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瞧瞧这大海碗 —— Nanaimo-Gabriola 赶海记

(2011-07-04 10:16:58)
标签:

户外

旅行

摄影

赶海

蛤蜊

生蠔

海藻

海带

红潮

环保

分类: 走走看看

瞧瞧这大海碗 <wbr>—— <wbr>Nanaimo-Gabriola <wbr>赶海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Nanaimo-Gabriola一行,正赶上难得的大退潮和大风天气。海,就像一位慷慨主人双手捧来的大碗,装满丰盛的美食,让我们不仅品尝尽性,而且满载而归:生蠔(oyster)、蛤蜊(clam)、海带、紫菜、岩石海菜、海木耳、海莴苣/海菜(sea lettuce)、海发菜(sea hair)……

 

为了作合法捕捞的好居民,我们先去一家户外用品店买好捕捞许可证,一天的5块钱,全年的21块钱,每张许可证可挖15个生蠔、75个蛤蜊。买许可证的时候,顺便索取可以查看潮汐和捕鱼区划分的指南手册,然后按照所在捕鱼区的区号,上网查到当日涨潮退潮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查到当日有没有红潮(red tide)发生。

 

关于红潮,生态讲师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最近温哥华周围的海域很多地方都有红潮,双壳生物不能吃,否则中毒很可怕,所以课后还有小测验,要确保我们学到足够的安全知识。(我简单复述一下,若有错漏之处,欢迎高手指正。)大约5月份,山上融化的雪水便沿着美丽的菲沙河流入太平洋,河水中富含矿物质,到了6、7月份,强阳光加上降雨,海水中有机物增多,藻类颗粒大量激增。因着这样的变化,平时吃这些藻类为生的filter(滤水)双壳生物(比如蛤蜊和生蠔)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毒素,并进入休眠期,人类若误食了红潮时期的双壳生物,便会中神经毒,重者导致瘫痪或窒息。红潮过后四至六周,这些双壳生物渐渐排掉毒素,就重新变得安全可食用了,届时网络上也会公布区域重新开放。

瞧瞧这大海碗 <wbr>—— <wbr>Nanaimo-Gabriola <wbr>赶海记
【警告牌】

 

看见这样的告示时,无论海水多么清澈,也不可以冒险吃此海域的蛤蜊、青口和生蠔。红潮时,海水未必是红的。很多时候,事情不像看起来那样……

 

我们选择了Nanaimo的一个开放给公众的捕捞区。这里的海域很干净,而且因为临近不远处的养殖场,有些生蠔小苗苗顺水就游过来了,大批的海货等着人们。:)


瞧瞧这大海碗 <wbr>—— <wbr>Nanaimo-Gabriola <wbr>赶海记

【蛤蜊】

 

蛤蜊生长在海滩的沙泥里,退潮的时候,用小铁锹挖下去,不一会儿就收获了满满一桶。超市里买到的蛤蜊,也是这样一粒一粒挖出来的,但据说它们从Nanaimo挖起,运送至温哥华的超市,再到消费者的厨房里,大约要三周的时间,其间生活在人工海水中忍受着海陆颠簸,哪有自己动手来的新鲜。挖回去的蛤蜊,当日不吃,盛在一小桶海水里,让它们隔夜吐沙,第二天就可以上桌了,葱姜小炒或白酒法式,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剩下的,继续养在海水里,放在冰箱中,可以活一个星期,它们怕热不怕冷。


瞧瞧这大海碗 <wbr>—— <wbr>Nanaimo-Gabriola <wbr>赶海记

【生蠔】

 

生蠔一般附着在石头上,也有被浪打上来躺在浅滩上的。这次的生蠔格外肥美,BBQ烤架上烤一会儿,它们就张开嘴,证明熟了,或者把生蠔撬开,肉拿出来煮面吃。太大的不好吃,太小的不环保(don't take babies 是大家自觉遵守的不成文原则,以保护自然的繁衍),只捡手掌三分之二大小的。吃完的壳,要扔回原来的海岸,因为生蠔幼苗需要长壳才能生存,而它们附着在生蠔壳上要比附着在石头上更省力。


瞧瞧这大海碗 <wbr>—— <wbr>Nanaimo-Gabriola <wbr>赶海记
【完整的海带】

 

现代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海中藻类的营养价值。常见的食用藻类分三种:1)棕藻:如海带和岩石海菜;2)绿藻:如海莴苣;3)红藻:如紫菜。

 

海带就像海中的森林。这一条是完整的海带,下端一小团可以缠住海底的石块,好像风筝的弦轴;中间长长的一条,好像风筝线,非常结实,晒干可以做鞭子;那随风飘舞的风筝,就是我们熟悉的可吃部分了。下海打捞的时候,要留心,只采可吃的“叶子”部分,留下头和“鞭子”,让它再长。而且叶子尖端也要揪下来扔回海中,因为上面有很多孢子,可以留在海里继续繁殖。不过这一条是被大风浪冲上石滩的,所以就一整条都拿回家了。凉拌或炖排骨汤,比超市卖的腌制海带美味很多,而且超级Q。俺家当家的用热水烫过海带之后,还极富创意地给它们隔一段打一个结(DIY海带结~),然后分袋急冻起来。

 

我背后石头上长着的棕色藻类,是岩石海菜,它的尖端一粒一粒的,打开好像芦荟里面的透明胶质,除了食用以外,岩石海菜是极佳的天然护肤品,里面富含胶原蛋白。一粒粒采回家,急冻起来,用时揪一小粒下来,解冻后,打开当面膜敷。不过因为里面太过营养,面膜一干就要立即洗掉呦。


瞧瞧这大海碗 <wbr>—— <wbr>Nanaimo-Gabriola <wbr>赶海记

【海发菜和海菜】

 

这块岩石左边的绿色丝状藻类,是 sea hair,煮粥煮汤的佳选,我不知确切中文名称,就直译为“海发菜”吧,不过跟广东人吃的发菜不一样哦。右侧的是晒干的海菜(sea lettuce),海菜蛋花汤,再撒些葱花,绝了。因为前几天刮风下雨,不少藻类被风浪打上岸来,紧接着又刮风日晒,在干净的大岩石上,就风干晒好了天然海菜片,等着我们去尝,上面还有一粒粒隐约的海盐。看着生态讲师从石头上撕一片就丢到口中,刚开始我还犹豫,毕竟不是海边长大的孩子,觉着多少有些"cultural shock",不过在当家的一个劲儿保证这片海域很干净并示范吃给我看之后,我也小心翼翼选了一片最翠绿最干燥的,扯下来放进口中,哇,太好吃了,很新鲜很细腻的味道,而且一点海腥味都没有。

 

曾几何时,加拿大西海岸的印第安人就是过着这样的渔猎采摘生活,这片森林与大海交接的地区,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野生蔬果与海鲜鱼类,他们也偶尔猎鹿、猎海獭,却是非常合理适度地使用大自然中的各样资源,也并无现代工业文明所制造的污染与垃圾。如果我们可以保持它的洁净与天然繁衍进程,就会发现,这个大海碗里,竟然盛满够用的美食与宝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上帝交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治理、珍惜,并且爱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