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的阅读与笔记

(2014-11-28 18:37:54)
标签:

翻译探讨

经典诗歌

英诗汉译

文化

分类: 浪花集

 

诗歌格式:(英文原文来自BBC教育网站,英国文学类。)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is a villanelle, a form of poem that has 19 lines. The first and third lines of the first stanza are used alternately as the last lines of the remaining stanzas, except for the last one, where both are used together as a rhyming couplet, making that stanza into four lines rather than three. The middle lines of all the stanzas also rhyme with each other, so the poem follows the rhyme scheme ABA ABA ABA ABA ABA ABAA.《走进那良夜莫要变消沉》是一首维拉内拉格律诗,共有十九行。第一节中的第一、第三行,在后面的诗节中交替用于最后一行,但在最后一节中同时使用,形成对仗的形式,从而最后一节就从三行变成了四行。每一节的中间行,也要押韵,诗歌的韵律格式为:ABA ABA ABA ABA ABA ABAA

维拉内拉格律诗为16世纪法国的一种19行诗。《走进那良夜莫要变消沉》采用了五步抑扬格的诗体。


2016年元月6日附加:

其实,还有一种解释, gentle在此处是一个形容词,诗人有意用了一个语法错误使得这一句变得琅琅上口,易于记忆,更加吸引人。这样的修辞手法在英文中称之为 enallage.

Enallage成功使用的例子还有: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 (猫王的名歌),正确的语法应该是 Love me tenderly, love me truly,但听起来节奏感就差了。

Enallage也被莎士比亚、艾略特等著名诗人、文学家采用。


2015年元月5日附加:

网友集诗者留评:gentle 有副词的用法, in a gentle manner (from Oxford Dictionary)。在此表示感谢!

 

今天去图书馆查阅了三套牛津大辞典。

第一套:1998年重新修订的,没有录用副词的用法,只有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用法。

第二套:上世纪30年代的,有网友集诗者的用法。而且所举的例子就是这一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in a gentle manner 17世纪初)

第三套:很大、很厚、十几册一套的,注明古英语 gentle = gently,本身也就是副词。

 

所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这样的翻译是正确的译文之一。

 

基于这个新的理解, 我的阅读与欣赏、分析与探讨等就要重新来过。可见,对一个词的理解会对一首诗歌的理解产生多大的影响啊。探讨有益!我的博文就不改了,让读者体会一下我欣赏诗歌的心路历程也好。

 

在这里,既然谈不上‘变’,那么,我的译文可以改成:走进那良夜且莫要消沉(温顺)。第二和第四节,相应变成:走进那良夜并未有消沉(温顺)

 

我将来再去诗社找人确认一下,是否英国人也有误读的时候。暂时,先保留一下‘变’的余味。

 

2015年元月8日附加:

 

英国朋友们确认,gentle在这里是副词,相当于gently。

又是一个教训。学无止境!

 

 

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父亲的,父亲(David John Thomas , 1876–1952)年老了(70多岁),心情不好,还是写一首诗歌劝说他一下吧。当然,这首诗也是写给天下所有老年人的。

 

诗人开门见山地对自己的父亲说:“走进那良夜莫变得消沉”,用良夜来比喻美好的晚年。‘变消沉’暗示当年的他可不是这样,读者由此可以想像出父亲当年是生龙活虎的。接下来第二行,接着说老年人也更要(should)发光发热。第三行,鼓励父亲在晚年要精神焕发,激昂振奋,就象夕阳最后灿烂的余晖,我们中国人不是说‘夕阳无限好’吗?就是这个意思。接下来四节中,诗人分别用了四类人作为范例,说他们在晚年都不消极地对待生活,都是意气风发的。他说:‘你看人家聪明智慧的人、善良老实的人、性格外向桀骜不驯的人、严肃稳重的人,怎么样怎么样,但都没变得消沉、都激昂振奋,所以,你要向他们一样啊。’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有点激动地说:‘父亲啊,你骂我也行、祝福我也行,有泪就流出来吧(别咽到肚子里)’最后再次祈求他‘莫变得消沉、要激昂振奋’。

