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景区6:画中游
画中游位于万寿山前山西部半山腰的青山翠柏中,这是一组由各色琉璃瓦组成的建筑群,共有三亭二楼一斋一牌坊。它们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起伏变化,高低相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登临此处,可饱览山湖美景,犹如置身画中游览。
画中游始建于乾隆年间,题名“澄辉阁”,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重建。
画中游依山而建,正面是一座两层重檐八角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正殿。建筑之间有建于山石之上的爬山廊和石洞相连通。由于地处半山腰,空间层次变化多端,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因地制宜,随山就势,错落有致,上下呼应。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即像一幅轻彩相宜的水墨画,又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居于正中的画中游是一座楼阁,八角重檐,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山石即是后墙。
阁两侧的爬山廊也建在山石之上,陡峭险峻,攀爬十分吃力。爬山廊中部有两座八角重檐攒尖小亭,分别通向爱山、借秋;还可经此穿过石洞而登临阁的上层。
画中游的上层则是八角形的敞亭,东、南、西三面视野开阔。
画中游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楼,东曰爱山,西曰惜秋。两楼均贴山而建,正面两层,背面则为一层。
画中游的正北面依然是高高低低的石阶,山石之上一座汉白玉石牌坊屹立眼前,威严而又肃穆。
进入石牌坊,是个由爬山游廊环抱而成的庭园,正中五间正殿亦名为“画中游”,也名澄辉阁。
从澄辉阁后身的院门可以通往万寿山,院门是一个华丽多彩雕饰精美的垂花门。垂花门原是大家宅院中内外分界的标志建筑,即通常所说的二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其檐柱不落地,垂吊檐下,称为垂柱,下有垂珠,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等形状,并饰以彩绘。画中游的垂花门有多达六个垂莲柱,十分罕见。
出垂花门,左侧山坡上就是湖山真意轩,是一座五间敞轩,原名“清音山馆”。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重建。无论是湖山真意还是清音山馆,都点明了此处建筑依山得水,山水的真情自然在这里意趣盎然,是领略山水真谛的绝佳场所。湖山真意轩位于万寿山西部山峰的转折处,比画中游更高一层,这里视野更加开阔,远远望去:远山、近树、田陌、宝塔、碧湖尽收眼底。轩中的楹柱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取景框,立于轩中,每框一景,景景不同。
(画中游近三年一直在维修中,待重新开放后补充图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