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56A30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读《内外伤辨惑论》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作者:肖书毓
医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此书之道并非淡而无味。
吾师常说:“学中医,诵经典,用经典。”书中也告诫我们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传承是发展的基础,愈来愈多的人在倡导回归经典,经典是本,经典是源,不知其源,难明其流,回归经典是走好传承中医的必经之路。
意外翻到高建忠老师的这本中医师承课堂系列的书《读<内外伤辨惑论>》,上课时了解过李东垣的内伤学说,对其元气与阴火不两立的思想十分感兴趣,于是拿来读了一下,不曾想薄薄的一本书内容竟是如此之丰富,高老师仔细研读,发其奥义,述其精微。初读有些难懂,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再读才解其中味,正如高先生所说方以理成,学如积薪。我且用我浅薄的知识说说此书之味,言语稚陋还望见谅。
《内外伤辨惑论》作者李杲,字明之,金元四大家之一,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中医学中《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仲景之学是中医临床的奠基石,东垣基于对经典的学习,临床的观察,潜心思考,学《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但不止于经典,同时也作为经典的东垣内伤学说也开创了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全书内容分上、中、下三卷。分别为辩各症、内伤论、内伤方药论。整本书包含了高老师对《内外伤辨惑论》的见解,文中黑体字是《内外伤辨惑论》原书文字,楷体字是作者所写文字。夹带着原文的解释深刻而有层次,不紧不慢,说理清晰又容易读懂。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读过这本书后我认为非也。这本书对我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丰富更让我对临床的思考增加了认识。
李东垣重视脾胃众所周知,可在深入读原文了解后发现他不仅仅重视脾胃,他重视胃气重视内伤更不忘本重视辩阴阳。高建忠先生也说如果仅仅说东垣善脾胃那真是低估了他。李东垣原文开篇第一句便是:“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此阴阳即是强调分清内外感的重要性。后学者朱丹溪感慨:“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无论是学习还是问诊弄清前方道路的方向才是首要任务。除了首辩阴阳,还要辩人迎气口脉来辩外感内伤等。
高建忠先生对于《内外伤辨惑论》潜心研读,对东垣内伤病症的发明,脾胃元气论的阐发注入看很多的心血,提出东垣的脾胃学说是创建内伤学说的理论基础,补中、升阳、泻阴火是治疗内伤病的三大法则,而脏气法时,四时用药加减法亦是内伤学说重要的用药思想。其对于补中益气汤的方解字句中也是氤氲着此种学术思想。书中云:补中益气汤在于重用黄芪补气,升麻柴胡以升阳,生甘草泻阴火,白术苦甘温便可泻阴火。活用“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重用大补元气之药,甘温除大热以泻阴火,主治中气不足症状有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等热像的病症,其中热便是阴火的表现了。再考虑四时用药加减,则一方又可多用。书中不仅有名方补中益气汤的阐述,对于饮食肠胃伤的名方均有阐述,对于临床医生阅读似乎会更适合,我才疏学浅领略的要差很多,这让自己有了很大的压力和动力,也让我学会了在书中反思在书中学习。
同时学习要活用理论活学活用。跟诊时遇到一位反复口腔溃疡的病人,我脑中的第一反应是阴虚火旺,秉承不可先入为主的理论待四诊结束后再下结论,此人身体壮硕,脉滑,舌淡红无苔质润,不喜饮水小便黄,不爱吃早饭。诊为脾虚有水饮,水郁发热。而用健脾的方法十分有效,刚开始我十分不解,当看到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后来想想便明白了,元气虚即脾胃中气虚,元气虚则阴火上升,于是口腔溃疡长期不愈,此火非实火而是虚火。只有理明才可以方准,方准才可以有效果,可见要有好的治疗效果理论和方剂功底都要扎实。
读完整本书我受益匪浅,原书内容简短又有些晦涩,在高建忠老师的悉心讲解下原书的内容犹如画卷一般慢慢展开映入脑海。书中理论繁多,笔者讲述也是十分精彩,名家之作内容精湛,唯有细细研读才可明白其中的美妙滋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何为“内伤”,内伤病,是在中气不足的基础上,阴火内生,再加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等诱因而发,也明白了内伤理论和东垣的用方方义。虽说医仁术也,仁有余而术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术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狂之徒。但作为医者,正视生命必不可大意。性命所托,生死不负。医路漫漫,我会带着经典和名师一起坚定前行!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肖书毓,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