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熊晓鸽
熊晓鸽 新浪个人认证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90积分
  • 博客访问:3,716
  • 关注人气:5,116
  • 获赠金笔:309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长话短说英伦行(四)

(2012-09-15 19:31:57)
标签:

伦敦

剑桥

牛津

国王学院

康桥

分类: 杂谈

牛津和剑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初访一个城市,我总喜欢去参观当地的名校。这一特殊爱好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我在风景灵秀的岳麓山下度过了四年最愉快的时光,更重要的是我深信名校凝聚了该地历史文化传统的精、气、神。因此一到武汉,我便直奔珞珈山。前年第一次到合肥,初、高中都是物理课代表的我,特意跑到中国科技大学的化学系楼里照了张相,只因那是我多年朋友兼搭档的母校。偏偏英国去了六、七次,我却从来没想过要去牛津和剑桥大学看看。原因无他,只因我在美国波士顿读书工作生活了十年,老听人说,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就是比照牛津和剑桥而建的,连每年一度在查尔斯河上举办的两校划船比赛,也是承袭于英伦的悠久传统。既然我对哈佛和MIT了若指掌,又何必在匆忙商旅间拨冗到牛津与剑桥一游呢?所以,我与这两间世界名校,并非失之交臂,而是有意“忽视”。

 

这次到英国,和在湖南大学求学时的好友仇曦同行。我俩都是英文专业出身,当年都亲历过为买一部新出版的新英汉字典在书店门口通宵排队的“盛况”。那时候,对我们这些学英文的学生来说,一本牛津字典,就像一部圣经之于教徒,而地道的牛津口音,也不啻于福音般动听。所以在仇曦看来,到了英国而不去牛津,简直是匪夷所思。我只好从善如流,看完奥运开幕式,就将牛津和剑桥纳入观光日程。可一研究地图让我大吃一惊,原来牛津和剑桥,并非如哈佛和MIT一般沿河为邻,而是各踞伦敦之西北与东北,相隔百多英里之遥。


http://s1/bmiddle/6ac5c645tc9bbaa946880&690

到了牛津,这些年酷爱摄影的仇曦,兴奋得浑然忘我,在雷德克利夫广场,绕着圣玛利教堂跑前跑后,“镜”不暇给。我看着忙得满面油汗的仇曦哈哈大笑:“在这里你还用得着取景么,闭着眼瞎拍就是了。”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摄入镜头的都将是一幅古雅精致的建筑风情画。英国人说:“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创立于1167年的牛津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与它栖居的小城融为一体,不同历史年代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如珠玉散落,于古色古香中蕴藉着雍容与华美。


 

作别牛津去剑桥前,心想我总不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本字典吧!于是一头扎进了大学的书店。捧着那一本精美的牛津字典,心里突然快乐满盈,仿佛大三我终于得到第一本牛津字典时,那种发自心底对知识的崇敬和向往,喜悦并满足。可这大砖头似的字典的体积和沉重着实让人犯愁——它将足足占用我那随身拉杆箱四分之一的空间。再仔细一看,这本牛津英汉字典居然是与中国的商务印书馆合编的,那何必不回中国买呢?另外,现在想查生词,网络字典不仅更加丰富浩瀚,而且随时随地,点指即现。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改变了我们的志趣和生活方式,让这个世界日新月异。


 

在剑桥的第一顿晚餐,就选在大学的划船俱乐部。中国人,且读过几年书,有谁不知道那一首《再别康桥》,又有谁不惦记着到剑河上去“撑一支长篙”?那一夜的梦中,波光水影,虽无星辉却分外斑斓。次日,细雨新晴,天气明媚。剑河两岸的如画风光人文掌故,真令人想沉浸在它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撑长篙的英国小伙子对河畔各学院的每一幢建筑都如数家珍,热情地一一解说,远远地看见一座紫红色的木桥,他便兴奋地叫:“这就是那座桥,那个中国诗人写过的!”原来,连他也知道“志摩的诗”。再看几乎河里的每一条游船上,都有同胞们心驰神往的面孔,诗意醺然,不饮自醉。横穿剑桥大学校园的剑河上有十几座桥,它们大多有着非常朴素而学院风的名字,比如“数学桥”,“叹息桥”。


 

刚走进“国王学院”礼拜堂的时候,仍然如行波上,游兴荡漾。但一仰头,刹那间万籁俱寂,凝神敬畏。那个让我足足目瞪口呆了五分钟的建筑杰作,是全世界最大的扇形穹顶,跨度12米,长88米,高24米,巨石镶嵌的拱顶重1875吨,全部重量由4座角塔和22根扶垛分担。这壮丽的建筑史瑰宝,名为“约翰·瓦斯泰尔”,以纪念那位倾毕生技艺创造它的伟大工匠。国王学院也是英国国王亨利六世一生的荣光。1441年,当19岁的亨利六世为国王学院挖起第一掊奠基土的时候,他发誓要竭尽全力建一所举世无双的学校。他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国王,他输掉了玫瑰战争,甚至在伦敦塔下输掉了自己的性命,但他以举国之力建造的国王学院,在他与其对手乃至敌人的共同努力下,耗时百年,积三朝之功,终于成为剑桥最辉煌的建筑和骄傲。在大礼拜堂的侧廊,有一块不大的铭牌,上面刻着:Henry VI: Failure and Founder。它详细介绍亨利六世作为一个创始人对传播宗教和文化的卓越贡献,但也不替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失败刻意矫饰。正是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与这伟大的建筑一起,构成了剑桥人文精神中最精粹的一部分。


 

国王学院中庭的美丽大草坪,是一块禁地:只有学院的资深学者和他们的客人才可以在草坪上散步。如此毫无隐讳地宣告,在这里,只有知识和杰出之士才是令人尊敬的。在不甘心地蹭着草坪边缘照相留念的时候,我不禁捉狭地想,我那些活跃在伦敦风投界的同行,大多都是剑桥出身,吹创意,侃投资,个个是好手。下次见了,倒要问问,谁曾有幸在国王学院的草坪上散过步呢?


http://s10/bmiddle/6ac5c645tc9bbab907a49&690

国王学院的大礼拜堂,也和牛津、剑桥的其他古老学院建筑一样,平日精心维护,仅供人参观瞻仰,偶尔也用于重要庆典,而师生们的日常课业,自然在那些设施完备的新教学楼内进行。近几年,不少国内名校急于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往往毫不吝惜地拆毁旧楼,甚至另迁新址,又有多少值得留存的雕梁画栋在这样的大兴土木中灰飞烟灭?一念及此,让人忧心扼腕。回首望剑桥,夕阳给古老的楼群勾勒出灿烂的金边,仿佛岁月沧桑从来不曾黯淡过它们的璀璨。文化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史诗的一部分,惟其不朽,珍爱并守护,便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不可小视,也不容推卸。

阅读(18326) 收藏(6)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