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第一章 基本概念 (要点摘抄)
(2013-01-19 19:12:46)
标签:
逻辑学摘抄 |
分类: 读书笔记 |
第一章
P1
逻辑(logic):是研究评价,一个论证的前提,是否合理地(或提供好的证据)支持其结论的方法。
论证(argument):是一个陈述系列*,其中一个部分称为结论,而该结论是根据被称为前提的其他陈述而得到断定的。(论证既不真也不假)
(*英语中statement是陈述的意思,而proposition是命题的意思。作者主张组成推理或论证的基本部分是陈述,而不是命题。但中国逻辑界通常称为命题。)
(作为一个论证的陈述序列,必须是一个陈述根据别的陈述而得到断定)
陈述(statement):就是一个或者真、或者假的语句。
P2
真假是两种可能的真值(truth values)。
因此也可以说,陈述是一个有真值的语句。
(某些语句或真或假,但也必然有一个真值,因而是一个陈述)
(命令、疑问、祈使:都不具有真值,因而非陈述)
前提(premises):根据它就可以判断结论的命题。
结论(conclusion):根据前提而被肯定的命题。
P3
1.1
有效论证(valid argument)的本质特征:如果前提是真的,则结论必然真
(“如果”:判断论证的有效性时,不必知道前提事实上是否真实,仅仅需断定其假设前提真时,结论必定真)
逻辑中的论证的“有效”仅关注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它们分别在事实上的真假。一个论证虽然有一个或更多的假前提,但它可以是有效的。
(符合如果前提是真,则结论为真,即使两个前提均假,论证有效)
P4
(但不具有保假性,从假的前提出发进行有效推理,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得到或真或假的结论)
P5
无效论证(invalid argument)的本质特征是:当其前提都真时,结论不必然真。
可靠论证(sound argument)的本质特征:一是推理有效;二是前提都是真实的
不可靠论证(unsound argument)有三种情况:1)有效,但至少有一个前提假*
(或者无效,或者至少有一个假前提)
P6
*例.所有鸟是动物。有些灰熊不是动物。所以,有些灰熊不是鸟。(有效但不可靠)
演绎逻辑:是关于检验有效性和无效性的逻辑分支
1.2
一个论证形式,是一个推理模式
例:(1)所有A是B
P9
(为了这一章的需要,我们断言,一个词项(term)是一个表示事物类(即集合或集)的词或词组)
P11 一个显示无效论证的方法:1)识别论证形式
反例(counterexample):是有问题形式的一个,前提为确知真理,
而结论为一个确知谬误的替换例。
P12
寻找反例的过程:1)识别论证形式
例(1)所有A不是B
因此,(3)所有A不是C
反例方法的局限性1:只可被用来证明一论证形式是无效的,却不能显示一形式是有效的。
P13
对一个有效地形式构造一个反例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个论证形式是有效的,那么任何带有真前提的替换例都必然有真结论。这表明了:
反例方法的局限性2:当怀疑一论证形式无效,却难以构造反例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考来构造,但也有可能该形式其实是有效的。无法判断。
反例的复杂性1:在逻辑中,“有些”意味着“至少有一个”。因此,“有些犬是动物”,
并不意味着有些犬不是动物,该陈述是真。
反例的复杂性2:一个论证可以有多于一个形式。
而每一个论证都至少有一个无效的形式,因为我们可以把任一个论证
都表达为一个陈述序列,最后一个序列即是结论:“A;B;因此,C”
该形式显然是无效的。
P14
一个论证如果有一个形式是有效的,则它是有效的
1.3
P16
条件(假言)陈述:条件句
几个重要特征:
1)组成部分:条件句中,“如果—”从句称为前件(antecedent);
“那么—”从句称为后件(consequent)。
但前件、后件并不必然出现“如果”和“那么”两个词
2)本质上是假设性的:在断定一个条件句时,并不需要断定其前件、后件是否为真,
需要断定的是,如果前件真,那么后件真。(则是一个真条件句)
3)一个条件句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逻辑含义,
是逻辑等值(logically equivally)的,能够相互替换。
P17
论证形式
1.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
因此,(3)B
注:1)前提的次序不重要;2)作为条件前提的条件句可能长而复杂
P18
2.否定后件式(modus tollens)
因此,(3)非A
P19
3.否定前件谬误(fallacy of denying the antecedent)
无效的形式称为谬误,即推理中的错误
因此,(3)非B
P20
4.肯定后件谬误(fallacy of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1)如果A,那么B
因此,(3)A
P21
注:当判断有效性时,须假定前提真,再考虑该假定能否使结论也为真。
5.假言三段论(hypothetical syllogism)
因此,(3)如果A,那么C
(该形式,包括结论,仅包含假言陈述,即条件句)
P22
6.选言三段论
因此,(3)B
P23
选言陈述
1)选言支(disjuncts):构成选言的陈述
2)联接词(或者…或者…):相容(inclusive)的“或者”,或A或B,或两者都有(常用)
一个不同于选言三段论的有效形式:(1)或者A,或者B;并非既A又B(即不相容的或者)
7.构造性二难(constructive dilemma)
因此,(4)或者C或者D
P25
总结:运用形式判定有效性的步骤:
1)识别论证中的支陈述,并用大写字母标明
2)重写论证,运用大写字母代替语言陈述。消除任意变体
3)识别任何出现的“著名”的形式并评价有效性。
如果没有采用“著名”形式,且论证似乎无效,则试图构造反例。
P29
1.4强度和可信度
即使一个论证不是有效的,其前提仍可对结论提供有意义的支持。
强论证(strong argument)的本质特征: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真是很有可能的(不必然)
换言之,假设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大可能的。
弱论证(weak argument)反之(“不大可能的”)
强度不同于有效性,它是一个等级的概念,我们可以说论证是稍强、适度强或十分强,但有效性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P30
诉诸权威的论证(arguments from authority):可以是很强的
所以,(3)S
诉诸类比的论证(arguments from analogy):
因此,(3)A也有性质P
P31
可信论证(cogent argument):既强,又仅有真前提的论证
不可信论证(uncogent argument):或者弱,或者强但至少有一个假前提
P32
绝对不能将强度与有效性混淆,可靠论证不是可信的,因为有效的论证都不是强的。可信论证也都不是可靠地,因为强的论证都不是有效的。不可靠论证,并不是不可信的。
归纳逻辑(inductive logic):是关于评价论证强弱的方法的逻辑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