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26A73《平脉辨证:仲景脉学》读书心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文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6条。自此仲景创辨证论治之先声,但对于如何辩证,后世医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士懋教授结合自己近60年的临床苦心研索,勤求博采,善思力行,最终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平脉辨证思辨体系。而《平脉辨证仲景脉学》为作者对辩证论治方法及对脉学理解的代表性著作,在本书中,李老结合自己的心得,对仲景脉学进行了研究归纳,阐名了自己的诊病特点,并将其分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仲景脉学求索”两大部分进行阐释。今能有幸拜读,受益匪浅。
一、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李老毕生都在追求辩证论治的提高,在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辩证论治方法。并将其总结为以脉诊为中心的辩证论治方法,以脉定症,以脉解症,以脉解舌;胸有全局;严格遵从中医理论体系指导;首分虚实;动态地辨证论治,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崇尚经方,六个方面。认为可以据脉判断疾病性质、病位、病情轻重程度及病势。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精髓,博大精深,融理论与实践为一炉,理法方药一以贯通,一直卓有成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李老认为欲正本澄源及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就必须深入领悟仲景的思辨方法及其辩证论治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皇古义出新说,才能发扬光大中医学。
以脉诊为中心的辩证论治方法
临床辩证,虽曰四诊合参,然四诊权重不同。“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脉诊为四诊之中心,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依赖脉为主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且以脉解症,以脉解舌及神色。并认为脉无假,关键在于是否识脉,任何一种脉象的出现,都有其必然的生理、病理基础,都反映了一定的生理病理改变,草率的“舍脉从证”是不科学的。
胸有全局
李老认为做到胸有全局,就是对每一病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判断要点、治则、治法、方药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临证时方能把握全局,全面分析,不致犯片面性错误。
首分虚实
在临床辩证中,李老强调以虚实为纲,首分虚实。《素问·调经论》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分清虚实,就是把握准了大方向,不会实其实、虚其虚。大方向对了,还应进一步细化,分清“何者实、何者虚”,其病位、程度、兼证等,要一一明辨。
动态地辩证论治
《内经》对把握疾病原则是:“谨守病机”,李老认为病机的把握关键在脉,各脉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着不断的运动、转化。脉的运动变化,反映了疾病的运动变化,不要拘于迹,应活泼的看待诸脉,守绳墨而废绳墨,驾驭整个疾病进程及脉象的各种变化。
崇尚经方
经方严谨而精炼,理奥而效奇,历经两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何止百亿次的应用,备受推崇,至今也被医界奉为圭臬魂宝。李老认为在对经方的学习中,需勤临证,在不断实践的磨砺中,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原文的学习,使临床中的成功与失败,升华到理论高度,然后进行反复实践。
二、仲景脉学求索
在临床诊治中,李老坚持“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这条主线,对仲景脉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对仲景脉学的求索,是打开仲景神圣殿堂的钥匙,这也是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钥匙。
(一)《辨脉法》求索
李老临证,辩脉即以虚实为纲。凡沉取有力者为实,沉取无力者为虚,各脉皆有虚实之分。如数脉,就具有阴阳两重属性,数而有力者,主热盛,属阳,当予凉泻;数而无力者,主虚、主寒,当予温补,属阴,其他十纲脉亦如此。
(二)《平脉法》求索
平,本义有分义,即分辨。《平脉法》,就是分辨脉象之法,李老提出,“平脉辨证”是“分辨脉象以辩证”之意,引申为“凭脉辨证”。指出在仲景以脉定证,以脉定势,以脉定诸法、诸方之宜忌。脉诊为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认识到学中医不仅仅要刻苦钻研领悟,同时也应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就像李老教育我们在对经方的学习中,需勤临证,在不断实践的磨砺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原文的学习,才能够将临床中的成功与失败,升华到理论高度。从理论——实践——理论,不断往复,相互印证,认真思索、联想、总结、升华,达到纵横捭阖,融会贯通,然后发皇古义,创立新说。在深化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鉴别能力的同时,还应尽量借鉴现代医学的知识,但在这个过程中,切忌冲淡中医的思辨能力。李老虽已仙逝,但其精神永驻,让我们扛起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大旗,向李老致敬。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边振,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