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安银行董事长参与的三次痛苦转型

(2017-06-12 16:48:07)

很多人问平安银行的确定性来自于哪里,我说除了静态的估值,除了看得见的平安集团的资源,还来源于机制,来源于集团的文化,来源于公司的新管理层。今天,就来看看平安银行的新董事长谢永林参与的三次改革:(以下资料均来源于网上)

平安银行的新任董事长谢永林,平安银行的破局者。谢永林说:“我在平安老搞转型,2002年回到寿险搞改革,改了3年,改完改财险,到证券也搞转型,现在的发展速度很快;转型很痛苦,但是必须要坚定正确方向,努力朝这个方向走。”

读懂这段话,并不容易。

1、痛苦转型,平安寿险领先十年的意识和执行力

说痛苦,其实很容易看。这几年几大寿险公司三番五次,咬牙切齿,最终纷纷转型。就知道不下狠心,甚至不被逼到死角(安邦们威武),真的是做不到啊。

且看李世。2002年平安集团开始对银保和团险业务进行了新的调整。2004年中报,平安寿险银保业务下滑55%、团险下滑15%。受此拖累,该时期平安人寿的总保费收入下降了12%。随后一年,尽管有所好转,但银行保险和团险业务仍现疲软,分别下滑28.2%和29.8%。

平安被称为保险业的黄埔军校,一个原因就是平安银保原先在业内有极大的优势。银保收缩后,平安的银保人才到各大保险公司做高管去了。

2、进攻、进攻、进攻,平安产险的转型

产险当年也很悲剧。2002年,平安产险在集团内部遭到马明哲的严厉批评,原因是利润率过低。曾在平安产险供职的人士回忆。市场甚至传言,产险老总将下课,马明哲要卖掉产险…2004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将4398个代理网点清理出局,占原代理网点的39%,缩减人员近300人。

2006年初,中国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曹实凡将“进攻”定位为公司的全新战略,服务创新无疑是“进攻”战略中重要的一步棋。当时的媒体报道说:真正的战略本质上只有一种——进攻、进攻、进攻!军事家马克·韦恩·克拉克的明言如今已成为平安产险的座右铭。

平安产险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

3、颠覆式的改革,平安证券浴火重生

如果前两次,谢永林只是平安寿险产险转型的重要参与者,那么,平安证券这次,是他一手做成的。

在经历了平安证券全行业最优秀的投行团队的崩溃,万福生科的重罚,平安证券进行了颠覆式的改革,在经纪、固收、股权多方均有大的发展,其中,借助互联网突围成功,05年公司经纪业务互联网转型成绩突出,全年新增客户293万,超过历史存量客户总数的2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