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金谈《星际穿越》:影响我的生活 令我自卑

(2014-11-23 22:39:17)
标签:

杂谈

http://ww2/large/6b5b619djw1eml9e6at03j20e80ao75e.jpg令我自卑" TITLE="霍金谈《星际穿越》:影响我的生活 令我自卑" />

文丨罗辑

《星际穿越》是一部风靡全球的科幻影片,制片方花了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了制作,尤其是出自加州理工之手的黑洞图像,体现出更多的科学基础。日前,世界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评价,在这位天体物理学家眼中,这部科幻片获得非常高的分数,斯蒂芬•霍金认为《星际穿越》中嵌入了当前天体物理的许多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黑洞模型、奇点理论等,这部影片还得到加州理工天体物理学家的助阵,绘制出迄今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样。

斯蒂芬•霍金是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黑洞与奇点,而《星际穿越》中也体现了黑洞与奇点的物理特征,比如在黑洞周围吸积物质会聚集成一个盘状的结构,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可见的物质,但对于事件视界之内的时空,我们仍然无法看到,因为这里是黑洞的“禁区”,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控制。此外,在黑洞周围时空有着明显的相对论效应,宇航员降落在行星表面与轨道上的宇航员拥有不同的时间,影片中一位宇航员为了等待他的同伴,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而降落在行星表面的宇航员仅仅花了数个小时。

当然,《星际穿越》仍然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科学家认为黑洞周围不可能存在宜居行星,因为在黑洞演化过程中这些天体不太可能形成生命,满足液态水的存在需要适宜的轨道环境,黑洞周围复杂的时空条件可能不利于宜居行星的存在。但是斯蒂芬•霍金对这一点并没有过多的评价,霍金关注更多的是天体物理理论方面的体现,他认为这部影片对自己的生活可能产生了影响,让其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

斯蒂芬•霍金认为自己是个重度残疾的人,已经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由于身体不便,因此无法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霍金表示希望自己在未来几年内能够进入太空,体验近地轨道微重力奇妙的感觉。目前斯蒂芬•霍金已经完成了对南极、复活节岛的体验、乘坐潜艇进入深海、通过高空零重力飞行体验失重的感觉,唯一缺失的就是进入太空。

最后,霍金提到他的同事,加州理工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就是《星际穿越》中黑洞的幕后作家,他与电影制片人琳达•奥布斯特一起将最真实的黑洞展现给公众。

相关阅读:

刘慈欣、宝树、吴岩,这些科幻作者怎么看 《星际穿越》?

21世纪的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诺兰也许会回答:参与感。

这个导演以拍摄烧脑片著称,“烧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观看时“需要大量思考才能明白”。于是,对他的新片,5月便有人开始了“科普虫洞黑洞,备战星际穿越”。11月12日,《星际穿越》公映,当天的豆瓣评分就达到了9.2分,第二天是9.3,险胜诺兰4年前的那部《盗梦空间》(9.2分),更远胜于去年的《地心引力》(7.8分)。然而,在国外著名评论网站Metacritic上,《星际穿越》的评分只有74分;与之对照的,《地心引力》有90多分。《星际穿越》在中国的流行让人有点看不懂,尤其考虑到,电影里还有坚实、严肃的科学内核。

让人看不懂的狂热

在那本《星际穿越中的科学》里,《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写了电影在物理科学上的两条原则:“这部电影中不能有任何元素违背现在的物理定律,以及我们对这个宇宙的已知认识。电影中那些关于我们目前尚不甚明白的物理定律,以及真实宇宙的大胆设想,必须有某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曾经暗示过其可行性。”

就这样一个故事简单、背后的科学道理繁难无比的科幻电影,很难想象,可以在中国流行成这样。

海量的中文影评中,有人提到,“诺兰能为如此硬核如此严肃的科幻拉到这种级别的投资和制作,实乃我辈科幻迷之幸。”于是,某家媒体的报道开头便找了个理由:《星际穿越》的上映,“最激动的却是三体迷”——他们激动地讨论这部电影,以及,这部电影展现的《三体》拍摄的可行性(某著名影评人语),全然忘记这并不是一个由知名科幻作品改编的科幻电影。根据统计,近5年来,排名前30位的科幻电影中,大部分都并非改编,而是原创电影,只有5部改编自小说。

科幻作家又会怎么看这部电影呢?我问《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怎么看《星际穿越》与《三体》的关系,他用惯常的那种北方人的平缓语速回答,“没什么关系

呀。”

刘慈欣是在电影上映那周的周末晚上才看了,距首映已经过去4天,地点是在一家小影院,“没什么人,普通银幕,没有IMAX。”

