再次让我相信,写诗是一种灵性。诗人所以与常人不同,就因诗人长着与众人不同的眼睛。悠悠正是带着这种眼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挖掘出生活里诗的特质。瞧:“风打着唿哨着急赴约/羞落一地惊慌失措的叶子”,“羞”的力量如此之大,能把叶子羞得从枝头掉落。悠悠是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冬天到来之前”,她情愿让她的爱人为她“备好七件棉袄/还有帽子,围巾,和手套”,她“要包裹住太阳”,甚至“连你的短信一起打包”,多么风趣诙谐。悠悠爱生活,“烫壶小酒,加一锅猪肉粉条/泪三分爱七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悠悠爱生活里的小动物,在“迷离的灯光里”,情愿“与冬眠的青蛙一同睡觉”,诗歌便与自然抱在一起,突现诗与自然“天人合一”、水乳交融的诗学思想。
悠悠还以实景见闻为主,抒写民俗风情,她写的《观婚礼有感》同样有这么一种“自然”心境:“中午的阳光正好/空气中弥漫着爱人的味道/你穿一串秋天,挂脖子上”。我独赏那空气,因那空气中弥漫着的不是别的,正是爱人的味道,啧啧,多好。诗人的嗅觉与常人嗅觉就是不一样。通感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使悠悠突破了平庸,打破了生活上的某种真实,力求一种艺术真实,给读者以思索的空间,令读者在这张开的空间里津津乐道,享受到一种艺术上的满足。你再看,相爱的人那份打扮,与常人也是那么不同:“你穿一串秋天,挂脖子上”,这种“非理性”的诗歌意识,恰好地实现了诗歌中“理”与“非理”的辩证统一,细细玩赏,诗的味道极佳。“说到两鬓斑白,步履蹒跚/兴许是角色转换/当那个赶羊的少年,将/绯红的桃花赶进黄昏之后/一路淌过的雨水就浇软了戏台”。想想人这一辈子,谁不把“绯红的桃花赶进黄昏”?“一路淌过的雨水就浇软了戏台”,这个“软”字可真够出味,细细想来,“戏台”怎么会软了?怎么会雨水把戏台“浇”软了?八成,这个戏台就在我们脚下,是风雨里我们一直爱着的土地。
写诗的过程极其复杂,又似乎是很简单的。悠悠让大自然走进她的心内,然后与心中的喜怒哀乐愁加以搅绊,诗就从她美好的心灵里悠悠然飞出来了。她“低头的时候,路灯正亮”,“树叶也亮,有秋意涌出/金色的河流”。“只要手一松,夜就会从幕上落下/一片片粉碎给人看”。你瞧,呈于悠悠笔下的,是“路灯”?是“秋露”?“灯”与“露”在悠悠的诗里模糊着,呈现着一种“朦胧美”。“所幸是灯深夜浅,一条时间的缝隙里/我们还能爬上岸来”。可见这个“岸”是时间之“岸”!要上岸不但要蹚过时间之河流,而且蹚开这时间河流时,能听到
“潺潺涓涓” 的水声,多么盎然生趣的意境。
在悠悠的眼里有两道河流,生活里的河流里,时间的河流。两种河流都听得见、着看得。她时刻相信,在这两道河流里,“人也会开成一朵花”,而且“一些花蕾/在暗处生长”,“
多少年后,走来一个吐气如兰的女子/据说,她的小名叫霞”,这种自然的、人性的交织,让人生赋予一种自然美。这种美似乎是闪闪烁烁的,透出一股超然的魅力。或许人就是一种花草,或者花草本来就具有人性,要不,悠悠怎么把人与自然写得那么难舍难分呢?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本来是儿童们常玩的拉钩游戏,悠悠却从中发现了诗情:“记住了,是一百年/我不管人的一生够不够/你跟我这么说的时候/蝴蝶一定不在身边/而我也不在蝴蝶身边”。自然中的蝴蝶悄悄飞进了悠悠的诗里,天真烂漫,又觉不声不响,只是在“夜晚的月光真亮,像小溪”的时刻,她“端坐在灯上”,“捂着一颗滴答滴答的心/我的未来织进诗里/一百年不长,我会在诗歌的结尾等你”。
悠悠的诗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悠悠的诗输入了不竭的创作源泉。“秋天到了/卖核桃的大叔/天天推着一车/沿街叫卖”,是人们常见的,而悠悠听到了他的“皱巴巴的/声音”,可见,卖核桃的大叔的脸上的皱纹能比得上核桃的皱纹,就连声音也都皱巴巴的。而让人感动的是,诗人悠悠“不忍心/将他说成是一枚核桃”。当“九月敲打着天空”,“他敲开时光,敲开核桃,敲开人一生的秘密”,
“当/那个懵懂的少年/将绿叶的阴影撵进黄昏之后”,“谁躺在毫无修饰的孤独里?”一句疑问,似乎让人觉得,这位大叔极有可能是赤条条的光棍汉。诗人悠悠把皱巴巴的“核桃”,皱巴巴的大叔,可以敲得开的时空,曾经的懵懂的少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卖核桃“大叔”的孤独的人生。
读悠悠的诗,我发现了她的诗的两大属性:一是“生活性”,一是“自然性”。说悠悠的诗有生活性,并不意味着她在呆板地复制生活,而是抓住生活的内在形象与内在联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悠悠的诗有其自然性,并不意味着她在一味地描摹自然,而是把自然与人性联为一体,是自然与人的相互联系,写人透视自然,写自然透视人性,人与自然的结合、实与虚的结合,构成诗歌语言的张力,和构成诗歌的内核。所谓诗歌具有质感就在于此。一个爱写诗的人,能深切把握诗的内核是很不容易的,也许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就没有触及不到诗之内核,语言苍白,诗歌平淡,没有起伏,诗意浮在诗歌的表层,这样的诗歌只能是泡沫诗歌,激不起读者的共鸣。这么说来,悠悠诗歌创作路子是正确的,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必然有着“诗质”,正是由于悠悠抓住了诗歌中的“质”的东西,创作出来的才会有足以品味的空间。当然,我并不是说,悠悠的诗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或某种境界。但至少,悠悠的作品有灵性和有张力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生活的矿石在思想的炼炉里反复提炼的结果。还希望悠悠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去粗取精,进一步打造诗歌精品。“在诗歌的结尾等你”,或许这里边的“你”就是“成功”。相信,“中午的阳光正好”,生活里“呼出的热气”一直暖着你的屏。在“一场有关文字的风花雪月”里,“有秋意涌出金色的河流”,悠悠能用“一双沾满词语的手,在秩序之上/打开满坡的青草”,安静地啃噬诗歌之果,让“潺潺涓涓/一直/流进心底”。
附:悠悠的诗
文/悠悠
《一条短信》
太阳移了下位子
天就冷起来
感觉到冻的时候
手机动起来
整个人儿动起来
零下三度的思念
谁的叮咛在歌唱?
