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唐尧其人:料事于未然的方法

(2016-12-07 21:09:57)
标签:

历史

军事

文化

·“人的想法和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比如一个人给别人端水的时候不小心碰洒了水杯(确实是不小心),有的人会认为这就是‘不小心碰撒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事实的看法。但也有心眼小的人,觉得这是故意弄撒的,故意整人。

人们需要揣度帝王的心,才能触碰到对方不同于‘事实’的真实想法。

那么选继承人的时候,尧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请看下集《43、唐尧其人》”

 43、唐尧其人:料事于未然的方法

43、唐尧其人:料事于未然的方法

 

他喜欢的。

尧先生喜欢的,莫过于儿子。按父业子继的传统,尧的儿子也是今后的部落老大,虽然首领推选受长老影响,但是也还是在尧的儿子中挑一个。而尧先生的情况比较特殊,儿子少不说有才能的只有丹朱一人。此时的丹朱已经长大成人,不在是当年那个襁褓中的婴儿,但他在部落里还没啥工作。

作为官场老手,放齐片刻间理清了思路,说道:“丹朱,你儿子丹朱很聪明。”

放齐看到尧身边几个侍从相互使了眼色,这些人和丹朱很熟,会把自己的话传给丹朱先生。放齐鬓角不由得流下了冷汗。

我不得不说丹朱,这是未来老大,如果第一个想到的不说他,被丹朱知道了,嗯哼,将来他继位了,我就可以卷铺盖走人了。

尧不吃这一套。

尧先生做事很实在,唯才是举、不怎么搞任人唯亲。放齐也许知道尧不认为自己儿子才能过人,但他还是要这么说,因为将来决定自己地位的不是尧,而是丹朱。

尧摇了摇头,属下怎么想的,他是清楚的,但他并不介意。在尧先生经历的人生中,极少能靠说服改变别人想法,所以他很早就放弃了这种做法。

尧说道:“丹朱说的话常做不到,喜欢争辩。”

尧否决了自己的儿子,理由是有点意思的。“说出的做不到,喜欢争辩”,很多人都有这个特点,按照常人的想法,这并不能证明丹朱什么。

但是尧否决了。

尧不是常人,尧用丹朱的日常行为做参考,凭自己的经验做出了判断——不行。进一步的讲,就是有丹朱这个特点的人无法带领部落走向繁荣。

言而无信,百姓无法依靠;喜欢争辩,就会自以为是拒绝学习。而后一点,是包含蚩尤在内的众多老大败亡的原因。所以尧否决了儿子。

“谁适合?你说一下,”尧先生问欢兜。放齐的回答并不令他满意,那就问问别人吧。

欢兜想了一下,如果自己先回答,也会先说丹朱。丹朱不行,那么下一个该是谁?要说一个符合尧先生选才标准的人,同时对自己有利的人。

欢兜闭上眼,然后睁开,说道:“共工很能聚集人,”共工是自己属下,同属三苗族,这个时候不妨培植下自己势力。

尧又摇了摇头:“他貌似恭敬,但是阳奉阴违,”这个人很不听话,让干啥不干啥,违逆时令,逆天而行。听不听话无所谓,反正欢兜也经常不听自己话。但是违背时令,逆反自然,这事儿就大了,百姓会贫苦无依饿死街头,违背了尧先生的原则。所以不行。

共工是一个很倔强的人,才能不及蚩尤但是叽歪的性格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怎么听尧的话,共工的直属领导是欢兜,决定自己晋升和地位的人也是欢兜。但他后来势力壮大后,也不怎么听欢兜的话。

听不听话是要讲实力的。

谈话到此为止。

 

尧意识到自己的下属对自己不够坦诚,如果继续追问,只会得到匆忙的回答,并不能让自己满意。那就再等等吧,下属了解自己意图后,给他们外出求贤的时间。

这段时间,不但下属在做这件事,尧先生也在做,毕竟部落事物每天都在堆积,找贤人是当务之急,尧先生抱着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的觉悟加入到轰轰烈烈的求贤大军中。虽然这种事情不容易被记载,但我们仍能从祖先大人的只言片语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尧先生访问的人,其中一个叫许由。

这个故事大家就熟悉了。尧先生对许由说:“我不想干了,你来做首领吧。”许由听了、露出满脸的嫌弃,一路小跑到溪边洗了洗耳朵,深感这是尧对他的侮辱。

当然,这事如果放在后世宫廷之上。皇帝大人要是问某个人——“我不想干了,你来当皇帝吧,”那这个人很可能被吓湿。这明显是皇帝的试探、权谋,回答“我愿意”是要被灭九族的。

不过对于亲自跑到深山老林的尧先生来说,求贤若渴的想法很真诚,不存在这个问题。许由也不存在“担心被灭族才说‘不’”——他很可能真的觉得尧先生侮辱了他。

许由先生怎么想的,现在史学界很难推测出来,大部分史学家这么认为——“这是一个有才却不能发挥效用的人,不能靠他成事的废人”。所谓“成事”,就是当官治理百姓,或者造反成就王业。

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

突破口在于尧,尧是史册记载中,和许由接触的唯一一个人。

那么尧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尧其人。

正史对尧先生的记载源于《尚书》,《尚书》是儒家典籍,经后世学者考证、多认为这是一部假书(伪书),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儒家为求济世救人之道、抬高上古先贤以为榜样,尚书篇目(特别是关于尧的)难逃伪作之嫌。

尧先生和下属的对话是编的,因为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才杜撰了这场求贤讨论,这是明摆着是“后事之师”嘛!尧怎么可能料的这么准!?

尽管如此,司马迁先生还是把《尚书》内容记录了下来,写在了自己的故事里——《史记》。司马迁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虽然受儒家影响很大但是总体上实事求是,他掌握的关于尧先生的史料远比现代专家丰富,这就要引起思考了。

尧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这个世界上,是有这样的方法的。可以料事于未然,预测未来,这就是自然规律,尧先生恰恰是和黄帝先生同出一源的“顺天应人”自然哲学的执行者。纵观尧先生的一生,他的眼光很准,对儿子对虞舜对鲧都是这样。他的很多做法当时并不被族人理解,却在之后带来了繁荣。

那么尧在什么情况下会去评价一个人呢?

尧是一个务实的人,包含测定时令在内的重大政绩,都是在知道族人需求后采取行动的。

 

·“人们最早听说许由的故事时,还是上学的时候。那时候觉得‘因为听到别人让自己做官,就连忙洗了洗耳朵’,这种做法非常好笑。许由太清高太不正常了,人们把他当成一个笑话。

人们不了解别人,才会笑话他人,才会出现祥林嫂一样的悲剧。

请看下集《44、许由的故事》”

43、唐尧其人:料事于未然的方法
·“欢迎喜欢的亲转发收藏o(^▽^)o,欢迎关注博客"人性的游戏"或者微博"人性的游戏" ,持续收看最新集故事:) 分享让快乐加倍,欢迎分享介绍给更多朋友看O(∩_∩)O~

欢迎下载新浪博客APP关注"人性的游戏"随时随地收看深度博文(o゜▽゜)o☆~”

精彩热评:整个拜读了楼主的文章后,不禁感叹:这比我看易中天中华史更有趣,更通俗易懂,更细致,也更发人深省。

我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人生经历,要把很多事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说明白,是很不容易的。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功力吧。

感谢楼主,期待后作。

43、唐尧其人:料事于未然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