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点,我已完成所有的预期操作,不会再有新动作。剩下的只是静静的等候和观察。
投资买卖中,不管个股的选择还是估值、建仓、策略、加仓、减仓等等,都不是难题。
难的是你的耐性。长时间的耐心和等待才是最难克服的投资难题。
前一阵看到余晓光先生写的《投资的七个维度》,非常有参考意义。
我想补充一点,即便你能够较好的把握好七个维度,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和耐性,也可能会是有缺陷的投资。
有的人非常有眼光,选对了公司、买到了好价格,也把握了好的时机。
请问,这算是好的交易吗?我的回答:结果不一定好!
因为,如果只投入本金的一点点仓位,即便涨得非常快,同时幅度也不小,但收益不一定大。
利润等于投资资金乘以涨幅。若投入资金不大,绝对收益就不会高。
再进一步讲,即使买的很多,但是,只有20、30幅度就出局了,也未必会有大的意义。
因为不停的找到类的个股,绝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个市场唯有极少数高手才会有这样的水平。
我们大众能够做到的是耐心持有物有所值的个股。这是大多数投资者实现财务自由较适合的方式。
所以,真正意义上讲,适合大众的是重仓持有和耐心等待。我知道有耐性的投资者很少。
太多的投资者是走马观花式的投资风格。今天买张三,明天换李四,后天又选择王五。
最近一直在思考养老式的投资风格,先养老,然后求胜。
股市养老的话题我在开博之初就讲过的。
当你真的有了养老式的投资思维,就不会计较于股价短期涨跌。关心的是长期的估值水平和未来的权益。
就养老思维而言,银行股是不二选择。我是这样认为的。选择哪一个银行,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当然,银行股投资也不是件轻松的事。一是要观察估值对比,二是还要适当的把握市场情绪。
去年6月份来,若一路持有民生,将会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市场对民生银行的情绪变了,导致投资者没有收益。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银行股的选择。同样的时间段,不同的选择,最终结局会大相径庭。里面最难的是情绪把握。
取舍,很重要!简单地讲,同样是银行股投资,我们不能容忍自己有百分之2、30以上的涨幅差距。这背后的重要依据还是估值。
至于小的、不大的涨幅差距,我们不应该去斤斤计较。我们可以容忍一定的市场情绪。
前一阵,当兴业股价高于浦发4、5毛的时候,很多股友问我,是不是要考虑卖出浦发换兴业?
我明确的断言,意义不大。目前情形下,浦发和兴业股价你追我赶都很正常,不见得要换。
我最近又开始选择买入兴业,也是基于一种感觉。也许是因为当初卖出兴业换成浦发的差价是1.2元。而这几天,兴业比浦发股价低一些。同时,我也是有适当平衡一些的想法。
兴业和浦发的不同选择,我相信最终的差距是不会太大的。一旦两者差距过大,我才会选择主动换仓。
其实,招商银行也很不错。
有时候,我对买入和换仓的理解是不会那么细细的去计较。因为可以适当的糊涂些,也可以多点运气思维。
总之,在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平衡、随意一些。相信最终不会出现过大的差距。
但回到去年6月25日,当招商最低见10元,而浦发只有7元出头的时候,如果是我,我一定倾向于选择浦发。
去年初也是同样的道理,我选择拿民生换成浦发。
我们可以容忍小小的市场情绪,但绝不能容忍大的情绪。
好比目前的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股价处于前面位置,我们可以容忍一点点情绪,但是心中必须明白。
我们要明白,浦发、兴业、招商这三个股价,最终超过宁波、南京银行是大概率的。
回到养老话题,我们可以持久的持有银行股。只要基本面(主要指净资产收益率)不出现大的坏转,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实业好,那么银行业一定好。既然会有这么多的投资者选择实业型的上市公司,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银行股。
唯一的理由是,表面上看投资银行股,赚钱不容易。
看来,不愿意买入银行股的投资者,还是价格思维。
哪里有什么价值思维。都是扯淡。
银行股的取舍,简单,又不简单!养老思维,唯有选择银行股。
从养老思维回到投资本质,就是轻轻松松获取20%以上的投资收益。当然,我说的是长期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