风打着唿哨着急赴约
羞落一地惊慌失措的叶子
在冬天到来之前,爱人
请为我备好七件棉袄
还有帽子,围巾,和手套
我要包裹住太阳
连你的短信一起打包
烫壶小酒,加一锅猪肉粉条
泪三分爱七分
迷离的灯光里
与冬眠的青蛙一同睡觉
这样唠叨的时候
你忍不住就笑了
呼出的热气
一直暖着我的屏
《观婚礼有感》
中午的阳光正好
空气中弥漫着爱人的味道
你穿一串秋天,挂脖子上
“不管生老病死,你都愿意吗?”
“我愿意!”
现在好了
大幕拉开,观众退场
谁和谁牵手走进了戏里?
打底色,擦油彩
拍红,画眉,贴片,梳扎,插戴
插戴上锅碗瓢盆,酸甜苦辣
好的,乐起——
“说好了是一辈子
差一年,一个月,一个时辰
都不算是一辈子”
风轻轻地捶
一下,是疼;两下,是爱
说到两鬓斑白,步履蹒跚
兴许是角色转换
当那个赶羊的少年,将
绯红的桃花赶进黄昏之后
一路淌过的雨水就浇软了戏台
很安静
而你象个局外人
泊着一潭秋水
生生世世
《金色的河流》
我低头的时候,路灯正亮
树叶也亮,有秋意涌出
金色的河流
能从水面上捞起的暖色并不多
只要手一松,夜就会从幕上落下
一片片粉碎给人看
多么牵强啊。我们紧邻市井
小曲哼唱,紧追慢赶的几十年
竟然抵不过此刻的一黑一亮
所幸是灯深夜浅,一条时间的缝隙里
我们还能爬上岸来
风从背后抱住了谁?
那么多的人影,那么多的车子,那么多
碎酒瓶子的声音
总要有人过去的,蹚开河流
如我们蹚开日子
我又听到水声了
潺潺涓涓
一直
流进心底
《霞光》
你信么?人也会开成一朵花
整个下午,我满面潮红
醉如桃花
黄昏的出现妙不可言
夏天刚过,那么大的一个梨
硬生生掉进嘴里
我使劲吞咽,一些花蕾
在暗处生长
多少年后,走来一个吐气如兰的女子
据说,她的小名叫霞
《拉钩》
记住了,是一百年
我不管人的一生够不够
你跟我这么说的时候
蝴蝶一定不在身边
而我也不在蝴蝶身边
树木茂盛
它们追赶秋天的脚步水声一般
夜晚的月光真亮,像小溪
我端坐在灯上
捂着一颗滴答滴答的心
把我的未来织进诗里
一百年不长,我会在诗歌的结尾等你
拉钩,上吊
《核桃,核桃》
秋天到了
卖核桃的大叔
天天推着一车
沿街叫卖。皱巴巴的
声音,我不忍心
将他说成是一枚核桃
九月敲打着天空
他敲开时光,敲开核桃,敲开
人一生的秘密,当
那个懵懂的少年
将绿叶的阴影撵进黄昏之后
核桃的轮廓
已渐渐清晰于字里行间
谁躺在毫无修饰的孤独里?
画像的油彩开始剥落
一枚核桃带走了大叔的表情
《飞翔或者坠落》
季节的呼唤,迟迟到来
直到2008年的冬天,寒冷和孤独
再次侵袭我单薄的身体
哪一双沾满词语的手,在秩序之上
打开满坡的青草,安静地
任我啃噬?
这是一群有梦的孩子
这是一场有关文字的风花雪月
浮出水面逃离。我依靠想象
在指指点点的刀子中
葡萄生活
正值中午的翘翘板上
我
字字句句,牵动
朝朝夕夕
飞翔是不需要理由的
但我不知道张开翅膀之后
是不是都得再次
面临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