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丹阳
赵丹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0,860
  • 关注人气:1,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备的成事之道:舍小就大

(2017-06-13 09:47:13)

原标题:《反经》中的大智慧(大体)篇:舍小就大的人生智慧

 

【导读】

 

所谓“大体”者,宏观全局也。在本篇中,作者从帝王治国之道的高度出发,阐述上位者如何才能成就事业。《韩非子·主道》篇曰:“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舍小就大”——这不仅是为君之道,也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出色的精英人物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所以管仲宰辅天下之际,对齐桓公说:“揖让有礼,进退得宜,说词刚柔有度,我不如隰朋,请封他为‘大行’。开发荒地,建设城邑,增产粮食,扩充人口,利用沃土,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让无辜之人蒙冤受屈、遭受刑戮,我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大司理’。敢于冒犯君颜,进谏必忠,不明哲保身,我不如东郭牙,请立他为‘大谏’。这五个人,我一个都比不上;但是用来同我管夷吾去换,我是不干的。君上您想要治国强兵,有此五人就够了;若想图霸王之业,则有管夷吾在此。”

 

这番口吐珠玑的言语,堪称“量凿正枘”。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也以此道自持。譬如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太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所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贵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总之,选贤举能而非事必躬亲,放眼全局而非固守一隅,借力打力而非师心自用——这是《大体》一篇中所着力阐释的精髓所在。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赵蕤先生也并非提倡所有事情都该委权于人,置之不理。具体来说,位居尊要之人,所应独擅者二:一曰信赏尽能,必罚明威;二曰以庸制禄,控名责实。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抓大放小”只能适得其反,中国历史上宦官跋扈、外戚专权的现象可以为鉴!此系别论,不在此章中加以展开。

 

【反经原典】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译文】

 

    我知道老子说过:“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荀子的说法是:“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悠哉优哉地坐在那里统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怎么知道的呢?看看尧、舜怎样坐天下就明白了。

 

在尧的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费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练用于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都各自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尧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

 

【史海沉钩】

 

    本篇是《反经》中的首章,较为完备的论述了“君王南面之术”:“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刘备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在战火纷飞、流血漂橹的乱世中,昭烈皇帝以其独具一格的手法招贤纳士,广蓄良才,致使“众士慕仰,莫不归德”。更为难得的是,刘备所聚拢的这批文臣武将,俱皆感其殊遇,无论在他生前死后,都呕心沥血、奋不顾身,为蜀国的发展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事实上,除却他那两位义结金兰的兄弟(关、张)之外,还有很多人物值得一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自隆中对策之后,便倾心投效,而后奉命于危难之际,与鲁肃力促孙刘联盟,使得玄德公得以存身立业,实现霸图。故主殡天之后,他又辅佐刘禅,可说是明睿笃诚,披肝沥胆。虽无开疆拓土之功,然而却能赏不遗远,罚不阿近,且兼以身垂范,致令全国上下“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劳绩既著,义贯金石”的赵云,于建安五年追随刘备,两年后便助其阻击顽敌,锐不可当,让夏侯惇、于禁二人损兵折将。而后两扶幼主,荡寇荆南,克定祸乱。景耀四年,少帝在下诏时给予嘉许:“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强挚壮猛,摧峰登难”的黄忠,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感念刘备厚恩,加以归附,并助其攻伐益州。在战斗中,他“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一路打到涪城。刘璋派遣部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前来阻挡,都被击败。见此形势,守将李严、费诗望风而降。建安二十四年,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将又在定军山扬威立功,赐爵关内侯。

 

    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杨洪,早先是彭山小吏,后被刘备拜为功曹,其为官心怀百姓,急人所难,以廉自戒,任人唯公,不植私党,为此甚至开罪了好友张裔。汉中之役时,他更是勤于职守,稳定后方,保障供给,毁家纾难。杨戏在《季汉辅臣赞》评价他说:“越骑惟忠,历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

 

    威武不屈,凛然赴死”的傅肜,在夷陵之战时担任别督,后刘备被陆逊击败,傅肜为了主上不受楚囚之辱,以身犯险,断后拒战。后兵人死尽,吴国将领劝他归降,傅肜骂道:“吴狗!怎么会有投降的汉将军!”于是战死。

 

    清贫俭约,政绩卓然”的董和,曾任益州牛鞞,后任刘备手下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他殚精竭虑,筹谋划策,每每料事于前。自其居官食禄以来,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二十多年,临终时家中竟然没有一石粮食的私财。

 

