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4、许由的故事:不了解别人,才会笑话他人

(2016-12-08 21:41:29)
标签:

历史

文化

·“人们最早听说许由的故事时,还是上学的时候。那时候觉得‘因为听到别人让自己做官,就连忙洗了洗耳朵’,这种做法非常好笑。许由太清高太不正常了,人们把他当成一个笑话。

人们不了解别人,才会笑话他人,才会出现祥林嫂一样的悲剧。

请看下集《44、许由的故事》”

 44、许由的故事:不了解别人,才会笑话他人

 

44、许由的故事:不了解别人,才会笑话他人

 

他并不是一个听凭人言或者依靠主观臆测采取行动的人,那么尧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来说,已经对这个人有了了解。他清楚丹朱、共工的一些事迹,所以才有《尚书》中那场对话。

现在回归许由。

刚才说过了,尧先生的眼光很准。人以群分,如果许由和自己没有一些相同点,那么,尧是不会跋山涉水的找这个人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推出,许由是这样一个人:讨厌部落长老的虚伪做法,自己做不来,所以选择隐居,和老子先生一样。

鉴于前人已经出现黄帝先生这样的导师,后人又把许由归入道家一派。许由先生很可能也有“顺天应人”的想法,和尧先生一样,是自然哲学的执行者。许由和尧不同的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仅此而已。

此行无果,尧先生准备再接再厉继续找下去。事情本应该这样发展,但另一件事的发生,把它耽搁了下来。

这些年雨下得很大,一年比一年大,黄河水位在升高,直到漫过河岸。

发洪水啦。

大水把部落冲的稀里哗啦,天灾非人力所能及,民众无法回避。族人看着昔日生活的村庄变成一片汪洋,非常的无奈,一声长叹。

民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作为首领的尧先生展开了行动。当务之急,不得不马上找一位治水高手,寻找贤人的工作暂且阁下。

自己搞不定水。

尧清楚自己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族人锄地,很少处理水的事情,。另一方面,自己此时已经到了老年,心有余力不足啊。

“谁能把水搞定?”尧先生问下属。

“鲧,”旁边的人匆忙回答。

鲧是黄河下游三苗族的首领,祖上承自女娲一脉,家族有悠久的治水传统,可以说是尧时代的治水世家兼治水专家。

黄河下游相对于炎黄部落所在的中游,水量更大,加上降雨丰富,时不时会来个水漫金山,鲧先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由于鲧先生在本部落很擅长玩水,所以被选为“最能料理水的人”,也就是首领。鲧先生名字都有一个“鱼”字,上古的祖先大人经常用象形文字描写一个人的生活,可见鲧先生平时主要干“浪里白条”的工作。

鲧的部落在玩水这件事上无人能及,威名远播,四方部落(四岳)民众只要说起水就会说道鲧,简直是因为所以的关系。这时候如果专家先生穿越到过去、在某个村子里大喊一声——“鲧怎么会治水?他不是因为治水失败被处死了么?”那么,立马会围上来一堆人,看着专家先生七嘴八舌的说:“这是谁家的,傻?”

所以当尧先生问起治水专家的时候,属下条件反射的联想到鲧。

好,就你了,谁让我现在只能想到你!

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尧听了下属的回答,摇了摇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鲧作为东方的著名首领兼水利专家,尧对这个才能突出的下属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尧先生考虑的和别人不大一样——每个人考虑的和别人都会不一样。现在说一下尧先生担心的。

鲧治水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河水堵截在一个洼地,蓄成大水池,类似于现代的防洪大堤或者泄洪湖泊。如果下的雨小,水量少,时间短,这个方法是奏效的。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也不见得不管用,女娲氏就是靠这个方法搞定水的呀。

之前我们提到过两点内容。第一点,就是“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东西”,女娲氏面对的治水环境不会静止的保持到现在,河道淤泥堵塞啥的时有发生,时代不一样了。第二点,一种方法偶然成功了,并不能证明这种方式就是一个通用的规律、是自然法则。爱迪生灯丝实验就是很好的证明。

鲧先生面对的就是这个情况。

夏季汛期水量猛增,水漫出了防洪大堤。由于我们国家的地形是西高东低的走势,无处可去的浪花并不伤心,它欢快的把东方田野变成自己的后花园。

百姓叫苦不迭。

鲧不在意。

这种事情不经常发生,雨量大的年岁,十来年一次吧。一般老百姓至多经历一次,印象不咋深刻也不很在意。

尧很在意。

水患淹没了土地,没了土地就没有粮食,整个部落族人都无法生存,这不是儿戏,了解治水候选人详细资料是必须的。

按照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对水的治理主要方法应该是引流,这点鲧做的很好。可是引流之后怎么办?鲧采取的办法是就近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把水引流到这里养鱼就行啦,还能怎么办?治水专家都这么说,行外人尧先生更不可能知道怎么办。

尧和鲧都不知道怎么办,那么有没有能拿主意的人呢?

当然有。

和鲧和尧不同,和水亲密接触的民众是有办法的。

从东方回来的人向鲧报告说,最东边有一片很大的水池,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可以把水引过去那就不会有水漫出堤岸了。

这个很大的水池就是东海,祖先大人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海的存在。

鲧否决了这一建议。理由是大水数十年才有一次,没必要搞那么大工程,等把水引过去了汛期也过了,划不来。

尧也听到了这个建议。作为刚从水里被族人打捞上来,猛吐几口水的人,他十分清楚这次水先生所展现的手腕。以往也有水患,可是至多把黄河两岸淹了,翻不起啥大浪。

可是这些年不一样,一淹就是整个大平原(华北平原)。按鲧的方法,难不成把整个天下都做蓄水池不成?

尧先生所面对的情景我们今天还是可以感觉一下的。现在的黄河南岸,包含郑州、开封、商丘、驻马店这样的广大地区都有很厚的黄土层,这是黄河先生历年努力泛滥的成果。当这些地区成为一片汪洋时,一个地中海诞生了。

 

·“鲧先生最终治水失败,而我们向来有以偏概全的习惯,史学家把失败的鲧先生之前作出的努力给抹杀了,所以才有我们印象中的这段历史。但这不符合情理事理和自然规律,真实的历史和我们想的一样,和印象中的不一样,正如我们在‘历史的秘密’一章中提到的一样。

该怎样理解这段历史呢?

请看下集《45、鲧》”

44、许由的故事:不了解别人,才会笑话他人
·“欢迎喜欢的亲转发收藏o(^▽^)o,欢迎关注博客"人性的游戏"或者微博"人性的游戏" ,持续收看最新集故事:) 分享让快乐加倍,欢迎分享介绍给更多朋友看O(∩_∩)O~

欢迎下载新浪博客APP关注"人性的游戏"随时随地收看深度博文(o゜▽゜)o☆~”

精彩热评:整个拜读了楼主的文章后,不禁感叹:这比我看易中天中华史更有趣,更通俗易懂,更细致,也更发人深省。

我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人生经历,要把很多事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说明白,是很不容易的。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功力吧。

感谢楼主,期待后作。

44、许由的故事:不了解别人,才会笑话他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