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汇总:家长的自我提升课

分类: 儿童营养知识 |
(点击书名号链接可以直达)
【Q:孩子吃饭的时候家人老喜欢和他说话,弄得他吃一点点,说话是不是不好?】2015.12.3
A:一直用话语引逗孩子会让他分心,不能集中注意力在吃饭这件事上,和家人一起吃饭可以,但是不要一直叨叨。
【Q:大人是吃素的,孩子跟着吃素可以吗?】2015.11.20
A:大人因信仰或时尚选择纯素无可厚非,但替孩子选择纯素食是极大的不负责任!婴幼儿无论体格还是智力发育都对营养素缺乏十分敏感,纯素食(连奶和蛋都不吃)的孩子有很大几率存在铁、锌缺乏,几乎必然存在维生素B12缺乏,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如贫血、易感染、口腔溃疡等也会接踵而至。
【Q:孩子经常是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很头疼给他弄饭吃!】2015.11.20
A:有时多吃有时少吃,别说孩子了,大人尚且如此呢。孩子吃饭不是程序,不可能每顿都达到大人“满意的量”,只盯着吃得少的时候无疑是给自己增加烦恼。家长负责提供合理合量的食物,把吃多少的权利交给孩子,他们可精得很,不会饿着自己的,平均下来总是和自己生长所需要的量差不多。
【Q:宝宝七个月,翻来翻去就是那些菜,自己厨艺很差该怎么办?】2015.11.5
A:七个多月的宝宝不需要多少“花样”,不要被那些复杂貌美的菜谱弄得灰心丧气了。提倡丰富食材、多给一些味觉和性状的刺激,也只要将平时菜场上那些逐一尝试过来,这都需要很久了。不必追求高大上的食材,没有哪一种食材是非吃不可、缺它不可、有神功奇效的。
【Q:孩子是不是很难吃到光盘?】2015.11.5
A:“光盘”这个词对孩子没有什么意义,除了让大人觉得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孩子每餐的食量都不会相同,要餐餐光盘、刚好和大人提供的食物分量相符更是低几率。而且我也不提倡给孩子灌输“要光盘、不能剩饭”的超前道德,他有权利吃到自己觉得饱的时候就停下来。
【Q:看别人家的孩子瞎喂喂,也长得很高大啊?】2015.10.18
A:和别人孩子比没有意义,那个孩子要是调整饮食作息会长得更好,只是在你看来他已经“够好”了。即使我们那个没有营养知识、食物匮乏的年代同样能长大,但合理的饮食无疑可以激发孩子更大的生长潜力。现在家长喜欢说“早教”,其实健康更需要“早教”,营养同样可以微妙影响到智力发育。
【Q:孩子20个月,教育他吃饭好像一点效果都没有?】2015.10.18
A:和20个月的宝宝讲道理基本无用。你说吃饭看电视会坏眼睛,事实上他的眼睛并没坏啊;你说吃零食不健康,事实上他吃零食没有闹肚子啊……诸如此类的说教然并卵。家长不需要和孩子讨论食物营养和吃饭礼仪的重要性,只需要定好规则、告知孩子、自己执行的同时带动孩子也执行就可以了。
【Q:怎么和孩子在餐桌上感情交流呢?他还不会说很多话。】2015.10.3
A:在孩子能用语言沟通之前,所谓餐桌上的情感交流就是指对孩子的吃饭行为进行反馈。比如瞎玩的时候提醒下、有进步的时候表扬、开小差的时候唤回注意力。不要不停地讲话,要让孩子专心吃饭。等宝宝大一些控制力更好时,餐桌也是很好的语言交谈契机,聊聊日常的事情、吃的东西等等都可以。
【Q:让孩子自己吃饭后,每次都是弄得一团糟,根本吃不进多少,还要继续吗?】2015.10.1
A:宝宝吃进肚多少,几乎成为餐桌上家长唯一的关注点。其实注意观察,宝宝每天都是在进步的。比如他忽然会捻米粒了、忽然会握着勺子送向嘴巴了、忽然把吃了干呕的胡萝卜粒吃下去了、嚼食物越来越熟练了、对于食物懂得区分了……不要只关注他还做不到的,为他每跨出新的一步而高兴吧。
A:相比“浪费”一点粮食,孩子快乐自由进餐更可贵。如果等到“大人觉得”孩子有能力自己进餐了再让他学习,很可能孩子热情已经没了,也已经习惯大人喂饭了。在信任和鼓励下,进餐能力会发展更迅速。脏乱场面只是视觉上难以忍受,孩子就算每天洒掉半斤饭,一年也不过两百元,能多浪费呢?
