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一个家庭的中心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更不是孩子,而是导致家庭之所以会形成的那个原始因素:婚姻。家庭是因为婚姻而非生儿育女而存在,婚姻才是家庭的中心。婚姻的牢固预示着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家庭的坚不可摧,而婚姻的解体则预示着它所组建的家庭的灭亡。圣经中也暗示了婚姻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神创造出亚当和夏娃并将其结合后就宣告了他造物活动的终结,而非再为这个家造出一个孩子后才宣告,这说明有了男人和女人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孩子并不是使家庭完整的要素”而“只是家庭的延伸”(p68);孩子仅仅是加入了一个已有的社会结构,充其量只是个受到欢迎的新成员,是附属的,绝非中心。
我们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可一旦有了孩子后,却常常会身不由己地陷入以孩子为中心的漩涡不可自拔。尤其是在这个优生优育和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更是我们的父辈或祖辈所无法匹敌的,一切家庭活动的安排均以孩子的需要为准,好几个大人每天围着孩子的早教以及吃喝拉撒转。工作、家务、老人再加上孩子往往让夫妻两个连说话的时间可能都没有,当两个人争吵时却还在辩护自己每天辛辛苦苦都是在为了孩子好,为了这个家好。可事实果然如此吗?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作为父母这个角色,而是作为丈夫/妻子这个角色。好丈夫好妻子才有可能成为好父母,和谐稳定的夫妻关系才有可能造就出同样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最终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因为父母是否相爱、婚姻是否稳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有安全感,是否会对父母关系产生怀疑或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是否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即使话不会说几句、生活还不能自理,他们已经完全能够本能地感知到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两个人间关系的品质——是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是波涛汹涌电闪雷鸣,还是暴风雨来临前那让人不安的寂静。他们即使用言语无法描述心里也非常清楚:这两个人间但凡有了什么事,他们的世界也将面临崩溃,或者将永远活在崩溃的边缘。所以,觉得围着孩子转就是对他好也许只是一厢情愿,觉得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他就会感到幸福也只是在做梦。其实孩子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礼物很简单,那就是能感受到他们彼此的爱。
“未将孩子整合进入这个家庭。。。反倒是高举孩子在整个家庭之上” (p70)的另一个后果是孩子只会接受,不懂付出。因为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并未给孩子创造一个融入家庭关系的机会,而是将其孤立在中央位置供奉起来,即使父母身体力行地对其付出也不能让他自然而然地学会。结果,他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家所给予他的一切,不明白家也是一个需要他去投入去付出的地方;他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会关心他人,只会忠心于那些他能从中有所得的关系。这样的孩子今后走向社会其实是很难适应的,会比较痛苦。因为除父母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可以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他的需求,他必须要学会在既能接受也能付出的动态平衡中健康经营并自由进出各种关系。
以孩子为中心不但对孩子没有益处,对婚姻及家庭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夫妻二人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保持同步,保持同步的方法不外乎就是沟通,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完全展现给对方。而在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里,我们要么是孩子的领导,要么是孩子的仆人, 要么是孩子其实并非同类的朋友,是不会在其面前彻底卸下伪装的,我们的爱人是不会在我们这样的角色里看到真实的自己的。可如果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孩子,是很少会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去和爱人进行沟通的。久而久之,缺乏沟通的夫妻就算没有动不动就生气拌嘴,就算没有发生激烈冲突而导致婚姻的破裂,即使依旧同一屋檐下同床共枕眠,即使依旧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彼此的心也许已经疏远了。
一个家庭无论是否有孩子,婚姻永远是第一位的。不仅心里要明白并付诸实践,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孩子切切实实地看到父母彼此相爱,这才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记得我婆婆讲到她的一个朋友夫妻两个自己出去旅游不带小孩子时,很是忿忿地说他们是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我当时倒也不置可否。现在我才意识到,不管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天生爱玩还是深谙持家之道,总之这一对夫妻实在是高明。我相信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即使依旧爱玩,也会带着孩子一起玩,否则牵肠挂肚地玩得也不爽。
仔细想想其实我二姨二姨父竟然也有意无意地做到了以婚姻为中心。他们是我妈兄弟姐妹各夫妻中最敢于在众人面前秀恩爱的一对儿,年轻时如此,老了更是如此。对于他们那个年代甚至都会羞于牵手的人来说更是难能可贵,他们腻腻乎乎的行为还经常成为大家的笑柄。他们像年轻人一样热衷于过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和情人节,喜欢甜言蜜语烛光晚餐等各式小浪漫。而对于他们的女儿,也就是我表姐,他们管得确实不多。表姐一直在他们身边长大,是我们这一辈的孩子里面情商最高的一个:自信,有主见,敢闯,不放弃,开朗,不娇气。虽说学习成绩不理想没考上高中,由于从小爱画画而去了服装学校,但她的高情商帮助她仅凭职高学历如今在上海成为一家知名服装公司的总经理。这一切是否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父母在卿卿我我中为她创造出的和谐安定的一片天呢?
