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衰败过程
(2012-04-28 22:30:24)
标签:
政治经济市场需求母校 |
分类: 随笔 |
我来到曾经求学过的高中,破败的景象令人心酸。 这所学校是民国时期一个富豪地主所建,据说校长治校有方,许多有钱有势家的子弟都慕名而来,异常显赫。当时那里属于农村,学校当属私立。因求学者多为富人,所以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很远地方的农民、商人都去那里做买卖,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可见,当时的“市场”是由富豪之家的需求促成的。当时的农村是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农村经济在富家消费的拉动下,还是有所发展的。这是当时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所形成的景观。 这所学校成长的高潮期发生在民国时期,特别是日本侵华时期,当时沿海地区抗战激烈,大批知识分子、学生为了避战求学,纷纷流落内地,广大的乡村成了知识分子的栖身之地。由于袁世凯做了日本天皇的女婿,实行亲日政策,他的故乡河南项城及其周围地区免遭日军骚扰,这一带就成了免收战乱的一方“净土”,也成为部分国民党抗日军队的躲避之处,国民党军官何柱国就曾经带领军队驻扎在这所学校周围。 相对“和平”的环境,加上军队、富人的消费,这里必然呈现繁荣景象,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无不受一定时代局势的影响,甚至左右。其次,由于流落在此的大批知识分子、记者的宣传,使此地变得更加“繁荣”和知名。学校、军队、商人、知识分子等等软硬条件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使这所学校走向繁荣似锦的春天,真可谓是春风得意。整个时代环境、政治风云把各地的优厚资源集中到这里,人才济济,师资力量雄厚,无论内地还是沿海的学子,大多都选择这里作为施展抱负的好地方。 只要有人来你这里,选择你、有求于你,你就会成为英雄,英雄的产生是因为有人需要它。校长于是成为当时当地的英雄。他拥有良田和私家学校,学生就是他的私人军队。 全国解放后,地主富豪成为人民的敌人,校长也就成为了敌人,他的父亲被五牛分尸。由于害怕,又加上气愤,校长跟随国民党跑到了台湾。建国初期,一片破败景象,百废待兴,所有的建设都须在原有的废墟上进行。这所学校的全部财产、资源变为国家的了,也即收归人民所有。国家替人民接管了这所学校之后,由郭沫若题词“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学校仍旧保留了以前的气象,成为众多学子的首选。但是由于国家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这所学校的命运也就跟着走向了边缘。——它毕竟生长在农村。 后来,县城也建了高中。县城是政治中心,当然也应该是文化中心,更是经济中心。农村的这所高中变成了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第一高级中学的牌子被挂到了县城里。政治的力量走向哪里,经济、文化的建设不得不尾随其后。 农村的这所高中经过了命运的高潮,走向低潮,进而进入黄昏,处于风雨飘零之中。不是因为学校的主人不优秀、不努力,校长也是一流的人才,教师也是一流的教师,但是到这里求学的人越来越少,求学者也向往城里。在农村经济不太发达的时期还好一些,人们没钱进城读书,只好在农村将就着读到高中,农村经济越是发展,农民越是富裕,越是想办法脱离农村,走向县城去读书。县城高中的入学门槛也越来越高,优秀生、尖子生都挤到了县城,留下一些“低能弱智”者留在乡下读书。 |
这所学校的命运就这样进入了黄昏,繁华的表演也走向了尾声,一些优秀的教师四处逃亡,流向别处,最终连校长也逃跑了。一些教师埋怨校长,好端端的一所学校让他变成这个样子。这所学校的最终结局是一片荒地、几处残垣断壁,与周围的村庄形成了同一种颜色,淹没于广大而不太贫困的农村之中,当地人自豪却无奈地说,这是“二中”。 我在这里求学时,虽已破败,仍旧有许多学生和教师,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当时我们同学约定每隔十年都要回到这里一聚,如果他们来了,会作如何感想? 他们还会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