【Q:奶奶喂饭,就喜欢一边喂一边念叨,快点吃啊,多吃点啊,吃完才乖……这样是不是影响孩子心情?】2015.9.22
A:孩子吃饭是自然而私人的事。想象一下你吃饭时,老公不停说:要吃光,不然不许买衣服;多吃点,不然我去找小三了;亲爱的再多吃一块肉吧,求你了……你觉不觉得他好烦?但大人自己就扮演这种烦人的角色。孩子吃饭是为了自己,不该是为了“吃完才可以出门玩”、“吃光妈妈才爱我”等条件。
【Q:孩子最近不好好吃东西,但是一看儿歌就能吃点,虽然吃不多,但是好歹比不吃强。这样做对吗?】2015.9.7
A:孩子“看儿歌才能吃一些食物”只是暂时的,这种靠奖赏机制来维持的看似和谐而方便的进餐氛围很容易被打破。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因为进餐时无法专注于吃饭这件事而越来越不感兴趣、不懂吃饭的意义何在、食欲无法提高影响消化。尽快纠正不良习惯,不要做短视的家长。
【Q:我一进厨房孩子就要哭闹,饭也做不成,该怎么处理啊?】2015.9.7
A:去做饭前先陪伴孩子一会,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心理满足感,然后告诉他妈妈要去做饭了,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如果想妈妈了就来找我。或者让孩子在厨房玩一些没有危险的铲子勺子之类,注意看护。
【Q:有什么适合小孩子看的关于吃饭的绘本?】2015.9.6
A:讲述吃饭的低幼绘本有:好习惯养成系列《我爱吃蔬菜了》,《好饿的毛毛虫》,《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小熊宝宝系列《午饭》,小猪威比生活绘本系列《吃饭》,幼儿生活情景游戏绘本系列《吃饭啦》,考拉宝宝系列《考拉宝宝吃饭啦》,《超级小厨师》(@榨菜和豆包推荐),《你知道我吃了什么吗?》,《好饿的小蛇》,《豆腐哥哥我爱你》,《喝汤喽擦一擦》(@煮妇海桐推荐)。详见文章:《孩子不好好吃饭?0-2岁低幼绘本推荐》、《这些绘本,让你的孩子变成小吃货(海桐)》
【Q:现在采取边吃边喂的方法,怎么知道孩子吃饱了呢?】2015.9.5
A:喂饭时候如何判断孩子吃饱,还是要观察孩子的表现,这个妈妈一定更有经验。饿的时候吃得快,六七分饱动作就会慢下来东张西望,再后来就不肯张嘴或者捣乱。记住这个量,每次都准备差不多的就可以了。实在拿捏不准,按照时间来,吃够半小时孩子的耐心也要到极限了。
【Q:孩子老是吃不完准备的饭菜,要不要教育他爱惜粮食?】2015.9.5
A:孩子的胃口每餐不同,大人提供几乎相同分量的食物,就会导致经常吃不完便饱了。不要教育孩子这些大人的超道德,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吃饭的兴趣。强迫“不许剩饭”是大人的道德标准。
【Q:孩子偏食完全是后天造成的吗?有没有可能一个家庭吃出现一个吃货一个偏食鬼?】2015.9.3
A:理论上说,胎儿期就会对形成对口味一定的偏好,但大多数与后天的食物提供影响有关,尤其是辅食添加初期的食材丰富度和家人的饮食习惯示范。如果家中两个孩子一个不挑一个很挑,还与孩子间微妙的心理博弈有关。
【Q:孩子两岁了,是不是已经够大,可以吃大人的菜了?】
A:孩子两岁,牙齿可能尚未出齐,参与咀嚼的肌肉力量也薄弱,处理食物能力远不及大人。即使到六七岁,咀嚼力也只有成人的45%。更细软的食物可以在进入胃部前得到更好的研磨,并且与唾液的消化酶混合初步消化一些食物。建议有条件的话三岁前都给孩子单独制作饭菜,直接吃大人饭菜消化更困难。请看我的文章《宝宝该不该吃“大人饭”?》
【Q:很多辅食教程都弄漂亮的造型,但我时间不允许,手艺也不好,会不会影响孩子吃饭?】
A:不会对孩子进餐造成影响,如果孩子确实拒绝了目前的食物,再考虑在摆盘、造型上做一些美化。平时不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在上面,如果孩子不吃,反而家长自己有更强的挫折感。请看我的文章《辅食艺术化?小心过犹不及》
【Q:孩子一岁半,吃块状的菜还行,但是给块状的肉就老吐出来是为什么?】
A:肉的烹调方法不够好,孩子没出磨牙前,块状的肉几乎无法处理,即使出了磨牙,研磨整块肉也很吃力。肉剁碎,或者切成小丁会更好,注意加少量淀粉或肥肉会更柔软,宝宝只要感到自己能处理就不太会拒绝了。
【Q:怎么判断孩子吃够了?孩子不会说话呀!】
A: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这通常是提示是否吃够食物的信号。比如刚开始吃时大口大口地、勺子一到嘴边就张嘴,逐渐开始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后来拒绝张嘴,摇头,推开,后仰等动作,就提示孩子不愿意再吃了,这次的辅食可以停止。
【Q:想坚持科学喂养,但是不知道怎么才算科学?】
A:请看我的文章《科学喂养,应该学习什么?》
【Q:我的脾气不好,看见孩子不好好吃就忍不住要骂几句,哎!】
A:渴望被肯定是最本质的心理需求,孩子从父母的评价中获得自我评价。如果餐桌上总对孩子说“吃得脏死了!”、“怎么又弄到地上?”、“你就不能好好吃一次饭?”、“我辛苦做的你才吃这么几口……”,孩子总是得到负面暗示,容易把自己吃饭问题总结为“我做不好、也总让妈妈生气的事”,对吃饭丧失兴趣。换一种说法,结果完全不同:“如果你吃饱了,我们就去洗澡吧。”-回避对失败的描述。“好可惜啊掉地上不能吃了,你试试手抬高点呢?对啦就是这样!”-提供有效指导;“妈妈很高兴,今天你把青菜都吃完了。”-强调值得肯定的部分。“还剩很多你真的饱了?好吧妈妈中午再给你做好吃的”-表示尊重和理解。
前一篇:答疑汇总:进餐行为纠正
后一篇:微博汇总:正能量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