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华岛是北海公园的主体,四面临水,南有永安桥连接团城;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岛上万木苍郁,殿阁栉比;巍巍白塔立于琼岛之巅,成为北海公园的标志。除了中轴线永安寺-善因殿-白塔景区,东西两侧也有很多看点。
图中英文字母“A-I”为永安寺主要建筑代号,“1—45”为岛上主要建筑。
琼华岛主要建筑
:
1双虹榭 |
10 、撷秀亭 |
19、漪澜堂 |
28、智珠殿 |
37、嵌岩室 |
2蓬壶挹胜亭 |
11、酣古堂 |
20、道宁斋 |
29、琼岛春荫碑 |
38、环碧楼 |
3、揖山亭 |
12、阅古楼 |
21、晴栏花韵 |
30、见春亭 |
39、一壶天地 |
4、蟠青室 |
13、烟云尽态亭 |
22、戏台 |
31、古遗堂 |
40、延南薰 |
5、一房山 |
14、亩鉴室 |
23、建塔修塔碑 |
32、恋影亭 |
41、小崐邱 |
6、琳光殿 |
15、分凉阁 |
24、慧日亭 |
33、看画廊 |
42、仙人承露盘 |
7、甘露殿 |
16、倚晴楼 |
25、览翠轩 |
34、交翠亭 |
43、得性楼 |
8、水精域 |
17、碧照楼 |
26、陟山桥牌楼 |
35、写妙石室 |
44、抱冲室 |
9、妙鬘云峰亭 |
18、远帆阁 |
27、半月城 |
36、盘兰精舍 |
45、邻山书屋 |
琼华岛西南有一座临湖建筑双虹榭,为五开间硬山卷棚灰筒瓦顶,前面带三开间悬山卷棚灰筒瓦顶抱厦。
双虹榭
双虹榭旁有一方亭,形状如其名称,四角攒尖,璇子彩画,每面有四根立柱,共十二根立柱。

方亭
沿双虹榭北的上山砖路前行,可见永安寺意远亭下的蓬壶挹胜亭。 蓬壶挹胜亭建于乾隆三十八年。亭为灰筒瓦六角攒尖屋面,砖雕宝顶,原亭早毁,只基座尚存。现在的蓬壶挹胜亭是1993年在原基座上,依原式复建。

蓬壶挹胜亭
继续沿路转向西北,位于砖坡道北侧隐约可见右上方的揖山亭,目前通往揖山亭的路被封闭(近处可从悦心殿西侧矮墙处观看)。 揖山亭名称典出《诗经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把高山美德当成人所共敬的品质。

揖山亭
沿路下行,有假山围成一小内湖,湖口一座三折玉带桥。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桥长17.4米,宽3.88米。此桥特别之处是桥体为三曲折石拱桥,中折是圆拱券桥洞,起浮转折桥的望柱、栏板状如玉带,故此桥称小玉带桥;又因桥拱券高耸,也有人把它称为罗锅桥。

三折玉带桥
桥东山坡建有一高台,高台由三十六间游廊环绕,自成一体,并有蟠青室、一房山等殿堂建筑。“一房山”乃乾隆皇帝提名。 蟠青室,坐北朝南,歇山顶,面阔三间前带廊,额枋为苏式彩画 《养吉斋丛录》卷十八载:“琼华岛有蟠青室,皆假山也。”夏秋季节这里环境非常美。


桥东山坡是由蟠青室、一房山组成的建筑群。
最高处屋顶为一房山,稍低处屋顶为蟠青室。

一房山,三开间,坐西朝东,南山歇山,北山硬山灰筒瓦卷棚屋面。南次间为两层,地下层满用黄太湖石堆叠而成,呈山洞状并有石踏跺可登至一房山室内。装修与蟠青室相同。一房山北山墙西侧有攒山门可通至耳房。耳房,一开间,硬山灰筒瓦卷棚屋面,前后均为砖坎墙支摘窗。沿蟠青室北面游廊,宛转而上可登至揖山亭。此处游廊共18间,灰筒瓦卷棚顶。两侧装横楣坐凳。

蟠青室后身

蟠青室,三开间座北朝南,西面歇山,东面硬山灰筒瓦卷棚屋面。明间前后隔扇门各四扇,次间前后均为坎墙支摘窗。东南、西北共有游廊33间,灰筒瓦卷棚屋面,前后檐均为横楣坐凳。蟠青室东山墙南部叠有黄太湖石洞口,可进一房山南次间地下山洞。
蟠青室、一房山建筑群的环廊

琳光殿南牌坊处的一个朝北小门是一房山的入口
向北行是由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从下到上组成的一组建筑。
沿琼华岛西侧山坡形成一组以白塔为中轴线的对称式建筑
河岸边由低到高三座殿宇分别为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
琳光殿坐东朝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三间,一斗二升交,额麻叶头斗拱枋为旋子彩画。南北各有耳房三间。琳光殿南北两侧立有牌坊。