    不饰意气,善恤卒伍”的邓芝,在刘备入川时任郫城府邸阁督,后因克己奉公,严谨缜密,官箴颇佳,被擢为尚书。章武三年,他不辞艰险,前往江东,劝说孙权,陈以“唇亡齿寒”之意,令吴、蜀两国重结秦晋。建兴六年,邓芝为了北伐大业,不惜舍身饲虎,诱敌主力,与曹真旷日对峙。延熙十二年,涪陵国人杀死都尉反叛,邓芝率军前往征讨,将其渠帅枭首,使百姓安居。公元251年,邓芝逝世。其为将二十余载,断事明快,待下如亲。家中的浮财都被用来犒赏兵卒,身上的衣食都从官府资取,虽然权倾一郡,然而家小却无法避免饥寒交迫的窘境。

 

    另有庞统、简雍、吕凯、费祎、孙乾、陈震、蒋琬、董允、秦宓、马良、程畿等等豪杰,也都为刘备的江山留了汗,洒了血,出了力。

 

    如果说刘备与以上诸人的倾盖相交,不过是“茅庐三顾,渭水同车”的老桥段,那么他与法正之间的这段君臣际会,足可誉为“古今盛轨”了。


 

刘备的成功之道:抓大放小,任人以贤

 

    众所周知,按照孔明“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益州乃是必取之地。于是在建安十七年,刘备佯装进军葭萌,声称要北伐张鲁,为刘璋解除心腹大患,实则按兵不动,准备伺机夺取巴蜀。后因内应张松谋事不密,身死人手,刘备不得不与刘璋公开决裂,短兵相接。

 

    羸弱之旅自然不敌虎狼之将,转瞬之间,刘备已经拿下巴东、广汉、犍为,刀锋所向,直指成都。此时此刻,刘备是喜忧参半、百感交集。高兴的是自己的军队奔逸绝尘,频频攻城克府,声势日壮;烦恼的是这回的敌人也是刘氏宗亲,而且已无抵抗之力,如今假若再行相逼,难免要背上“同室操戈、狼子野心”的恶名。

 

    就在这进退两难之际,法正站了出来,说愿意修书一封,向刘璋讲明利害,盼其能够顾全大局,不战而降。

 

    信中之言辞大略如下:“法正我禀性缺乏才智,现在您与左将军友好结盟受到损害,我担心您身旁的人不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必定会把所有过错都归咎到我一人身上,使我终生蒙受耻辱,也使您连带受辱,故而失身流落在外,不敢回去复命。怕您厌恶我的言语声音,所以这期间也不敢向您写信致意。回想起往日您对我的恩情,我常常翘首西望,心中极为悲伤惆怅;然而我考虑还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以披露自己的心迹。从事情的初始直到最终,我绝没有隐瞒任何真情,有言不尽意表白不清之处,是我愚笨拙劣,诚意没能将您打动,以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现在国事危急,大祸临头,虽然我流落在外,张口就会增加您对我的怨恨,我觉得还是应该把心中要说的话说出来,以剖明自己的忠心。

 

  将军你的本心,法正我是了解的,实际是谨慎小心不愿得罪左将军,而最终还是引起矛盾,是因为您身边的人不明白英雄处世从事的道理,以为可以违背信义誓约,凭着意气办事。他们长期以来,追求顺耳悦目,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皆因他们缺乏远虑不为国家作长远打算。事变发生以后,他们又不能估量双方势力的强弱形势,以为左将军孤军远道而入,缺乏粮草储备,故想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左将军自白水关到此,所过郡县全被攻破,将军您所有的行宫、营寨,日益孤立衰落。雒下虽有兵马上万,但都是败阵之卒、破军之将,如果打算凭此军队争一时战斗的胜利,那么兵将势力确实不相当;打算长期相持来消耗左将军的粮草也行不通,因为左将军的营地已扎守坚固,粮草已有了积囤,而将军您的地盘日益渐少,百姓日益困穷,敌对力量越来越多,军需供应又被远远隔开。以臣愚见,真正粮草先竭、无法坚持长久的却是将军。照目前两边情况相持下去,将军实难维持。现在张益德率领数万之众,已平定巴东,进入犍为境界,并分兵平定资中、德阳,正三路向前挺进,您如何抵挡得住?原来替将军谋划的人,肯定说左将军是孤军远来而缺乏粮草,运送不及,而且兵少无援。如今荆州入蜀的道路已被开通,左将军的军队比原来增强几十倍,还有东吴孙权将军已派遣他的弟弟及李异、甘宁等领兵做后援。比较主客双方的形势变化,如果您想凭土地广大来取胜,而今对方已完全占领了巴东,广汉、犍为也大半被攻占,巴西郡又非将军所有了。计算起来益州所能凭依的只有蜀郡,而蜀郡已经不复完整,益州土地已三分失二,官员百姓已疲惫不堪,每十户人家就有八户企图起来作乱。如果敌军离得远则百姓忍受不了长久的劳役,敌军进逼近则他们就会投降反叛。