而在11月初刚刚拿到了星云奖的年轻科幻作家宝树,则是特意赶在上映那日的晚上去了影院,人很多,“快坐满了”。

“看之前,我以为它会是一个以星际穿越为主的,会出现外星人、外星怪兽之类的一个故事。看完之后,确实有点跟想象的不大一样。”宝树给这电影打了四星,算优秀,但不算完美,然后被人埋怨,“如此神作你只打了四星,岂不等于是骂。”

作为科幻作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幻的教授,吴岩对这电影的感觉也是类似的。他说,“每个片子出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期待,创意上的超越、特效上的超越,但这个片子,我感觉创意和特效都没有(超越)。”

问题抛给刘慈欣,他仍然是那么漫不经心地说,“肯定是近年来比较好的一部科幻片,但不像网上说的那样好,它是一部很优秀的科幻片,但没觉得有接近伟大的感觉,到不了那一步。”“它的优势在于,这是个比较纯粹的科幻电影,整个内容比较集中于科幻的表现。”

同时,这让人想起了其他好的科幻电影,比如《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让人确信,《2001太空漫游》只有一个,不可超越。”刘慈欣说,近年比较好的科幻电影还有,“《盗梦空间》,也是诺兰的,就比这个好。《地心引力》也不错。”他认为后者“富有诗意”。

科幻片的追求

科幻片是电影史上出现最早的类型片。早在1902年,梅里埃那部16分钟的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就上映了,而且取得很大成功,号称巴黎万人空巷。从那之后,电影人认识到科幻可以为电影提供更好地呈现特效的空间。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幻电影成了试验场,不少电影人做了很多有着丰富的特技、却不注重讲故事、更谈不上内涵的不入流的科幻电影。大约在1940年代之前,科幻电影被认为是非常低俗的片子。五六十年代开始,有些人开始想把科幻电影拍得好一些,开始尝试讨论一些有点深度的东西,比如《地球停转之日》。但总体来讲,当时的科幻仍然属于B级电影,故事简单,拍起来快,成本便宜。

这一切偏见终结于1968年。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用了4年时间拍出《2001太空漫游》,一下把科幻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它展现了科幻电影可以充分表现的宏大价值观,“不是人际关系,不是爱什么的,而是宇宙。”吴岩说,“当时的库布里克并没有把《2001》当作科幻片来拍,而是希望借这样一个片子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观,非常宏大的价值观。”

《2001太空漫游》之后,科幻电影变成一个可以表现得比所有的主流片更恢弘价值观的“高级电影”。之后是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那是个让科幻电影回归大众的片子”,用各种特效,展现电影人的视觉梦想。此后,《银翼杀手》、《黑客帝国》、《阿凡达》……虽然导演们仍在努力让科幻电影看上去更有深度,却已经不再有电影能达到库布里克的高度。

吴岩认为,“今天,好的科幻电影需要既能满足人的梦,又能有点高大上的精神追求,这次的《星际穿越》就是希望做到这两点。然而,遗憾在于,它在这两方面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

即使如此,在科幻电影史上,“《星际穿越》大概能排到前几十,前五、前十肯定排不上”,严蓬这样评价这部电影,他是时光网高级编辑、资深科幻评论家。在豆瓣网上,他也给《星际穿越》打了四星,虽然,“毫无疑问,《星际穿越》是近年来最具野心、视野最宏伟、涉及科学和科幻构思最深入的科幻电影。”

微博上,科幻作家韩松则感慨,“《星际穿越》这部电影,让人感到恐怖”,西方可以拍出这样好的科幻电影。韩松说,科幻电影中,特别要紧的是哲思,“那是一种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那是类似宗教的东西。

对这种哲思,宝树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在西方,更宽泛一点讲,这是一种对终极问题的追问。宇宙的起源、时间的起源,有没有神?这类问题。他们有这样一个情结,去探索世界的彼岸。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另外一边,他们有很强烈的探索欲望,这表现在很多方面,科幻小说、宗教、哲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类东西的表现。在中国,对这类东西的探索就要稍弱一点……”他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更入世一点。”

同样的问题抛给刘慈欣,他的回答是:“科幻文学的核心灵魂就是人对于宇宙、对于大自然的那种向往、敬畏感,对新世界的那种向往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有点类似于一种宗教感情的感觉。但它们不是宗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的感情吧。”他说,“科幻是需要一种科幻情怀的。我觉得,中国的科幻电影,可能最缺的就是一种科幻情怀。我觉得诺兰就有这种‘宗教’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