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清王府:恭王府及花园
恭王府位于什刹海西北角,前海西街17号。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王府始建于十八世纪末,早期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宅第,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和珅获罪,宅第被没收赐与庆郡王,咸丰元年 (公元1851年)改赐给恭亲王爱新觉罗·奕。

国家级文保牌
清代王府有严格的规制,规定亲王府有大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形成多进四合院,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逾制的。不少府邸有后花园。但许多王府经历沧桑,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恭王府是北京现存最完整、布置最精的一座清代王府。著名学者侯仁之称之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及花园示意图

鸟瞰图

门票
(一)恭王府
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中路的三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一百六十米,有四十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三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
王府中路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
1、头宫门







2、二宫门





3、银安殿
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复建的银安殿呈现出恢弘气势,在形制上还原了王府盛时气象:正殿采用歇山顶、五彩斗拱,绿色琉璃瓦衬托着屋脊上的吻兽;配殿用灰筒瓦,三彩斗拱;耳房为双卷勾连搭,一斗三升斗拱。


银安殿西配殿

银安殿东配殿
4、嘉乐堂
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由证实,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




嘉乐堂后身

嘉乐堂的东配殿为神器库,西配殿为银库。东配殿廊下至今仍存有石碑一块、碑高0.96米、宽0.84米、厚0.20米,上刻清道光皇帝御笔画两幅。

上幅题“东篱逸趣”,钤“道光御笔”玺一方,下署“道光戊子御笔”,钤“道”、“光”连珠印;下幅题“清芬晓露丛”,钤“养正书画”印一方,下署“御笔”,钤“道光”印一方。碑下方署“和硕恭亲王子臣奕訢尊藏墨宝、和硕醇亲王子臣奕譞摹勒上石”。
5、后罩楼
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后罩楼中部为佛楼:






后罩楼东部为瞻霁楼:


后罩楼西部为宝约楼:


宝约楼西部为水法楼:


箭道


后罩楼的后檐墙上每间上下各开一窗,下层窗长方形,上层为40多个绝无重样、形式各异的会锦窗,形状有棱形、扇形、桃形、石榴形、方形、六角形等,窗口砖雕蝙蝠、鱼、磬花纹,取福庆有余之意,雕琢精细。相传这里曾是和珅的藏宝楼,当年每扇窗户都对应了不同宝物,和珅只要一看窗户,就能明白那里藏了什么。

王府东路
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
东路的东二府门外的厢房:

西厢房听风阁


东厢房晴花屋

1、多福轩
东路前院正房为原丰绅殷德的延禧堂改名的“多福轩”,这里是恭亲王奕訢会客的场所。当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奕訢全权负责与英法联军的议和事宜。而奕訢在被迫无奈之下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多福轩”也因而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屋内是按原装摆放的。每开间南北各悬“福寿”匾一、东西山墙各悬“福寿”匾一,除中间屏门留有慈禧御笔“尚德延熙”匾外,此厅共悬挂11块“福寿”匾,此厅共悬挂11块“福寿”匾,故名“多福轩”。
2、乐道堂



王府西路
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此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

西二府门


西路的西二府门外的厢房:

西厢房乐善斋


东厢房尚善斋

1、葆光室
葆光室是个穿堂厅,卷棚顶,五开间,采用小五架梁式构成,带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两侧各有三间耳房、三间配房。葆光室的主殿及东、西厢房前均有回廊,连续贯通,是府内唯一完全由回廊环绕的院落。



咸丰皇帝赐匾额

2、锡晋斋
西路四进院正厅“锡晋斋”,原名“庆颐堂”,和珅府时堂名,源于乾隆皇帝所赐“庆颐良辅”匾额,后小恭王溥伟改作“锡晋斋”。这是一座记载着和珅罪状的恢宏建筑。此斋七开间,前后出廊,后出五间抱厦,平面呈凸字形,其内部正中三间为大厅,东、西、北三面是两层仙楼,有楠木精雕的碧纱橱、栏杆,鼓墩式下承覆莲座的柱础形式保留乾隆时期建筑特征。




当年和珅命令工匠完全仿造故宫宁寿宫格局施工,设“周制”仙楼,屋内隔断用金丝楠木打造,外看为一层,但实为两层,精巧异常。



东配殿乐古斋


西配殿尔尔斋

(二)恭王府花园
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布局、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造园模仿皇宫内的宁寿宫。全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颇高。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
花园示意图

门票
恭王府花园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建成后曾为京师百座王府之冠,是北京现存王府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堪称“什刹海的明珠”。其中园中的西洋门、“福”字碑、大戏楼并称恭王府“三绝”
全园布局分中、东、西三路。
花园中路
恭王府中路的建筑是花园主体。花园与前部王府建筑由一过道(即箭道)相隔,花园的大门是一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处于花园中轴线的最南端。进门后“独乐峰”,是一块高5米余的太湖石,过了独乐峰,正北是“安善堂”,当时恭亲王在此设便宴招待客人。越过安善堂,即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山上有平台名“邀月台”,山下有洞,曰“秘云洞”,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中。中轴线的最后一组建筑是“蝠厅”。
西洋门
花园的正门是一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处于花园中轴线的最南端。西洋门为恭王府“三绝”之一。
过夹道,见前面有立石如壁,曰:飞来峰。独乐峰是一块高5米余的太湖石,虽是园中点缀,但起着屏风的作用。过飞来峰,就是中路第一进院落。


