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祝寿《万寿无疆背大雅》花钱真仿考辨
兼用“无罪推定”法鉴评原铸品

《万寿无疆背大雅》祝寿花钱,为慈禧太后大寿专铸祝寿纪念花钱。此花钱,因其与慈禧皇太后直接关联,具有极强的专属性,非一般宫钱所比,更非民间所铸各式花钱可比,其不仅在清代花钱中处于顶级地位,亦在几乎所有厌胜钱中处于高端的地位。同时,作为皇太后专属祝寿花钱,不可能滥铸,因而铸量必然相当有限。凡此种种,使得这颗花钱格外珍贵和具有特殊历史与收藏价值意义!
早在2003年,中国嘉德曾经拍出一颗《万寿无疆背大雅花钱》(真仿后辨),以25,300元创纪录成交,足见市场追捧有加(注:此成交价信息来源嘉德)。如此成交价格信息为真,那以现在价值来衡量,此花钱价格至少已经攀升一倍甚至二倍以上了。
然而,正因为《万寿无疆背大雅》珍贵,故在一个制伪大国,出现后铸品和现代仿品在所难免。由于花钱一向被认为玩物,真伪无大碍,故对花钱真伪的论述和辨识方法都比较少见,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相关参考资料也相对匮乏,这里针对不同实物更多运用逻辑推理考辨,疏漏在所难免。有鉴于此,本文首先针对自己的藏品(见题照),并结合其它品图照和实物,试运用“无罪推定”来考辨之。
首先,我们需要再次强调明确的是,此花钱乃慈禧这位非同一般的、掌握清末实际皇权的皇太后之祝寿寿钱。其次,我根据感觉设定题照之品为原铸。
就目前来看,我们还无从查考此钱的铸量和详尽的铸造过程记载。因此,要推定其“无罪”,需要寻找符合逻辑和常理的支持证据。根据此钱的背景和涉及人物及其地位与用途,我们先做如下逻辑假设:
1、此祝寿花钱,必用上好精黄铜铸之,至少要达五炼黄铜之铜质水准,以显金黄色泽贵重之像;
2、此祝寿花钱,必用上佳书法书写钱文,厚重有力,以显帝王风范;
3、此祝寿花钱,必用阔缘穿宽廓大钱范式,以彰显皇家气派;
4、此祝寿花钱,必用精工制模施铸,整体圆方几何图形规整,以显帝范。
上述四个要素,如果成立,那么我们来看,是否找到其“无罪”(原铸)的支持证据。(注:包浆需要做辅助标准,但是,鉴于百来年历史,包浆锈色一般难以厚重,故包浆反倒不是主要证据,反倒是,这么大钱,包浆过于厚重,则令人生疑)
1-1、此钱色泽金黄,观其铜质,乃至少五炼精黄铜。铜质获得第一条证据支持。
1-2、此钱钱文正面“万寿无疆”四字,书法厚重,端庄而运笔顿挫有力,具有康熙乾隆正楷题匾书法帝风。背“大雅”二篆字,端庄规整,笔划粗细协调。钱文能得到第二条证据支持。
1-3、此钱范式厚重,圆方宽阔,几何图形规整,可得地三条证据支持。
1-4、此钱铸工精到,地章平整,边廓一次成型,无明显人为修正,无流铜,字里行间笔划清晰无粘连。再得第四条证据支持。
故,此钱可初判“无罪”,是为原铸之品!参见题照和下面-图1。

为进一步深入证明,题照及其图1之品为原铸,有必要根据手上和相关一些品图,进行进一步证据论证。
首先,参见图2。此品同为本人手藏,然,尽管其已经产生包浆,但是仍然使人感觉生疑。
1-1-1、铜色不正,虽透过包浆可隐约看到其为黄铜质,然铜色显得不够黄亮。难达五炼及其以上精黄铜铜质标准。
1-2-2、钱文书法不够厚重,起笔顿笔有欠功力,“万”、“寿”字笔划协调性不够。
1-3-3、正面穿廓缘显狭窄。
1-4-4、放大镜下看,钱文笔划根部铸造光滑度平整度不够,有流铜泡状。与前品有较明显差距。

显然,从肉眼观察,图1与图2比较,在铜色和钱文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上,图2之品已然处于下风。尤其是“无”字真乃“无”神!
可以说,图2之品正是后仿铸。本人主观估计,应是民国之后铸品。但非当代(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新仿铸品。
请看下图局部比较:

A点、两品“万”字笔划不同,图2显长,并且呈隐起。
B点、“无”字,整体差异明显。图2之品,起笔顿笔收笔均不够自然,不符合书法规律,整体明显不如图1之品,有力有神,端正厚重,自然洒脱。
C点、“寿”字此处笔划差异较大,图2之品笔划拖长,并呈隐起,不够干净利落。
E点、背“雅”字差异,图1之品此点笔划圆滑但是方整规范,图2之品,过于圆滑且方形略为倾斜。
F点、差异亦明显,“雅”字下部三竖,图1之品齐整,图2之品则分别向下倾斜,触底单调。
G点、“大”字,首笔,图1之品呈圆形凸起,起笔干净,长短适中,图2之品则略有拖长,并呈隐起,有拖泥带水之感。
J点、“疆”字整体,图2之品明显不如图1之品有神,笔划顿挫自然,尤其是疆字右边中间一横差异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两品比较,在时间并不久远,包浆不为主要判断要件的前提下,通过对比,进一步证明了,图2之品绝非原铸!图1之品,未被反证推翻!
下面,为网见到一些图片,供进一步参考,简要分析如下:


以上这品,尽管铜色被包浆裹住,但是,仍然嫌色泽金黄不够。钱文神韵略差(与图1之品相对比较而言),尤其是此品“万”字顶部,内圆圆弧有流铜被修饰迹象,从而导致圆弧到此显得忽然凸出而边缘不“圆”。故,也应该是为后铸之品。

此品,图片显然被调色加黄处理过,其色非精铜自然之铜色。钱文笔划很细,无气势,力度不够,有近仿之嫌。

此品,铜色应该明显不对。和紧接上边的那品,应是同一版式,后铸之品。
下面这品,值得一说,此品图照,是中国嘉德2003年拍出25,300元之品。此品,品像较差。钱体已然显“烂”。看照片,实为红铜质,若以这种铜质作为皇太后寿钱,万分令人费解!文字笔划显细,钱文字体不够大气,尤其“无”字,神韵不够。特别是。此品和上述的一品一样,再次在“万”字顶部边缘之圆弧处。出现修饰痕迹,从而导致圆弧过渡不自然,圆形整体到此变形!
凡此种种,诸君以为,此大拍卖行拍卖之品,是原铸还是后仿铸之品呢?我是有较大疑问的!同时,这枚拍出后,当更像原铸的东西,送到嘉德面前,嘉德还敢再接拍吗?!


此文,试研判考辨,文中论据多是推定,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诸位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