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景区7:乐寿堂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德和园及仁寿殿,西接长廊,是颐和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生活游乐场所,也是慈禧在颐和园中的寝宫。慈禧从水路到颐和园,就在乐寿堂前的水木自亲码头上岸,穿过正门,绕过青芝岫进入乐寿堂。乐寿堂原为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而成。
乐寿堂建筑群有正门五开间“水木自亲”穿堂殿。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水木自亲码头上有一个高大的门子型灯杆,称为“龙灯杆”,也叫“探海神杆”清代晚期夜间上悬汽灯,为码头、玉澜堂院内等照明之用。

龙灯杆上面横梁为镀金铜雕件,上有二龙戏珠、祥云缠枝草图案,横梁的宝珠下有滑轮。
水木自亲穿堂殿
1908年,清政府开通了颐和园水木自亲殿经西苑至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专备上用的电话专线,专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使用,致使颐和园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及外交指挥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2010年颐和园皇家通信历史文化展在水木自亲殿开展,展出内容包括1921年在养心殿安装的、供溥仪专用的木制磁石式电话机复制品,皇家专用大龙话机,光绪年间的电话清单等。
在颐和园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北太湖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其石润色青,形如朵云,体态庞然却灵秀,高4米,长8米,宽2米,约重百吨。1750年,乾隆帝为贺其母六十寿辰,在颐和园建乐寿堂时,将遗于深山二百年的“青芝岫”巨石移入此堂院内。与院里的古玉兰、海棠、牡丹相映成趣。尤其在夏秋季,该石全身苔藓斑驳,翠碧欲滴,别有意韵,成一胜景。“青芝岫”镌有乾隆帝题诗。
青芝岫
由于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脱落,“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
乾隆的《青芝岫诗》也还残留于石上,东侧的“莲秀”,西侧的“玉英”均清楚可见。
为了迎合乾隆的兴趣,大清朝一批大臣也在石头上题诗助兴。皇封或是臣题均属石之最高待遇与光彩,超越了别处之石艺术价值与尊贵地位,使此石别于它处之石。
乐寿堂按照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宫,东套间为更衣室。起居室内,用名贵木材紫檀雕制的相当精致的“御案宝座”,设置在室内中间,在其后有十五折的玻璃屏风,将室内照的格外宽敞。在其两侧,插列有孔雀羽毛掌扇。

乐寿堂
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二字,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堂前摆放着一对铜鹿,一对铜鹤和一对铜瓶,寓意六合太平;而这些装饰物的底座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章,那是圆明园中慈禧的发祥地。
底座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印章

乐寿堂后身
乐寿堂是前后两进的大型四合院:东配殿面阔五间,为穿堂殿,向东经过永寿斋的前院。
东配殿
东向匾额:润璧怀山
西向匾额:舒华布实
西配殿与东配殿形制相同,向西过扬仁风的前院经邀月门进入长廊。

西配殿
东向匾额:仁以山悦
西向匾额:景福来并
后院有面阔九间的后照殿,后院向东的小门通向东跨院永寿斋,向西的小门通向西跨院扬仁风。
永寿斋是乐寿堂的东跨院,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在颐和园的住处,俗称“总管院”。这组建筑西邻乐寿堂,东靠近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

永寿斋院门
按清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住正房。但是李莲英一反常规,不仅住了正房,而且占了一个很大的院子。永寿斋的室内比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还宽敞。但是,人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院不是标准的四合院。有人说这个院子之所以建成三缺一(缺西房)的形状,可能与李莲英的太监身份有关系。
后院(北望)
后院(西望)
后院正房
正房与西厢房
西厢房前水井
后院西墙有门通往乐寿堂后院
扬仁风是乐寿堂的西跨院,俗称“扇面殿”,语出《晋书·袁宏传》中“辄当奉杨仁风,慰彼黎庶”。扬仁风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扬仁风自成院落,依山修建,呈长方形,前辟月洞门,门内方池,池北隙地草坪,缘地有假山,园中北部顶端石阶上的殿宇呈凹面状,好象一幅扇面。
西跨院院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