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人信息变成疯抢的“唐僧肉”谁之责?

(2013-08-13 14:06:10)
标签:

个人信息泄漏

信息权意识

垃圾邮件

垃圾短信

骚扰电话

分类: 新闻时评

文/沈团

 

 

个人信息变成疯抢的“唐僧肉”谁之责?

公民个人信息泄漏

 

    近日北京警方通报称,“华夏国博”公司是一个利用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实施违法犯罪的特大团伙,目前299人被拘。从该公司的方庄总部,警方搜出约60余万公民个人信息。(8月11日《京华时报》)

 

个人信息变成疯抢的“唐僧肉”谁之责?

公民个人信息泄漏

 

    8月10日,上海市民陈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遭遇的一场“蹊跷的诈骗”。

    3月份的一天,陈女士接到了一位自称是学校卫生老师的来电,告诉她孩子突发胃病昏迷,请她赶紧带钱去医院。陈女士的孩子有胃病史,对方也能准确说出孩子的姓名和个人情况,陈女士没有起疑,立刻心急火燎地赶往医院。途中对方以孩子马上需要手术为由,催她转账垫付医药费。慌了手脚的陈女士汇出了5万元,等她赶到医院手术室时,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

  据上海警方统计,今年3月到4月间,上海市发生冒充中小学老师、医生以小孩在学校突发“胃穿孔”急需汇款就医为名的电信诈骗案件达24起。警方最终查明,这个犯罪团伙从网上购买学生信息,经过精心排练和默契配合后实施诈骗,这种“精准作案”让家长几乎防不胜防。(8月10日《新华社》)

 

个人信息变成疯抢的“唐僧肉”谁之责?

企业高管个人信息泄漏

 

    个人信息泄露不仅是几个骚扰电话的问题,更是严重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解决非法侵害公民信息安全问题,首先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明确信息主体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人的行为规范,细化刑法的量刑标准;其次要加强社会监督与检测能力,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评测机制,对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使用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没有信息泄露,就没有信息谋财。这也提醒警方,在查处这一公司的同时,还应该顺藤摸瓜,好好查一查这60多万的公民个人信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哪个地方泄露出去的?对于那些泄露信息者,应该追究其民事责任;对于那些出售信息者,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关上信息泄露的大门,才能杜绝信息流到市场上,传到犯罪分子手中。

  另一方面,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当下,电话推销很热,让人烦不胜烦。国外有相关法律可以让公众免受电话推销的骚扰,而在国内还没有相关法律出台,电话营销业务并不规范。加之个人信息泄露大量存在,两者相互影响。

  所以,信息保护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对信息的保护,加大对信息泄露的惩处;另一方面,加大对电话促销的规范,不能再让公民成天生活在骚扰电话里。“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实。
  无论是加强监管,还是进行立法,个人信息的自主权都是基础。

  日前,我国首次大规模集中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在保证公众个人信息免受侵害的同时,这次行动更释放出强烈信号:保护个人信息,力度将越来越大,防线将越来越牢。

  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置身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挑战尤其严峻。即便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早、执法严的欧美国家,信息泄露事件仍经常发生。谷歌网和脸谱网已经不止一次被指责泄露个人隐私,苹果手机也因为定位信息收集收到一张来自韩国的罚单。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同样不容乐观。此次集中打击,揭露出各个环节的“跑冒滴漏”:有的被部门“内鬼”泄露,有的遭到黑客盗取,有的则是机构主动售卖牟利,一个覆盖个人信息收集、加工、转移各环节的利益链已经形成。

  从垃圾邮件、垃圾短信骚扰不断,到更为严重的电信诈骗、敲诈勒索,个人信息泄露威胁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个人信息管理的乱局,可能严重影响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导致正规商业经营失去竞争优势。可以说,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个人权利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需求。

  然而,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力却显然处于弱势。安装手机软件,动辄要授权其使用通讯录;办张商场会员卡,也被要求填写多种个人信息。这些霸王条款只是个人对自己基本信息失去掌控的开始,这些采集到的信息之后如何保存、如何使用、流向何方等,都沉入黑箱,其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无论加强监管,还是进行立法,个人信息的自主权都是基础。要维护个人权益,就需要还权于人,加强对这一基本权利的保障。比如,会员卡到期不再续办,我们是否有权要求删除之前提供的个人信息?再比如,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没有发生现实侵害,是否也可以申请法律保护?这些现实情境背后,是个人信息的保密权、知情权、支配权、删除权,更是个人信息自主权的大问题。

  个人信息的大面积泄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和社会对这项基本权利缺少必要的认知和重视。实际上,每个人的个人信息,就是一幅“人格画像”。这一权利受到损害,不仅损及当事人的物质利益,更可能影响其精神权益和社会的基本秩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才会有在个人信息保护上越来越严格的执法行动,也才会有不断高涨的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呼声。

  一次专项行动,抓获1700多名嫌疑人,可谓成效显著。拍手称快之余,也让人忧心:集中打击的风头过去之后,侵权行为会不会回潮?要从根本上治理个人信息泄露的乱象,赋公众以信息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不仅需要公众“信息权意识”的觉醒,更需要以立法、执法等手段,保护公众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使用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