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哥帮忙做家务,妈妈不给“薪酬”

(2017-01-10 11:12:53)
标签:

育儿

家务劳动

不计薪酬

教育本色

习惯培养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记得哥哥第一次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还是在小朋友刚满20个月之时(“20个月MM参与家务劳动的六点收获”);而近来的哥哥,更是对帮妈妈炒菜做饭而情有独钟,于是便有很多朋友好奇加好心地问妈妈,“哥哥帮忙做家务,妈妈付薪酬吗”?言外之意就是,哥哥的帮忙,是有偿还是无薪的?也许大家会认为有偿劳动,是一种激励效应;也许大家也会认为,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自己的劳动换取零花钱的概念,应该自小就培养,但…妈妈的回答则是,哥哥帮忙做家务,妈妈是不给薪酬的,刚开始是给予鼓励性质的小贴纸奖励,而现在则是一无所获。 

哥哥帮忙做家务,妈妈不给“薪酬”
(哥哥帮妈妈做炒面,10.09.2016)

【家庭义务】所谓“家务”,就是家庭的义务,因此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哥哥,帮妈妈做家务,本是分内之事,也是哥哥学习在家里尽义务的一种方式;正如爸爸和妈妈一样,我们做家务是必需的,那么哥哥做家务,也就是理所当然之事。其实,说得光面堂皇一点,小朋友自幼做家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吧,是每一位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不要凡事都和薪酬或奖励牵连上关系,不要让生活金钱化了,更不要让亲子关系变成经济关系。

【唯利是图】洗一次碗能得到多少钱,做一次饭又能得到多少钱,很多时候,因为“价格”未谈妥,还有不愿意或罢工的现象发生,长此以往,小朋友可能会形成一种习惯,每次妈妈请其帮忙,估计都会问“有没有报酬”?“有多少报酬”?如此以来,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零花钱的习惯,确实是建立起来了;但...这个习惯的副产品,则是唯利是图的心理也在无形中滋生了。有朋友向妈妈诉苦,“我家孩子,不给钱就不帮我做事情,哪怕是吃完饭把自己的碗送入水池,也要讨价还价一番”。妈妈听了,微微一笑,问了这位朋友一个问题,“那么这给钱才做事的习惯,是谁先开始的?又是谁建立起来的呢”?这位朋友顿时哑口无言。

【负面认识】帮忙做家务而按劳计酬,很容易让小朋友产生对家务劳动的负面认识。相信每位小朋友生来都是喜欢劳动的,尤其是帮助爸爸或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如果因为做了一点点家务就付其薪酬,无形中就在向小朋友暗示,劳动是件没有人愿意做的苦差事,以此也泯灭了“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对于哥哥来说,帮妈妈做家务,完全是一件心甘情愿、自觉自愿之事,洗完一次碗,炒完一个菜,那种成就感是由衷而来的,也是以此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满足之感】想必每位小朋友的天性都是愿意讨爸爸妈妈的喜欢与夸奖,如果自己的劳动为妈妈带来了快乐,相信哥哥的内心绝对比得到零花钱还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满足感,更会激励小朋友对劳动的热爱。而以家务劳动这份内之事换取零花钱,则从另一个侧面消减了帮妈妈做事情的兴趣与热情。当然,一些时候,妈妈也还是会采取一定的鼓励机制,比如说,哥哥想周末坐火车出去玩(不小的一笔开销),如果妈妈觉得可行的话,也会以家务劳动来交换,条件是,“帮妈妈洗10次碗,咱们就去坐火车”,这10次碗,妈妈采取不强迫、不要求的政策,哥哥今天想洗就洗,明天不想洗也没关系,反正什么时候完成10次,咱们就在那个周末坐火车出游。(如果妈妈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第二个周末就如愿了)

【教育本色】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是不争的事实,但…事情也分两方面来说,小朋友帮忙做家务,本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与行为,也是一种情商和素质的培养,但如果要以金钱来换取,那么就有失教育的本色。小朋友身上一切可培养的良好品质,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都是不可以用金钱去交换的;说得极端一点,凡事能够用金钱购买到的东西,都是商品,都不被称为教育,都只有暂时的效果,无法真正固化小朋友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其实想想,这也是美国为什么有如此之多义工的原因之一吧!

妈妈最后语:说句大实话,哥哥帮妈妈做家务,基本都是越帮越忙,妈妈自己本来1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有哥哥的“帮忙”,一定要30分钟以上,而且善后的时间会更长;但妈妈还是乐此不疲地请哥哥帮忙,原因在于这正是培养小朋友从小热爱劳动、视劳动为美德的大好时机,让哥哥从小就养成热爱劳动的观念,树立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比追求金钱至上的观念要强几百倍。当然,哥哥所帮之忙,也是适合其年龄的力所能及之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情的难度会不断增加,并且这一切都是以“安全第一”为宗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