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用收购喜诗糖果的成功来反讽老师的方法是“烟蒂投资法”,这个比喻多少显得有点“不厚道”,或者说不稳妥。须知,他是遵循格雷厄姆的投资原理起家的,没有格雷厄姆,他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这样的比喻对格雷厄姆实在是有失公允。
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原理是一座伟大的思想宝库,是证券投资领域的一座丰碑,其学术地位无人撼动。他将数学和逻辑引入了证券分析,用定量分析严格限制住了人们对于企业前景的相像,这对于倡导理性的证券投资、抑制名目繁多的市场投机行为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或许巴菲特只是打个比方,以此表达对费雪和芒格帮助自己完成进化的敬意,并无贬低老师之意。但他可能想不到,在大唐股市,“烟蒂投资法”成了格雷厄姆的代名词。在“玫瑰派”们的引领下,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俨然变成了以“以任何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都是合理的”荒谬逻辑。
巴菲特喝可乐,我也喝可乐;巴菲特买苹果我也买苹果;巴菲特说消费垄断好,我就吃药喝酒,这种生吞活剥的结果只能使优秀公司的股票变成一种投机工具,而这正是格雷厄姆所反复警示的另一种市场投机行为。
雪球网上有人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最合适的策略是长期拥抱伟大的企业,不要以便宜的价格买平庸的企业。”然而,伟大和平庸可以是永恒不变的吗?当初,巴菲特买IBM,一群巴粉盛赞IBM的护城河、商业模式;现在巴菲特卖出了IBM,买进了苹果,他们又开始鹦鹉学舌,大谈苹果的消费垄断属性。假如有一天巴菲特把苹果又卖了,该作何解释?
我是一位坚持“以便宜的价格买平庸的企业”的小股民,但是我也不反对“长期拥抱伟大的企业”的投资策略。然而,我不认为这种策略适合大多数投资者,因为这不符合人性。恰恰相反,它只适合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特殊人格特质的人,比如费雪、芒格和巴菲特。
当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创出历史新高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欢呼这是坚守伟大企业的胜利。然而,长达10年的煎熬又有几人能够忍受?一位球友是这样说的:“有好多人说,可以长期投资,定期买指数之类的,只赚不赔。这话是没错,可是中间过程能忍受的住的没几个。一年不涨你可以忍,两年不涨你可以不看,三年不涨可以装鸵鸟,可要是5年8年不涨,你还忍得住吗,你还会相信这句话吗?”这话实在!
价值大咖们经常向我们灌输这样的观点:“我们只挣企业成长的钱,不挣市场波动的钱,不挣其他投资者的钱”,俨然一副救股民于水火之中的模样。然而,在我看来,挣企业成长的钱和挣市场波动(其他投资者)的钱是并行不悖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完全没有必要煞有介事地把两者对立起来。你敢确定,老董或其他的长期投资者卖出茅台,挣的全部是企业成长的钱吗?他的盈利中就没有其他投资者的贡献?
“长期”不是价值投资的代名词,逆向才是价值投资的本质,而逆向投资所获得的盈利中必然包含了市场先生慷慨的馈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