琳光殿
琳光殿,明间前后均为隔扇门四扇,次间均为城砖乾摆坎墙推窗。两山墙均为城砖乾摆下肩,上砌城砖,外抹红麻刀灰,两山后檐留有攒山门,两侧抄手扒山游廊可达甘露殿。游廊外侧乾摆下肩,上部砌砖抹白麻刀灰,馒头顶,内侧装横楣坐凳。
琳光殿前南、北两侧牌楼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北面牌楼额曰“静游”,曰“纫香”;南面牌楼额曰“芳渌”、曰“舞藻”,早年倒毁。 1993年复建。
琳光殿南牌坊

琳光殿北牌坊
甘露殿和水精域侧面

甘露殿位于琳光殿东之山坡上,三开间,前出廊,歇山灰筒瓦屋面,脊兽俱全。前檐明间隔扇门四扇,两次间为城砖乾摆坎墙,上装推窗。两山墙及后檐墙为城砖乾摆下肩,上砌城砖株红麻刀灰,馋头顶。
水精域位于最高处,坐东朝西,殿前狭窄,两侧台高阶陡,黄筒瓦绿剪边歇山顶,面阔三间,单昂三踩斗拱,额枋内旋子彩画。整组建筑,山路曲折,回廊环绕,别有情趣。

水精域

水精域位于甘露殿后之台基上,沿两侧弧型台阶可登上,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三开间,歇山彩色琉璃瓦屋面,琉璃玲珑正脊、垂脊及岔脊。从西面看为一层,实际台基下尚有一层。地下层四面均为城砖乾摆下肩,上砌城砖抹红麻刀灰。只有南山墙下留券门一个,北山墙下部留出水口一个。水精域明间前后均为隔扇门四扇,前檐次间为城砖乾摆坎墙上装推窗,两山墙及后檐次间均为城砖乾摆下肩,上砌城砖墙,外抹红麻刀灰,馒头顶。
北次间有水井一眼,井台上凿有流水糟。上立木制提水架。明间和南次间装有木龙骨、木楼板。上层走西前檐正门,下层走南山墙下石券门。由水精域水井内汲水由井台水槽流人北山墙下出水口水池内,再通过暗沟流人阅古楼后水池及亩鉴室后水池。
在水精域北墙可看到水精域古井的出水口
北山墙上嵌有乾隆御制《永安寺古井记》
沿琳光殿北侧的台阶向上行走,依次可见妙鬘云峰亭 、撷秀亭、酣古堂。 妙鬘云峰亭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灰筒瓦重檐八角攒尖屋面。现在看到的亭子是1992年复建的,建筑面积35平方米。
妙鬘云峰亭
擷秀亭位于琼岛西麓庆霄楼北,南倚墙垣,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亭为方形,灰筒瓦重檐歇山屋面。亭子突出弧形院墙,后檐与院墙平行,亭柱为梅花形.后檐两梅花柱间装屏门四扇,东、西、北三面装楣子坐凳,台基压面石为青石制做,四面青云片石踏跺。

撷秀亭
从撷秀亭东行可达琼华古洞西口酣古堂,酣古堂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坐南朝北,单独院落。正房三开间,两侧跌落游廊十四间,院内堆叠黄太湖石。酣古堂门口以山石布置如意踏垛和蹲配,以强调入口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可以取石景于门框内。
从原路返回琳光殿,北侧的阅古楼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楼呈半圆形,玲珑俊雅。"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这是一座集我国历代著名书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阅古楼
阅古楼北侧是一个白色围墙围起的院落, 里面是亩鉴室和烟云尽态亭。

亩鉴室位于琼岛西麓,阅古楼东北山坡上,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三开间,坐东朝西,硬山灰筒瓦卷棚屋面,前出廊,明间隔扇门四扇,次间及后面明、次间均为城砖乾摆坎墙,支摘窗。前面垂花门1间,两侧跌落游廊共14间,灰筒瓦卷棚屋面,外侧砌软廊心,内侧楣子坐凳,院内用黄太湖石堆叠假山及踏跺,由垂花门直登亩鉴室。室后有水池。

亩鉴室
烟云尽态亭位于琼岛西麓阅古楼后面水池中,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亭为八角形、花岗石柱基础,平面架梁、铺木板、出檐、周围装挂檐板,石基础上立石柱八根,柱上架石额枋,角梁、椽子、望板为木材制做。灰筒瓦八角赞尖屋面,砖宝顶.八件额枋内外侧各镌刻高宗弘历御制七言诗二首,八根八角石柱上分上、中、下三段,镌刻高宗弘历御制七言诗二十四首,共镌刻诗二十六首。


烟云尽态亭

亭子建在水池中间,周围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和山洞。

池中立有五处古奇石,均为人工雕凿的烟云状石纹,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置于清代汉白玉须弥座上,可惜大部分已毁坏。



水池入水龙头

由上图可见烟云尽态亭立于长方水池中间,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石板与池边相连,石面呈弧状,跨度长只有0.57米,宽1.85米,无栏杆,无花纹。这块石板自建成就称桥,是北海公园中最短的古桥,也是北京最短的古桥。