 

整首诗歌,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父亲的挚爱。同时也可以领会到诗人对待晚年的,以及对待人生与生命的积极态度。

 

以下是拙译与笔记:

 

 

走进那良夜莫变得消沉

狄兰·托马斯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ylan Thomas1914-1953

走进那良夜莫变得消沉,

晚年要发光,落日当豪放,

面朝余晖振奋,激昂振奋。

 

聪慧者,临终,知黑暗本真,

不甘言语曾无霹雳电光,

走进那良夜未变得消沉。

 

行善者,生命余波中,长吟,

愿闪光琐事若碧湾白浪,

面朝余晖振奋,激昂振奋。

 

桀骜者,曾驾日、放歌、飞巡,

醒悟,叹太迟,归途中暗伤,

走进那良夜未变得消沉。

 

稳重者,临近死亡时,悟顿,

昏眼能闪若流星,变欢畅,

面朝余晖振奋,激昂振奋。

 

我祈祷,在郁闷之巅,父亲,

责骂或祝福我,任泪挥扬。

走进那良夜莫变得消沉,

面朝余晖振奋,激昂振奋。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翻译笔记:

 

这首诗的关键词:go(变)。

关键句:Do Not Go Gentle(莫变得消沉)。

 

正因为父亲变了,变得不像以前那样了。诗人心中不忍,才写了这首诗。如果与父亲还像以前一样,有必要写东西劝他老人家吗?

 

诗人举例子时,列举了四类人。在翻译时要注意一点,将自己的父亲与谁作比较?第三类人是‘wild man’,千万不能用狂人、野人、疯子等词。要不然,就等于对父亲说:‘你看人家疯子怎样怎样,你也应该同样’,父亲肯定想抽他两巴掌。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注意前一句用know ,一般现在时;这一句的had说的是以前,下一句do not,一般现在时。这一节,让我最难下笔,开始是这么想的:为什么说话不像以前声若洪钟了,人就不愿变得消沉了?长时间思考后,我似乎理解了:智者总以为自己说的话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以前没有引起什么大响动(没有大的影响力),所以他们现在不甘心啊,因此,就不肯变得消沉。

 

danced in a green bayThese good men wish they could have done more. 这些善良人希望他们能做的更多一些。green bay(碧湾)意喻一波连一波,回扣last wave by。这就补充说明了,这些人为什么是good men (好人、善良人、做好事的人),都是雷锋。不禁想起了雷锋语录:‘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就像无穷多的波浪一样,这就是好人。这句话最难翻译。

 

who see with blinding(炫目耀眼的)  sight (景象)是说他们突然顿悟了。好像眼前的东西,突然闪光耀眼了。千万不能一边说他们的‘眼睛失明了,或视力不济了’,一边说‘用炫眼的目光看’。写成‘用模糊的目光看,用盲目的目光看’更不对,误解了blinding的词意。

 

翻译探讨:

 

首先,感谢网友们参与讨论,热烈讨论。感动!

 

网友讨论:

草堂参与:

自娱自乐:

我也来谈谈我的看法。go gentle 你的理解是对的,等于 be gentle / become mellowed, or go (be) soft,但是在文字转换过程中,译者往往可以依据译文的需要可将原文中的动词变为译文中的名词,或者有原文里的形容词转换成译文里的副词或者动词,还有原文的介词变成了译文的动词,这个 into 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嘛。这样的例子在翻译实践中屡见不鲜。所以我个人认为 温和地,温顺地,甚至默默地,都没有过分地忤逆原文。我没学过任何翻译学,哲学和英文,只是一种 linguistic sense...

