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从事本职工作那样从事价值投资

(2016-11-04 07:44:13)
标签:

价值投资

心态

实干兴邦

股票

       常听到有人说价值投资很苦。当然如果在学习实践价值投资的头几年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就像学徒工跟着师傅学艺开始是很辛苦的。但是如果学了十年的价值投资仍然逢人便说价值投资很苦,那么就应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思维、方法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应该改学其它的投资方法了。如果你觉得木匠活很不适合自己,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个小买卖?

       业余投资者学价值投资,一定不要跟着机构投资者走,尤其是要避开那些文科生气质的基金经理。如果你的本职工作是属于技术类型的,那么你就把价值投资当作一门技术工作好了。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就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价值投资。如果你是一名建筑工人,首先要带好安全帽,信仰是挡不住水泥块的;如果你是一名电工,记住拉下电闸再接线路,理想不是绝缘体;如果你是一名医生,首先要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哲学是无法替代医疗规则的。

       某些号称“价值投资者”的私募经理为什么喜欢谈论投资的信仰?因为他们把盈利的希望托付给了遥远的未来,并信誓旦旦的要穿越牛熊。然而,他们的内心其实和我们一样:对扑朔迷离的未来世界心里也没有底。所以面对动荡不安的股市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他们必须抓住信仰这根稻草,才能安抚自己忐忑不安的心灵。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比如专捡便宜货的施洛斯,他的投资不需要信仰的支撑,他买的是便宜货,然后等待价值回归。他的行为就像一位老农、一位小商贩,遵循普通的常识、自然规律、价值法则就足够了,用不着喷着唾沫星子大谈什么哲学、艺术、信仰、人性之类的东西。

       自2007年涌现出几枚“时间的玫瑰”之后,尤其是2011年巴菲特的“消费垄断理论”大行其道之后,A股市场价值投资圈里高谈阔论“心性修炼”的清谈之风迅速蔓延开来。其根源在于一批年轻的机构投资人把价值投资当成了成长投资、前景投资、趋势投资,用巴菲特后期的投资理念甚至用费雪的成长投资里理论来诠释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工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金融实践行为。它可能需要哲学,但实在不需要信仰。只有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遥远未来甚至来生的人才需要信仰;只有“只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才需要信仰;只有把盈利希望托付于经济美好前景的投资者才需要信仰。价值投资者是活在当下的实用主义者。如果价值在3个月内实现,他不会拖延到1年之后完成这项投资;如果价值在2年内实现,他不会拖到5年后结束这项投资。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影响投资的变量不计其数,影响投资的因素无法预测。

        在价值投资圈里的清谈馆里,文艺青年们热烈地讨论着价值投资的心性修炼,憧憬着30年后一不留神成为巴菲特的美好愿景。然而,价值投资者的心态(不妨称之为心性修炼)是建立在满意的盈利期望之上的,就是格雷厄姆说的那句话:要想获得一般的成绩,比大多人想象的容易,但要想获得非凡的成就,则比大多人想象的要困难。价值投资者把盈利的目标设定在一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而且“时刻以安全边际作为自己的护身符,所以他们能夜夜安睡”(卡拉曼语)。而股市里的文艺青年们总想着比肩巴菲特,总是试图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们总是试图从金刚经、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中寻找制胜的法宝,总是急不可耐的要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

        但是,价值投资者的心态锻炼并不如他们说的那样玄而又玄。格雷厄姆说过“心态比技巧更重要”这句话,但是,他所说的心态磨练是融入到每一项具体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之中的,也就是说,如果离开具体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来谈心态,所谓的心性修炼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股市文艺青年鄙视投资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够大气。然而,无视市场风险、只看企业不看估值、每次股市大跌都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就是大气吗?,

        如同木匠、电工、驾驶员、医生、工程师一样,价值投资者的心态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成熟的。吾未曾见过一名外科医生通过背诵心经金刚经而成为医学大师的。他的成熟稳健的心态就是在遵循严格的医疗规程、技术原则、提高手术技巧的长期医学实践中形成的。同样,一位木匠、石匠都是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成为一代工艺大师的。清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也同样适合股票投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