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智慧之路在于体验与感悟——读林清玄散文《翠玉白菜》

标签:
读书 |

翠玉白菜 / 林清玄
我曾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看过一张照片: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放在庭院中一大堆白菜里面,院子里的阳光灿烂,光线投照在白菜上,只有翠玉白菜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翠玉白菜是一大堆白菜里体积最小的,但最珍贵、最耀目,是故宫的镇山之宝。
那一幅照片印在我的心版上,经过十几年了,还未曾稍忘。
翠玉白菜确实是那样轻薄短小,往往出乎第一次看见的人的意料,大约只有合着的一巴掌那么大,与一般的白菜大小不能相比。
后来,我发现故宫的许多“重宝”,都是很“轻巧”的,最好的玉器,瓷器,茶具也往往不是顶大的。当然,大的物件也有精品,但最精纯的常常是小的。
其实,我们评断一件东西,最好不要看它的大小,而要看它的精纯,它的品质好坏。看人也是一样,官大、财太、权大、名大的,小人也是很多的。艺术特别是这样,好画不一定要巨大,好音乐不一定要长,好文章也不一定要很长。
能把小东西做好的,才能把大东西做好;能照顾小节的人,才会有大的威仪。
这是为什么《佛经》里说道,大到须弥山的虚无和小到微尘的芥菜种子应同等看待,“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那是因为最大的正好是最小的累积,而最小的正好是最大的元素。
相传龙树菩萨曾在南天竺以白芥子七粒击开南天铁塔,取得《大日经》,这和西方童话的“芝麻开门”是多么相像呀!所以,(维摩洁经)说到一个人如果能彻悟体验“见须弥入芥子中”,那个人就已经住于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那时就超越了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的差别见解;进人“大小无疑”的华严境界。由于“大如须弥”是难以想像和掌握的,因此我总想,一个人如果要把生活过好,应该从手里的芥子开始。
我喜欢小巧的艺术品,从中就可以看出创作者伟大的心灵。
我喜欢细腻的生活态度,觉得一个人应该从平凡的生活去体会生命更深的意义。
当我们回到生活的原点,还原到素朴之地的生活,无非是“轻罗小扇扑流萤”,无非是“薄薄酒,胜茶汤,粗粗衣,胜无裳”,或者是“短笛无腔信口吹”,或者是“小楼昨夜听春雨”。
生命就是由轻薄短小的历程所组成的,所谓命光不空过,也正是去体验那小小历程中深刻的意义,体验、体验、再体验,更深入的体验,这是到彼岸的智慧之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河。)
在许许多多的白菜中,去找到那棵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那么轻薄短小出乎我们的意料,它的精巧珍贵却是我们熟知的。
走向知慧的路,是许多人都在追逐一车车白菜的时候,我们一眼就看见了翠玉白菜,除了它原来就那么耀目,也是因为我们的慧眼。

【读与评】
林清玄先生的《翠玉白菜》是一篇充满哲思的散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中翠玉白菜的描述,先生引导我们思考生活中的大小、轻重、精粗之间的关系,并从中领悟生命的智慧。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还启发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深刻的意义。
首先,先生回忆起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的一张照片:故宫的翠玉白菜被放置在一大堆普通白菜中,尽管它体积最小,却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最珍贵、最耀目的存在。翠玉白菜的“轻薄短小”与它的“精巧珍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巨大价值的事物。
翠玉白菜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它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那些在平凡中被忽视的珍贵。正如先生所言,许多“重宝”往往是轻巧的,最好的玉器、瓷器、茶具也常常不是最大的。这提醒我们,评判事物的价值不应仅仅依赖于其外在的大小或规模,而应关注其内在的精纯与品质。
先生在文中引用了《佛经》中的一句话:“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意思是最大的事物往往由最小的元素构成,而最小的元素也可能蕴含着最大的力量。这种“大小无疑”的哲学思想,打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大”与“小”的固有认知。先生通过翠玉白菜的故事,提醒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伟大事物,往往是从微小的细节中积累而成的。
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艺术品的鉴赏,也适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先生认为,能把小东西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东西做好;能照顾小节的人,才会有大的威仪。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成功,往往源于对细节的关注与坚持。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渐积累起更大的成就。
先生在文中表达了对小巧艺术品的喜爱,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创作者的伟大心灵。这种对细腻、精致事物的欣赏,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先生提倡一种细腻的生活态度,认为一个人应该从平凡的生活中去体会生命更深的意义。
这种生活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追求的是宏大的目标、显赫的成就,却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小确幸。先生提醒我们,生活的本质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辉煌,而在于内心的体验与感悟。正如他所引用的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薄薄酒,胜茶汤”,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存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
在文章的结尾,先生将翠玉白菜的发现比作走向智慧的路。在众多白菜中,翠玉白菜之所以能够被一眼认出,不仅因为它本身的光芒,更因为发现者的“慧眼”。这种“慧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敏锐,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洞察力。
先生用翠玉白菜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之路在于体验与感悟。无论是艺术、生活还是修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宏大,而在于内心的深刻体验。正如佛经中所说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河”,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体验、不断感悟,最终达到智慧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