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教育和治学的论述。
(2010-12-18 11:22:01)
标签:
国学文化杂谈《论语》博学史记·孔子世家 |
分类: 国学 |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学生的贵贱贫富,只要肯学习,他都会收为弟子,诲人不倦。当然了,学费是要交的,那不过是十条干肉而已。也有人说,“十条干肉”只有士大夫阶层以上的人家才能拿的出来,因而他的有教无类其实也是“教不下士大夫”。现在很难考证当时的社会情况,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就是极端贫困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是不是有什么新见解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孔子说“你应该先征询你父母兄弟的意见”。另外一个学生冉有问了相同的问题,孔子却说“对你来说就应该立即行动。”孔子进一步解释道:子路胆大冒进,所以他需要约束;冉有比较胆小退缩,所以我就给他更多鼓励。人各有短长,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长补短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3。启发式教育。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提倡一味地灌输。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愿意是: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他竭尽全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我不会去点拨他;不到他竭尽全力想表达清楚而不得,我不会启发他。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就是孔子典型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长于独立思考,能够独当一面。在独立面对困难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不过他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显得不够有耐心,不必效仿。
4。温故而知新。
孔子非常强调“温故”(复习)。《论语》的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说孔子把学习新的东西并即时加以复习作为一件很享受的事。他的弟子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他把自省当作是每天必须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与此相反,快节奏的现代人似乎也习惯了求多求快的快餐式生活。研究生一学期要上7-8门课,不管和专业有没有关系,囫囵吞枣。同学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疲于应付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而没有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即时的复习和消化。即时复习总结也是科学研究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要做到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包罗万象的媒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我们缺乏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
6。实事求是。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打肿脸充胖子是不行的。虽然有些人靠大吹大擂得到暂时的好处。路遥知马力,这些人迟早会露馅的。实事求是才是治学,为政,做人之道。
7。学以致用。
那么孔子是不是就提倡读死书呢?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首,却不能处理政事;到其他国家当使节,却不能独当一面,学的再多,有什么用处呢?看来,孔子并不喜欢满腹经纶,纸上谈兵之徒。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8。表达能力和基础知识同等重要: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第六篇第18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意为:质地胜过文采,就显得粗糙,文采胜过质地,就显得浮夸。文采和质地都出色,才是真正的君子。对于科学研究人员来说,质地相当于所掌握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文采则相当于表达能力,两者兼备,才算好的研究人员。在培养表达能力这方面,西方的教育无疑比亚洲的教育要成功得多。在美国,学生从很小就被鼓励公开表达个人的意见。在研究生阶段,每周都有研究生研讨会,每周由1-2名学生公开演讲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时,美国有很多阅读性质的课程。每堂课由1-2名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参考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学生了解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也锻炼了用自己的语言传达专业知识的能力以便于同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的能力。研究人员的交流能力在现今是尤其重要。当然,孔子也并不喜欢夸夸其谈之徒。敏于行而慎于言才是他所提倡的“文”。
9。承前启后。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闭门造车。他曾经说过:“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学问,道德等就不可能达到精深的程度。他还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所以还是要多多学习前人的经验,踩在巨人的肩上才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要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就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从而可以了解前人所取得的成就,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提出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这句话是孔子学生子夏说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但同时也要有追求的中心;要多象别人请教,但是不要脱离实际地空想,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中国的学生,是知识面是比较广博的,但却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很少和别人交流,思考问题太现实而没远见。所谓“博学而无志,怯问而井思”。
11。兼容并包。
孔子虽然名贯天下,他却是心胸开阔,兼容并包。而不象当今的众多学霸。《论语》中有这样的论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肯定,不要固执己见,不会惟我独尊。他还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勿因人废言,不因言举人”。大家要都能做到这样,学术界就不会有学霸,社会上不会有极端势力,世界上也会少多少战争。
12。学习兴趣的培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你的研究领域还不够,你必须喜欢它;喜欢它还不够,你必须把他当作一种享受。要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痴迷当然有点夸张。作为一个学者,光知道你的研究领域是不够的,你必须喜欢它,只有这样,你才会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
13。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就是说,不要担心没有合适的岗位,应该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被别人关注的人。如今学生就业困难,这句话应该是他们的座右铭。
14。与时俱进。
孔子曾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说学习就象赶路一样,唯恐追不上。而且还担心学到的会丢掉。时代的步伐就像河流一样,不舍昼夜地流逝。如果我们没有孔子这样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失去的就永远追不回来了。
15。全面教育。
孔子虽然在对待礼仪方面过于迂腐。但是在教育上还是很开明的。他并不主张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该全面发展。他曾经说过:“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样只有固定单一的用途,而是应该广博多闻,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要有志于真理的追求,把握住道德底线,行为合乎“仁义”,学习技艺娱乐活动。古时的“艺”指的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术。孔子本人对音乐是很有研究的,他也是弹琴高手。当然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相比,孔子的那点课外活动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16. 学无止境。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说: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容易被人愚弄;喜好玩小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就是容易放荡不羁;坚信诚信却不喜好学习,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做事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则说话尖刻刺人;做事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就容易捣乱闯祸;意志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我掂起脚尖,却难望孔子之项背,更何况站到他的肩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此文和同学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