此石独特之处还在于仰望只见“乐峰”二字,而“独”字隐于石的顶端,颇有深意。
蝠池
独乐峰后有一形似蝙蝠的小池塘,名为“蝠池”,也叫“元宝池”,含有“祈福”的寓意。在池的四周围种着数棵榆树,每到春末,榆树钱纷纷落入蝠池中,因“钱”落池中,故蝠池也有着“聚宝盆”的别称。蝠池借“福”和“财”的谐音,护佑主人吉祥富贵。
安善堂
过了蝠池,正面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宽敞大厅,坐北朝南,彩绘装饰富贵堂皇,名曰“安善堂”,前有抱厦,侧有回廊,连接东西配房。形似展翼大蝙蝠。仍与前面的蝠池相呼应,取福的谐音。这安善堂布局精美,建筑雄伟,面积近400平方米,曾是恭亲王奕訢宴请宾客之处。
安善堂东是面阔三间的明道斋,意为明示道理,彰显文采。其名与棣华轩之名均为咸丰皇帝御题。两屋遥相呼应,以示文武双全。 安善堂西是面阔三间的棣华轩,“棣华”意含兄弟情谊。奕訢与咸丰皇帝年轻时曾共创枪法和刀法,道光皇帝专此命名为“棣华协力”、“宝锷宣威”,意为兄弟合力,共扶江山。
明道斋
棣华轩
滴翠岩
安善堂后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滴翠岩是以太湖石叠砌而成,山顶湖石形如二龙戏珠,东西龙头下各卧藏带孔水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可奇怪的是只见龙头不见龙尾,原来当年和珅把龙脉和龙尾设计在滴翠岩下的秘云洞里,而龙脉的正中央即为“福”字碑。
秘云洞
滴翠岩山上有平台名“邀月台”。滴翠岩下有石洞,名:秘云。秘云洞其实洞很窄,也不是很长,那“福”字碑就镶嵌在洞中墙壁上。
福字碑
秘云洞的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后祝寿写的“福”字碑,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碑高1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福”字碑为恭王府“三绝”之一。
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直到建国初,周总理在一次接见外宾之后在花园无意中发现假山上面石头的形状像龙头,按说龙头下必有国宝,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郭沫若,打开被封的洞门,发现了福字碑,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当年写给孝庄太后的福字,而盖在福字中央刻着“康熙御笔之宝”的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
这个“福”少写了一笔,寓意福不求全,是康熙为祖母孝庄皇太后“请福续寿”写的。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喻“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之意。
邀月台

滴翠岩的顶端“邀月台”是全园的最高点,台的两侧有爬山游廊,传说古时候人们把台阶看做是坎坷,府主为了自己的一生能够顺利,就修建了这条没有一个台阶的斜廊。
邀月台上建有一座簃顶敞厅,名“绿天小隐”。每年中秋节,恭亲王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共同登台赏月。
韵花簃
爬山游廊连接的西配房名“韵花簃”,簃即为堂边小屋。韵花簃即是看花听曲之屋,它是一间方塘边的临水小屋,位于中、西路之间两条长廊的连接处。夏秋时节,恭亲王常在此散心静坐,赏鱼观山。
退一步斋
爬山游廊连接的东配房名“退一步斋”,与庭院西侧的“韵花簃”遥相对应,东侧紧邻大戏楼,有退一步则海阔天空之意。
蝠厅
中轴线最后一进院落终点是蝠厅。这个建筑有五个开间,顶棚卷檐翘起,屋外还有回廊,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蝙蝠的平面,故名蝠厅,当年恭王府众人称此处为“蝠房子”。


恭亲王奕訢经常与至交在此谋划军国大事,民国年间为恭亲王之孙大画家溥儒(溥心畬)的书房。
蝠厅以斑竹彩画为装饰,在花园主山和府墙的蔽护下,幽静而秀美。
早先福厅的所有梁柱皆是竹子所制,在重修时采用了水泥做柱,外面用油漆彩绘绿竹,形成了现在这种外观效果。
花园东路
东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戏楼(怡神所)、沁秋亭、竹子院、香雪坞、听雨轩等。

