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106A57《知针知药:谷世喆》读后感

(2016-09-14 11:27:29)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106A57《知针知药:谷世喆》读后感

《知针知药:谷世喆》读后感

作者:孟曼丽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106A57

作为中药专业的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仅仅学好中药是远远不够的。中药与中医学联系紧密,所以,我觉得要想更好地掌握中药学,就应该先理解中医学知识。所以我一直喜欢阅读一些中医教授撰写的著作,扩展中医学知识。《知针知药:谷世喆》便是其中之一。读完以后,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针灸——一针在手,天下我有。一直以来,针灸在我脑海中简直就是起死回生的代名词,而穴位就更加神奇了。小说里的笑穴,静穴,痒痒穴,究竟是真的还是虚构的吗?中医、中药真的就是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吗吗?这些疑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脑海里缠绕。针灸,众所周知是中国的,更是国际的。我对针灸医师的崇拜可谓达到了顶峰点。

古人云“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人又云“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究其流,则何知后世变法之弊。中国作为古发源地之一,神秘而奇幻,而针灸更不愧为是“国宝”了。我时常想针灸到底是最先被谁使用而发展的呢?无疑,无数的医者为其传播、发展而铺路。清•徐灵胎说过:“五十五年中,批阅之书千余卷,泛览之书万余卷,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盖学以年进也……” 现在大多数人都缺少了一种东西,它叫做耐心,仿佛这件事情看不到它最终的益处,就很少有人做了。针灸的学习要熟读经典,精研医理,勤干思考。广泛涉猎

我想还需要一颗沉下去的心灵吧,要知道,浮躁的心终留不住针灸的脚步。

砭石——养生与治疗的又一大治法,养生无疑是当今的主流,当人们“习惯了”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的生活时,又想“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时养生便火了,必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人也只是少数人罢了。万物存在均有意义,即使一颗不起眼的石头也许会有大妙用。

中药——上药养命,中药养性 学习了三年的中药,见到路边不起眼的一颗小草,我能说出它的名字和功效,这往往令我欣喜。清热燥湿的大黄,疏肝解郁的柴胡,镇静安神的朱砂,它们怎么可以这么神奇呢?它们单用是一种功效,合用又有了别的作用,就像人一样。独自一人呆着是一种感觉,几个朋友在一起又有不一样的心情吧。青霉素的发现与使用,屠呦呦教授获得的诺贝尔奖,无不令我们中医学子骄傲。然而现代的科学仅仅才揭秘了其少数中药的部分奥秘。一味味中药仿佛招着它们的手,在等着我们来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我为自己学中药专业而骄傲。

古世喆教授——他是《知针知药:谷世喆》的主人公,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他的前期的经历;更像是一个游行医;他的仁心、仁术更是体现了一个中医人的素质和责任。

中医、中药学是一个伟大的知识宝库。在这个博大精深的宝库里,我尽情的吸取着,并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Y106A57《知针知药:谷世喆》读后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孟曼丽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