 

  广汉郡各县就是明证。此外鱼复县与白水关,实在是决定益州祸福成败的门户,如今两门全被打开,坚固的城池皆被攻破,各路军队都被击败,能战的兵将已损失殆尽,而敌军几路进击,已攻入益州的心腹之地,而您仅能困守成都、雒城二地,谁存谁亡的局势,昭然可见。这只是大致情形,比较明显易见,至于其余曲折隐伏的因素,就难以一一用文字表述清楚了。像我法正这种下愚之人,尚且明白如此局面再难扭转,何况将军您身旁聪明多智的谋士,岂能不明白事情的必然后果?他们靠暂时的苟且侥幸,乞求容身,献媚邀宠,不作长久打算,不肯尽心献上良策。如果事情危急大势已去,他们将各自谋生逃命,保全自家门户,调身转背,就会作出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打算,绝不会为将军您尽忠死节,反过来您的家口还会受到他们带来的忧患。我法正虽已蒙受不忠的诽谤,但扪心自问我并未有负于您的恩德,顾念我们之间的君臣名分义务,我实在为将军疾首痛心。左将军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而举兵前来,对您的旧情依在,并无敌意,我窃以为您可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改变策略,以便保全自己的家族。”(译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刘璋及其部属接到信后,觉得字字千钧,环顾四下,又见城池将陷,故再三权衡,不久后,便出城投降。

 

    刘备见法正有蔡泽、甘茂之才,于是任命其为蜀郡太守、覃丽扬武将军。

 

    上任之后,法正恪尽职守,着意为刘备拉拢士族、举荐贤才。

 

    但由于其性情太过快意恩仇、我行我素,所以不免于谤。有人就借这个机会向刘备进言,说蜀地初定,文法羁縻,人心不服。当此关节,应该凡事亲理机宜,耳提面命。切莫轻用外邦,以致基业倾覆。

 

    刘备对此充耳不闻,只是置之一笑。因为他深谙治世御人之道。《礼记·缁衣》篇曰:“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正是因为自己初来乍到,还处于“三九之位,未见其人”的境地,才更应该就地取材,以示恩信。倘若横加猜忌,一味排斥异己,到头来不免沦为孤家寡人。昔者伏羲主政,不恃己能,而是以“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陆居北,赫胥居南,昆吾居西,葛天居东,阴康居下,分理宇内”,由是“政化大治”。这才是帝王韬略!至于“凡事亲理机宜,耳提面命”,充其量是一介尚书的风范,绝非人主所当为。

 

    于是,他不但不对法正加以罢黜,反而恩宠更深。事实证明,此举非但不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而且还赢得了十分丰厚的回馈。法正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其“以身挡箭”、“计斩妙才”,立下了汗马功绩。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

 

    刘备有一次与曹军在作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却大怒不肯撤军,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了。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兴势山山麓扎营,与率军前来的夏侯渊部对峙。当时夏侯渊(字妙才)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张郃率亲兵搏战,虽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抵挡不住刘备军的轮番攻击,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

 

    夏侯渊将精兵分拨一半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南线。随后刘备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此时,法正看准时机,见夏侯渊正处于劣势,提议全力进攻夏侯渊,刘备于是命黄忠居高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夏侯渊猝不及被黄忠斩杀,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不久,曹操亲征,听闻是法正献计取汉中,因而感慨不已叹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

 

    接下来的战事中,曹操虽然兵力占有优势,但是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与曹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到了夏天,曹操不得已而引军还,刘备遂占据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可以说,刘备的成功,正是对《反经》中“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这一要理的出色运用。

 

    相反,“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成,魏昭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反面教材。相传昭王为政时,十分信不过手下的大臣,于是想亲自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就对孟尝君说:“我想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孟尝君说:“大王想参与管理国家的事务,那么为什么不试着学习法令呢?”昭王才读过十几条法令,就忍不住躺下打瞌睡了。别人问他因何困倦,昭王显得力有不逮、精神疲惫道:“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由此可见,君主不想着学习“赏罚以道”、“控名责实”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反而试图越俎代庖,替下司职,那么打磕睡不也是很自然的吗?(取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现今有劳形草草、身心两乏却使事业发展长期无法突破瓶颈的领导,大都与魏昭王类似。


    作者  赵丹阳  微信公号:wuleihuaji  QQ:794487361  聊天号:zhaodanyangok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