烟云尽态亭石板桥

目前烟云尽态亭、亩鉴室已处于封闭区域。
围墙南门
山的北坡分为山麓和临水两部分。山麓建筑有酣古堂、写妙石室、看画廊、延南薰、嵌伇室、一壶天地亭、小昆邱亭、抱冲室、盘岚精舍、得胜楼等。在山坡下,是临水而建的漪澜堂、道宁斋、碧照楼、远帆阁等一组亭台楼榭,风格参照了镇江的金山寺。其两侧有长300米的半圆形双层长廊,东西分别连接倚晴楼和分凉阁,与太液池北岸的五龙亭、西天梵境等建筑隔水相望,交相辉映。
阅古楼北是延楼游廊的西端,游廊呈半圆形,环抱于琼岛北麓的北海湖畔,长300米,共60间,分上下两层。游廊东西两端分别建有"倚晴楼"和"分凉阁"。它宛如一条彩带,起着烘托和丰富山光水色的重要作用。

游廊为两层,灰筒瓦屋面,正面下层单面出檐,灰筒瓦屋面,南面为平座。方砖挂檐。上层正面装有横楣及杆仗栏杆,背面木坎墙、推窗。木楼板上铺方砖地面。下层正面装横楣坐凳,背面砖坎墙、推窗,共65间。

和颐和园的长廊相仿,廊内有很多彩绘,内容为山水、风景、人物和历史故事。每一幅画都是一段佳话。
延楼回廊外绕长达300米的汉白玉护栏,漫步廊间,不同画面层出不穷地映入眼帘,风景宜人。
分凉阁下层是城关式基座,中间有砖券洞以通游廊,基座上四周砌有垛口。并建有重檐攒尖顶方亭各一座,上覆灰筒瓦,明间前后为隔扇门,次间及两侧为砖坎墙、推窗。

分凉阁
从北海西岸看分凉阁
倚晴楼位于琼华岛长廊的东端,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此楼建在砖石台阶上,高台中间有劵洞门可通,上层周围有砖砌垛口,此楼与长廊西端的分凉阁遥遥相对。

倚晴楼
在环形延楼游廊围起的区域分布众多有名建筑。现作为漪澜堂景区开放,主要建筑是碧照楼、远帆阁和它们南面的漪澜堂、道宁斋等。这组建筑,是乾隆三十六年仿照镇江金山寺建造的。为帝后们泛舟、垂钓后,休息、进膳之所。
由漪澜堂景区烫样可知这组建筑占地面积6783平方米。道宁斋、漪澜堂、晴栏花韵分列在左、中、右三个院内,各院分别建有偏厦抄手游廊。

南望远帆阁、碧照楼(左)

碧照楼后身

碧照楼正面(现为景区入口),碧照楼为两层,五开间,歇山灰筒瓦屋面,前檐额枋下装有雀替,中柱(排山柱)明间装有两侧带余塞板上带通风板的总实榻心大门,每扇门上各有门钉横、竖九个及面兽,石门枕。次间、稍间为砖坎墙、推窗。后檐明间无装修,次间、稍间为砖坎墙、支摘窗。门道两侧亦为砖坎墙、推窗。并各有风门一扇。楼上前檐(北)木坎墙支摘窗,后檐(南)为木坎墙、推窗。楼左右为楼梯间,斜坡形、木挂檐、灰筒瓦屋面。它部位均改为砖坎墙、推窗。


碧照楼后身
院东西两侧,各有偏厦游廊7间,灰筒瓦屋面,前檐明间装隔扇门,其它均为砖坎墙、推窗。后檐均为砖墙。冰盘檐、清水脊、灰筒瓦屋面。东后檐明间均有月亮门,西后檐明间留洞口。
从漪澜堂院落西侧通道去往远帆阁和道宁斋院落

远眺远帆阁

远帆阁在中段游廊西侧,建筑形式与碧照楼相似,唯此楼正面在前廊、廊柱间装横楣坐凳。金柱明间前后檐装隔扇门,次间、稍间砖坎墙,支摘窗。楼上前檐(北)木坎墙、支摘窗。后檐(南)木坎墙、推窗。楼左右为楼梯间、斜坡形、木挂檐、灰筒瓦屋面。


远帆阁后身

道宁斋在漪澜堂院落西侧,即远帆阁对面,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筑形式与漪澜堂相同,院东西各有偏厦游廊七间。弘历所以用道宁作为斋名,就是为了用它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背离孔孟之道,道宁斋是清代皇帝和御用文人吟诗诵文的地方。
道宁斋

“道宁斋”牌匾中:道是指孔孟之道,宁是宁静,意思是用孔孟之道来治理天下,用宁静来使远方的人民归顺。

由碧照楼、漪澜堂所在院落的东通道可去往晴栏华韵、戏台
漪澜堂东侧院落南房是晴栏花韵。“晴栏花韵”
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先生题写的,“晴栏花韵”就是指可以凭栏感受到鸟语花香的情趣。
晴栏花韵为三开间,硬山墙灰筒瓦屋面,前出廊,明间装隔扇门,次间及后檐均为砖坎墙,支摘窗。
霓裳曼舞在晴栏花韵对面,此厅曾经是为皇帝、太后和众多妃子演戏的地方,因此也称其为“戏台。

霓裳曼舞
“霓裳曼舞”匾是溥杰先生题写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