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谨Jane
杨谨Jane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90
  • 关注人气:6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幸福?“恐孩症”因何而来?

(2010-10-15 09:29:38)
标签:

孩子与幸福

丁克

恐孩症

压力源

多元化

接纳

选择

承担结果

杂谈

分类: 媒体栏目

http://s13/middle/692a5ec9t929dd741efec&690

2010中国女人幸福感调查》第八期关于“孩子幸福?你有恐孩症吗?”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生育选择权更加自由化、主观意愿化,有没有孩子已经不再是女人是否拥有幸福人生的评判标准之一。多元化的生活和观念使得生育选择权前所未有的自由化,主观意愿化,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标志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虽然有47.7%的问卷结果赞同有了孩子人生才算完整,但相对中立的观点“孩子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占36.6%,更直接的表达“幸福与有没有孩子无关”15.7%,后两者相加表明有63.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没有孩子不再是女性人生幸福与否的评判标准之一。

为什么生孩子?是个古老的话题,它是产生于我们潜意识的秘密,满足人类生命的冲动,延续物种,推迟死亡。但在意识层面我们更倾向于把这个理由归结为迫于家庭压力、长辈的愿望和社会角色。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经典语录曾经压制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对生育选择权的自由思考。理论上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应源于这样的双重愿望:即想要这个孩子也是出于爱情,想和此时的伴侣生出爱的结晶----孩子。

当期盼的自由时代真的到来时,似乎远没有我们想像中轻松,人们又开始莫名地恐惧。随着生育年龄范围扩大,社会舆论压力的减小,更多地考验是我们能不能承担起自己的选择。要还是不要孩子?怎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想要的?这几乎是每对夫妻都在内心盘旋过的问题。

有人会担心自己是否能胜任父母的角色,还有对经济状况、将来情感等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和恐惧,从内心投射出来就成了“恐孩症”。说的是恐惧孩子,实际上是恐惧自己选择的错误,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一再推迟做选择的时间。看看身边的朋友,在30岁以前就当了妈妈的女性越来越少。一次同窗好友生孩子,我们前去探望,产房里的孕妇都在32岁以上,这真是有趣又值得思考的现象。 

生活是多元的,选择是多样的,每个人的内心需求和愿望也是独特的。没有孩子,你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事业,投入爱情和个人的爱好;也会拥有更多的事业成就、浪漫、自由和轻松,丁克家庭有独特的风景。而有孩子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当孩子第一声“爸爸”“妈妈”时,那种幸福与成就感也会让人为之动容流泪。 

一旦考虑要孩子,夫妻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准备生育的女性心理压力是无人能代替的。有如下几点主要的压力源: 

第一,   经济压力。无论是孩子的吃、穿、住还是孩子长达二十年的教育期,经济上的付出是不可忽略的。如果是要当父母的夫妻,不妨从婚后就开始,设立一个专为孩子使用的账户,定期存入实际情况可接受的金额,随着账户金额的累计增加,这方面的担忧和压力也会相对减轻,前提是保证专款专用。有计划的行动本身就会减轻内心对压力的焦虑和担忧。

第二,   生育年龄的压力。从生理条件上考虑,曾有研究指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4岁至29岁。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女性结婚时间的延后,加上对自身工作、事业的定位和对其它因素的综合考虑。有相当多也想当妈妈的女性还不能在这个生理最佳时间内实现这个愿望。而30岁以后的高龄职场准妈妈,会担心宝宝的身体健康。其实生育是最自然的事情,过多的焦虑和担忧只能增加身体的负担从而影响到胎儿。所以不妨把这些担忧在围产检查时跟医生探讨,他们会反馈你宝宝目前的实际状况,而你要做的是听进医生的话。还有一个特别的好方法,写作是可以缓解焦虑与压力的,准妈妈不妨开博纪录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还能得到其他人的关心和支持,有精力的朋友不妨尝试。

第三,   夫妻的关系对生育的影响。虽然我们的愿望是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可愿望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也有的夫妻是感情出现过危机的,或正在危机中。如果这个时候要孩子,就应该想清楚:孩子出生后,就是一条永恒的纽带,不管将来夫妻俩人的情感归向何处,有一点不能改变的是:她是孩子的妈妈,他是孩子的爸爸。所以对于仍处在感情不稳定期的夫妻,而生育年龄又到了边缘的时候,要不要孩子是更应慎重考虑的事情。毕竟单身妈妈或爸爸会面临更多的实际困难和内心的痛楚。

第四, 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于这种过早的担忧会随着孩子的出生而变化,当你切实的处在与另一个幼小生命的互动中,关注的将是他/她的现在本身,而不是想像中未来的担忧,如果仍长时间的处在对未来的担忧中,那归结到内心实则是对自己的不满。 

生不生孩子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选择,但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这自己的目的、愿望、想像甚至是潜意识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更自然、诚实、开放地看待这一切,欣然接纳自己的选择,勇于承担选择的结果,相信我们人生会更加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