西洋门两旁以青石假山做墙向东西延续,偏东侧有羊肠小道左弯右转通往花园东路。
沁秋亭
飞来峰东有一小亭,单檐六角攒尖顶,名沁秋亭,俗称流杯亭。 地面上有流杯渠,从亭后山上注井水入渠,再从暗道泄入不远处的蝠池,所谓肥水不留外人田。这渠亦有讲究,实为草书“亭”字形,从东面看,构成一个“水”字,从南面看,又像是一个“寿”字。昔日府主人常邀亲朋好友围坐亭廊,饮酒赋诗,做兰亭之会。
垂花门
沁秋亭东是一处精致的院落,院墙正中是一道垂花门。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即指此垂花门。这道门之所以叫垂花门,是因为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此门的形状似皇宫中的“毗庐帽”门样式,据说这也是和珅当年谮越获罪的原因之一。
垂青樾
垂花门前四棵龙瓜槐,树冠如撑开的伞盖,夏季浓密弯垂,树下清凉荫爽。东边的两颗据考证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为和珅时期栽植,珍贵异常。
竹子院
进入垂花门,翠竹摇曳送来阵阵清凉,一派“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象。

香雪坞
竹子院内西房三间,取名香雪坞,是王府女眷小憩之处。
牡丹园
穿过竹子院的月洞门,就是牡丹园,院内种植数珠牡丹,因春季牡丹花盛开而得名。北侧有一高大的藤萝架,春季倒挂串串紫色藤萝花,藤萝架后就是大戏楼。
大戏楼(怡神院)
大戏楼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建筑形式是三券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厅顶挂着宫灯,地面方砖铺就。这里除了演戏之外,还是当年恭王府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大戏楼为恭王府“三绝”之一。

屋内南面是高约1米的戏台,用紫硬木雕花隔屏分为前台和后台,上面悬挂着写着“赏心乐事”四个大字的匾额。

戏楼天花板和内壁满饰彩绘藤萝,紫花盛开,连绵缠绕,使观者有在藤萝架下看戏的感觉。
据说整个大戏楼虽为砖木结构建筑却没有用一根铁钉。为了保证还原逼真的音响效果,将戏台底下掏空后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身处戏楼里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不借助任何传声工具的演员的演唱。


中间是宽敞的池座,北部包厢是恭亲王看戏之处。
听雨轩
大戏楼的东侧有一排房屋是听雨轩,主要是王府宾客看戏中间的休息之所,屋内分为男宾和女宾休息室。
梧桐院
梧桐院是一处单独小院,里面种植高大的梧桐树。虽然院名很好听,但其实是恭王府的冷宫,凡是王爷不喜欢的妻妾都被关在这里,最终都郁郁而死。
花园西路
西路的主要景观是湖心亭、妙香亭、榆关、澄怀撷秀、龙王庙、山神庙等景观。
龙王庙
龙王庙供奉龙王之首的东海龙王,按阴阳八卦推算,龙王庙恰处花园中的“水”位,因水置龙,以镇一方。
榆关
为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额书曰“榆关”,榆关即长城的山海关,是长城的象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美称。当年,清帝就是从此入关,在园中设此关足以表示园主不忘记清祖从山海关入主中原的史迹。
山神庙
山神庙是祭祀“四仙”的地方。所谓“四仙”分别是狐狸、刺猬、黄鼠狼和蛇。据说,这几种动物在园中常有出没,府中人为了除病去灾,常在庙前烧制供奉,以求保佑平安。


养云精舍(益智斋)


妙香亭
“妙香亭”为双层木结构的八角莲花形平顶式方亭,当丁香花盛开之时,清香扑鼻,因而得名。
方塘水榭(湖心亭)
澄怀撷秀的南边便是方塘水榭,这是恭王府花园西路的主要景观。水上几只鸳鸯悠哉游哉的在平静宽阔的碧波中游弋,好似一幅天然的美景图画。



仿古人画舫之意而建湖心亭,有一座船型的小桥相通,碧水之上,王爷、福晋、阿哥、格格们赏荷垂钓、吟诗作画,颇有江南山水之意境。



恭王府内“处处见水”,而且最大的湖心亭的水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清代的北京,要往住宅中引入活水,必须要经过皇帝的特批,恭亲王府是少有的几个享此殊荣的王府之一。

凌倒影
凌倒影,实际上是一组高低不一的天然石笋,周边绿色植被茂盛,西枕奇峰,东临水榭,当风静波澄时,水底楼台倒影清晰,如镜反射。

澄怀撷秀
澄怀撷秀为面向水池而建的一组建筑。正房为勾连搭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后出廊;前后檐绘有苏式彩画做装饰。此屋前原有海棠数珠,故又名海棠轩。




恭亲王后裔爱新觉罗毓嶦先生亲笔题写了“澄怀撷秀”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在正房明间前檐。
宝朴斋
澄怀撷秀的东配房宝朴斋与原有的西配房韬华馆曾为藏书之所,其名称与澄怀撷秀寓意为摄取才秀,璞玉浑金,韬光养晦。
诗画舫



看这园中景物,不禁感慨万千,想当初修建花园时,得多么的煞费苦心。可偏偏这个园子的历代主人,或魂断午门,或屡遭排挤,纵有富贵,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