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王府
阿拉善王府位于毡子胡同7号。这是一处规模不大,但非常精致又很有特点的府邸。辛亥革命以后没有被其后裔变卖、拆毁的清代蒙古王府——北京阿拉善王府。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座王府曾经被称为罗王府、塔王府及达王府,是因蒙古阿拉善第三代亲王罗布桑道尔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的征战中建有殊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拨银赐建。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碑

西城区说明牌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依中轴线将王府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院以一座西式小楼为主,周围还有一些中式平房,在入口处有一个四方亭,方亭前面有一个混凝土砌成的坡,可以走人也可走汽车。通过方亭进入一个小院,小院内有海棠树,开的花是一簇一簇的。再往里就是过厅,这是一座前廊后厦的凉房。穿过过厅就是小楼前面的小院。楼上南侧是一座玻璃廊子,三个立面及顶部全由玻璃构成,冬天能接受充足的阳光,所以非常暖和。玻璃廊子外面是一个露台。

兆惠府遗存
兆惠府遗存位于前井胡同3号。是清朝大臣兆惠的府第。兆惠(1708年-1764年)是清朝雍正朝内阁中书,乾隆朝内阁学士、刑部及户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先后参与平定准噶尔部、巴雅尔、阿睦尔撒纳、回部霍集占叛乱,晋封武毅谋勇一等公。兆惠逝世后,乾隆帝亲自临丧,赠太保,谥"文襄"。嘉庆元年,命将兆惠配享太庙。

北京市文保碑
兆惠府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个院,中间由东西向且西口封闭的小胡同分隔,北院大门设在东墙南侧,为坐西朝东的三开门。中院垂花门内是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以北是正房五间带耳房,后楼七间。东院有两进院落。南部的西院是马圈,东院是佣人住房。如今,兆惠府仅存北院内的一组三合院。残存面积285平米。
西城区文保碑
二道门是一个漂亮的垂花门
礼王府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明代是崇祯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此地后为礼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此处府邸并非最初的礼亲王代善之府,而是代善之孙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王府。杰书时称康亲王,故府亦称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府毁于火,由当时的礼亲王昭连集资于原址重建,即现存之邸。
北京市文保牌
王府规模宏大,占地广阔,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话说的是,“礼王府房,豫王府墙”,就是说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由此不难看出礼王府的规格,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之高。礼王府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最大的就要数礼亲王府和豫亲王府。
抗战期间,王府曾为华北学院的宿舍,解放后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中路主体建筑大多保存,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总体保存尚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