也许是受圣经的影响吧,感觉西方人好像比我们要更懂得这一点。想让国内的父母过来帮忙带孩子的人都心知肚明的是,父母申请签证被问到为什么要去探亲时绝对不能说去带孩子。在西方人看来,只有参加毕业典礼和结婚仪式才是父母前来探亲最正当的理由。这应该也与他们重视婚姻和家庭、仅将孩子放在附属位置有一定关系。记得欧美电影里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忙碌了一周的父母会在周末的一个晚上将孩子们托给别人照管,两个人精心打扮和孩子告别后在一家浪漫的餐厅里重温当年二人世界的美好时光;丈夫出差回来给孩子们带了一大堆玩具,最后也不忘深情款款地当着孩子们的面给妻子送上一个小礼物。从前的我不太理解:每天动不动就把“family”挂在嘴边,可为了自己能出去玩就把孩子丢下不管,真虚伪;老夫老妻孩子都一大堆了,还搞什么小浪漫,真肉麻。现在我才明白,这才是真正懂得如何爱家的父母。
所以,如果你们在没孩子的时候会定期出外就餐游玩或为对方做些特别的事,请在有了孩子后也在他的知晓下暂时离开他、继续这样做下去吧!如果你们在没孩子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夫妻间的传统节目的话,请在有了孩子后开创出来一些只属于你们两个人、能定期开展的活动吧!不需太花哨,不需太长久,简单平静的一小段独处时间就足够,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孩子需要,这个家更需要。如果孩子要强行加入的话,跟他说:“爸爸妈妈要单独待一会儿,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爱你!”孩子最终会明白的,当他再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会由衷地感到幸福的。
有一个从书中学来的具体方法在这里也分享一下,叫做“couch time”(沙发时间),即每天夫妻二人要用十五或二十分钟坐在沙发上面对面聊天、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当然不一定是沙发,可以是家中任何一个固定的地方。但一定要在孩子没有在睡觉的时候进行,一定让他看到你们单独在一起,一定不要边做家务边聊。由于照顾孩子的任务往往是由妈妈承担得比较多,所以往往会是妈妈更容易忘掉自己还有做妻子的这个角色。因此,爸爸更有责任保证沙发时间的贯彻实施,时不时将孩儿他妈拽回到自己老婆的这个身份中。丈夫长期在外工作的妻子不必因为没有可以定期进行沙发时间的对象而懊恼,可以将丈夫的照片放在沙发上,告诉孩子们妈妈要给爸爸写信了,希望他们不要打扰,他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这样做。当然还可以每天定时单独和丈夫通电话/视频,然后在丈夫在家的那段时间里尽量去弥补失去的那些沙发时间。
沙发时间听起来容易,坚持下来挺难。我在上篇博文“孩子该独自睡还是和大人睡?”中提到丫丫最近睡觉不太好,半夜经常哭醒要人陪,她自己又说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后来我突然想起是不是因为丫丫本能地对爸爸妈妈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和焦虑呢?我和丫爸之间倒没出现任何问题,只是丫丫能看到我们同时在家或出玩的时间确实比从前要少了。丫爸最近很忙,白天在学校一大天,晚饭时回来吃完小歇片刻又回学校,周末也是如此,不像从前那样晚饭后就不出门了,丫丫至少睡觉前都还能看到他,而且周末也会至少在家待一天。即使他忙,我们之间倒也不缺乏沟通,厨房做饭时、饭桌吃饭时、床上睡觉前都会进行,但这些确实不符合上段提到的沙发时间的基本原则。于是我们决定认真实施沙发时间一下看看有没有效果,毕竟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其实还是心存疑虑的。
一天晚饭后丫爸出门前的十五分钟,我们开始坐在沙发上肩并肩瞎聊。丫丫也爬上沙发凑热闹,我就把她撵走:“去去去,一边儿玩去,爸爸妈妈要单独说说话”。没有想到的是,丫丫竟然没有生气,没有哭闹,乖乖地下去自己玩去了。我和丫爸两个内敛的人没有我二姨夫妻俩儿那么习惯秀恩爱,只会在沙发上故意搂搂抱抱亲亲做些亲密的动作,同时斜眼偷瞄丫丫的反应。再次出乎我意料的是,只见丫丫喜气洋洋满目慈祥地看着我们,那俨然就是我们当年结婚酒席上我姥姥看着我们的神情!当时丫丫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永远是个谜,但只有一点我敢肯定:她是幸福的!神奇的是,当天晚上丫丫果然睡得非常好。这应该不是偶然,因为虽然我和丫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忙忙叨叨中经常忘记沙发时间,但总的来看我们没有忘记的那些晚上丫丫都睡得不错。坚持,坚持,还是要坚持啊!
不知不觉这个话题又罗嗦了这么多。总而言之,当孩子不惜受到惩罚而故意做坏事时,当孩子在认知或学习上出现问题时,当孩子莫名其妙睡眠失调时,先不要责备或埋怨他是个坏孩子、笨孩子或麻烦孩子,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自己和爱人的关系是否还正常,想想你们之间正常的夫妻关系是否让孩子看到了感觉到了。孩子故意做坏事可能仅仅就是想看到你们两个由于要讨论他的问题而能坐下来一起说说话,孩子智力无法正常发展可能是由于过度焦虑于你们间的关系,孩子睡不好觉可能是由于他梦里都在担心:爸爸妈妈要是分开了怎么办?
*参考来源:Ezzo, G. & Ezzo, A. M. (2004) 如何教养孩子品德:学员手册 (Let the Children Come Along the Virtuous Way);吴琇莹译。台北市:台北灵糧堂。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