介词变成动词有时是可以的,前提是正确地表达诗人的原意。在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这句话里,如果将 into 翻译成动词的话,就是‘走进那良夜’(我也是这么处理的)。

问题是,老人家此刻已经进入了晚年。诗人难道说‘你将来去到良夜时,莫要温顺地去。’。如果是的话,那么良夜就应该是指死亡。可死亡为什么是良夜呢?如果良夜是晚年的话,老人家已经到了晚年了,为什么还要‘温顺地去晚年’呢?这两个说法有些自相矛盾。所以我认为go gentle只能是变gentle

 

海豚飞渡:

我还是认为go在此处并非系动词。gentle是形容词不错,用法当属一种poetic license吧。

night此处不是指“晚年”,而是“死亡”。

Poetic license是说写诗的时候允许吧。

我认为night不应该是指死亡。按照你对 go gentle的理解,一个人向自己的父亲说‘你不要温和地走入死亡’(注意,不是‘走向死亡’)。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病床临终一刻,还是养老在家?如果是临终一刻,为什么不希望老人家安安静静地寿终正寝呢?如果是养老在家,为什么要提到死亡呢?是不是有点忌讳。

 

有一种可能:

一般人希望老人走好,但诗人托马斯不是一般人。他希望父亲临终前发怒、咆哮,不要认命。然后举例,说聪明人是如此、好人是如此、狂人是如此、严肃的人也是如此。

既然每个人都如此,天经地义,有什么特别的呢?我还是不理解。

单单一个Night,有可能是指死亡,good night 也是死亡?为什么good? Good,为什么要抗争?

无心剑:

死亡是永恒的夜

中国没有实际意义的宗教,人们基本上不像外国人那样信教,所以有可能认为死亡是黑夜。

在西方,人们希望往生后能到天堂,天堂是灿烂明亮充满快乐的。就算下炼狱,也有熊熊的烈焰。佛教也讲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永恒的夜。

 

更符合常理的理解是,夜晚就是晚年。特别是good night

蓝庭:

第一次读到此诗。个人认为标题翻译成“不要温顺地走进那良宵”并无语法或意思上的错误。第二句译作“老人在白昼将尽时仍应热情奔放”。这样前后两句意思就连贯了。诗里的良宵和白昼将尽都是指的是生命的后期。

第一句的意思,上面已经陈述了私下的理解,不再赘述。

第二句的想法与我的一样。

依依笺上蝶:

go ’在这里理解作为系动词来用很有道理, 且和后面的形容词‘gentle'在一起是更符合英语语法,但'gentle' 在这里翻译作消沉是否合适?依依的理解是在看到生病父亲的生命处境,诗人内心亲情的低吼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或许在这里译作‘驯顺,驯服’更合适些,不妨译作‘走进那良夜莫对命运驯服 (诚服)’驯顺,驯服和gentle 的词意更接近一些,而诚服或许更符合汉语的语义。

这样的理解其实挺符合我的理解的。

只是在选词时有其它的考虑。诗歌最后一节提到there on the sad height(极度苦闷),所以前面就说消沉。一方面也是为了押韵。

新雨:

可是这句里,没有“消沉”的意思。“良夜”指什么呢?如果指死亡,就不同了。似乎是不该顺从地走进那良夜。不该屈从命运。

英文go+形容词时,说明事情越来越糟糕。这里用什么词好,需要根据个人的理解,所以我列举了一长串选择:温和(温顺、消沉、消极、没朝气、郁闷、蔫了等)。

良夜,我认为不是死亡。如果是家父,我会鼓励他好好活着(就像我理解的诗歌一样),而不是希望他走向死亡,狂怒也好,振奋也好。

依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aec2010102v5dy.html

 

主要是说黑夜代表死亡,诗人劝自己的父亲要与死亡抗争。

写得很好,值得一读。送一支金笔。读后,能让我反思。

在诗歌评论界,有些人喜欢把诗歌的境界尽量拔高;我倾向于尽量让它回归大地,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举个例子: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首先,它是一幅真实而生动画面。但在红色的年代,用来比喻‘支持革命的新生事物’。原文真是这样吗?好像有许多不同的阅读与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