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离婚律师》后遗症:人为什么要离婚?

(2014-09-05 16:38:58)
标签:

离婚

婚姻

分类: 热点话题

单集300万的天价,让姚晨与吴秀波主演的电视剧《离婚律师》成了今年的“剧王”。如此昂贵的首播价格只能由四个卫视一起咬咬牙才能拿下。

卫视的领导们预估这部剧将会成为热门话题,因为,我国离婚人数已经连续8年呈现递增趋势,并且离婚增幅连续5年超过结婚增幅。

不过,查阅完山一般高的资料后我们发现,降低离婚率还是要靠知识。如果你在离婚前看了这些内容,你的生活中可能只会是铁打的鸳鸯,流水的小三。

 

随机抽查

第一次想离婚是为什么?

给新房装修的时候,意见不合。——yskin

 

因为结婚几年都没有怀孕,知道自己有些问题,不想耽误他。——匿名女王

 

她说,老公是小富即安的人,我是很拜金的。——X先森

 

当我发烧拉肚子给孩子煎蛋热牛奶时,却看到他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喝茶水不闻不问。——赵小姐

 

他跟妈妈吵了两句之后,拿起遥控扔向妈妈。——ELLE

 

他第一次说出“神经病吗,发什么疯”。——小小莲

 

发现对方家人的阶层比我家低太多,生活习惯也差太多。——不啊

 

他打我。——洛儿

 

性生活不和谐。——Vincent

 

小孩子出生后,双方母亲介入时矛盾不断。——Ricky

 

离婚爆料

1.七年之痒是小儿科

研究发现,结婚910年的中年夫妻最易散伙,而从年龄段上来看,一般是在30岁到40岁之间,特别是在35岁左右容易出现婚变。

 

2.离婚率和GDP的关系

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四川这些GDP相对低的省份离婚率高。离婚率最低的省份是GDP很高的广东省。

 

3.全国离婚人数最多的地方

根据民政部能够查询到的自2007年至今的统计数据,四川省登记离婚人数一直居全国首位。2011年就达到了117538队。

 

4.微信、微博、Facebook、陌陌是离婚的帮凶

 

根据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2011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32%的重度社交媒体用户称其曾严肃考虑过离弃配偶的问题,相比之下不使用社交网络的被调查者则仅为16%

超过80%的离婚律师都称其发现,牵涉到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离婚案有所增加。

 

5.一见钟情是婚姻的保障

在美国一项以1500对夫妇为对象的调查中,竟有55%的夫妇是在一见钟情后直接结婚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其中的离婚率,男性的离婚率也只有20%,而女性竟在10%以下。据了解,在美国约有近半数的夫妻会离婚,鉴于此,一见钟情结婚倒是个维系社会稳定的不错选择。

 

6.离婚是一件对经济有益的事

当然。美国离婚率近年上升,夫妇离异后各自组织新家庭,推高物业、家电及家具需求,加上不少女性因此重投劳动市场,成为促进经济的另类因素。

 

7.离婚率与罩杯有关

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在“胸围与幸福指数”调查中对5003040岁的夫妻调查结果显示:女性胸围A杯的离婚率为37%,胸围B杯的离婚率为16.3%,胸围C杯的离婚率为4%,而胸围达D杯的女性离婚率1%都不到。

 

8.上班路程太长也要离婚

瑞典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夫妻中有一方每天上班路上耗时超过45分钟,离婚率增加40%

 

9.出轨导致离婚的星座前三名

根据数据统计,男性为,天蝎座、射手座、水瓶座。女性为,射手座、天蝎座、天秤座。

 

离婚数据

 

现在我国的婚姻关系有多脆弱?

1978年我国离婚人数为28.5万对,每21对夫妇就有1对离婚。2006年我国离婚人数为191.3万对,每5对夫妇就有1对离婚。2013年我国离婚人数为350万对,每3.8对夫妇就有1对离婚。去年离掉了整整一个香港的人数。

 

影响婚姻关系的因素,物质和性重要吗?

排名第一的是情投意合,第二的是生活关系,第三的是个人能力。而物质基础和性生活在八个选项中分别为第六和第八名。

 

你介意另一半有异性好友吗?

83.80%的男性不介意,理由是老婆有的话,我也可以有。50%的女性觉得不可以有,因为异性友谊是小三的温床。

 

导致离婚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似乎毫无悬念是小三,这个选项获得了74.6%的肯定。但是62.5%的女性还是选择原谅渣男,打败小三,继续婚姻生活。

 

你会为了多一套房子而选择离婚吗?

70.2%的人不会,13.8%的人视情况而定。

 

离婚诱因有哪些?

婚外情是票选的第一名诱因,有74.6%的人肯定这个选项。第二名是71%的人选出的家暴。第三名是性格不合。最奇葩的离婚诱因是4.3%的人选出的“对宠物的态度”。

 

来源:职业女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